“能干的人”会反复在短时间内专注于某事。
有关专注力的第2个误解是,认为“专注力=一直持续下去的能力”。实际上,人类的大脑设计本身就无法让专注力持续下去。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类大脑里还残存着很久以前的、野生动物时代的“本能”。
如果一直只沉浸在吃饭上,那么人们就会在不知什么时候遭到食肉性动物的袭击。在自然界中,只有不一直专注于某事,才可以注意到多个方向,进而避免危险。此外,每次专注于某事,或做判断、下决定的时候,意志力都会减少。
即使是受过训练的人,专注力也就能够持续120分钟,而如果是普通人,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恐怕最长也就能够持续30分钟左右。一旦开始工作,专注力会慢慢升高,而当专注力达到最高点,就会开始迅速下降。毕竟专注力的性质就是无法持续下去。
实际上,越是看起来专注力一直在持续的人,就越是反复地在短时间内处于专注状态。他们会在专注的间隙好好地休息。正因为是短时间的,所以他们不会感觉到疲劳;正是因为不会感觉到疲劳,他们才能够让这种专注状态不断循环。
有一个方法,可以反过来利用“专注力无法持续较长时间”的性质。
那就是事先把时间分解成几段较短的时间,然后在感到“本来还想多做会儿”的时候结束工作或学习。
中途停下手来的优点有下面这3个。
①在过度使用意志力之前结束,不容易积累疲劳感
②15分钟就15分钟,30分钟就30分钟,像这样分解成短时间后,时间管理会变得更加容易
③由于会留下一种中途结束了的感觉,所以会让人觉得“想早点儿继续往下做”
第3个优点特别大,可以让我们在休息的时候依然保持一种“还想多做会儿”的干劲。这样一来,当我们重新开始工作或学习的时候,就不仅可以顺利地专注于工作或学习,还可以让专注力持续下去。
这称为“焦虑效应”。如果想提高工作或学习的速度,就需要有技巧地管理好“还想多做会儿”这种心情。
我知道,有些人抵触休息,即使双手停了下来,大脑也还在一直思考还没完成的任务(详见125页)。
人们之所以误以为专注力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是因为跟时间一样,专注力也不是肉眼可见的。对于无法肉眼可见的事物,人们总以为它们是无限的。
把时间分解,专注力提高后,即使花费的时间相同,也能够得到质量更高的成果。
人们常说,“工作越重要,越应该交给忙人”。这是因为,忙碌的人已经掌握了有效利用专注力的节奏。
由于专注地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在相同时间内,他们能够完成比别人多的工作量。也就是说,“工作能力=专注力×时间”这个公式是成立的。
历史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曾说,“工作可能会因分配的完成时间不同而变得复杂起来”。如果人们误以为“时间很充分”,那么面对眼前的工作,就会思考各种选项,并不断试错。
比如,如果一份工作的完成度达到60分左右就很好了,那么当目标是100分的时候,就会中途感到疲劳,并导致最终质量会下降。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选项越多,下决定的机会越多,越会感到犹豫,并消耗意志力。
针对这种情况,帕金森提出,把工作或学习的时间分解为几段较短的时间。
把时间分解后,自然而然就可以锁定能够做的事情。这虽然看起来不够自由,但是与自由的时候相比,在受限制的状态下,专注力更强。
一旦期限确定,那么我们就会在意在期限到来之前至少必须完成的工作量以及处理时间。这样一来,想法也会改变。当负责的工作和可用的时间都确定后,选项就可以确定。作为结果,可以减少意志力的浪费,提升专注力。
要想从短暂的休息中迅速回到工作或学习上,有效的方法是把环境作为一种强制力量。
我的书桌上只有一个保持打开状态的笔记本,一本相关图书,一支以便我随时开始写字的笔,以及一张桌布。
桌布是我为了重新发现学习的乐趣而访问英国牛津市时购买的,它让我更愿意坐在书桌前。
像这样的环境布置,关键就在于“让自己更容易付诸行动”。具体来说,就是减少选项和物品,减少会争夺专注力的犹豫和决定。
即使只是“打开笔记本”这一个决定,都会消耗意志力。
曾经有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中给出了一个根本无法解开的谜题,然后一种情况是不让被试者选择“解哪一个谜题”,另一种情况是让被试者选择。实验结果显示,让被试者选择的情况下,被试者放弃得更早。
也就是说,不下决定而直接着手,才能坚持得更久。如果先做决策再开始工作,那么能够专注的时间就会减少。
所以,如果能够创造一个“只拿起笔就可以开始”的环境,专注力就可以相应地持续下去。
最大的成果可以通过反复在短时间内专注而获得。判断和犹豫少多少,专注力就可以相应地增加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