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成本优势

成本优势是企业拥有的两大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成本对于差异化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追求差异化的企业必须在成本上接近其竞争对手。除非差异化战略的结果能保证产品溢价部分超过差异化的成本,否则企业就不能取得卓越的业绩。成本行为对总体的行业结构也有重大的影响力。

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成本的重要意义,很多战略计划确立了成本领先或者降低成本的目标。然而,人们很少能真正理解成本行为。企业管理者针对企业相对成本地位及其背后原因的看法往往有着巨大的分歧。成本研究倾向于注重制造成本,忽略其他活动,如营销、服务和实现相对成本地位的基础设施等。个体活动的成本是按照时间序列研究的,没有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关联可能会影响到成本。最后,企业很难评价竞争对手的成本地位,但这却是正确评估自身相对成本地位的关键一步。人们常采用简单对照劳动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方式来比较自己和对手的成本地位。

这些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内部缺乏成本分析系统的框架。大多数成本分析治标不治本,看待问题的眼光较为短浅。如经验曲线(experience curve)一类常见的工具往往在成本分析中被误用。经验曲线可以作为分析的起点,但它忽略了成本行为中很多重要的因素,模糊了彼此之间的重要关系。成本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有的会计制度。虽然会计系统的确包含了成本分析的有用数据,但它们却不利于战略成本分析。成本系统使用分列项目来归类成本,如直接劳动成本、间接劳动成本和赋税——这样很容易让人模糊视线,分不清企业开展的基本活动。形成活动成本的核算,其所用的经济学原理比较混乱,也造成了人为地割裂了同一项活动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管理成本。

本章描述了分析成本行为的框架,相对成本地位的决定因素以及企业赢得可持续性成本优势、最小化自身成本劣势的方法。该分析框架还表明了差异化的成本,寻求差异化战略的竞争对手在不影响差异化战略开展的前提下降低活动成本的方式。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分析供应商和买方成本行为,这对于实现成本领先地位和差异化战略都有重大意义。

价值链为成本分析提供了基本工具。本章首先将介绍以成本分析为目的的价值链定义方式,并将成本和资产与价值活动关联起来。接着引出成本驱动要素(cost driver)的概念来分析成本行为。成本驱动要素是活动成本的结构化决定因素,按照企业控制的程度有所不同。成本驱动要素决定了活动内部的成本行为,反映了影响成本行为的所有关联或者关系。企业针对每一项活动的成本绩效都是为了确立相对成本地位。

在建立了分析成本行为的框架后,我将着手论述企业如何评价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进而建立可持续性的成本优势。在阐明了理解成本地位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的陷阱后,本章最后归纳出战略成本分析的步骤。本章列出的分析技巧并不能取代运营管理或者定价行为所必需的详细成本分析,也不能因此说明财务或者成本会计工作没有必要。相反,这样的成本行为分析框架能够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地理解广义的成本行为,由此来引导企业寻找可持续性成本优势,帮助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价值链和成本分析

企业的成本行为及其相对成本地位源自于企业在行业内竞争时开展的价值活动。有意义的成本分析要针对这些活动的成本,而不是企业运营的总体成本。每一种价值活动都有自己的成本结构,成本行为会受到该活动与企业内外其他活动的关系的影响。相比竞争对手,如果企业所执行活动具有较低的累积成本,就掌握了成本优势。

为成本分析定义价值链

实施成本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分配价值活动所需的运营成本和资产。价值链上的每一种活动都涉及运营成本和以固定和流动资本出现的资产。购买的投入要素是每一种价值活动必不可少的成本,影响到了运营成本(购买的运营投入)和资产(购买资产)。确定价值活动的资产反映了活动的资产数量及资产利用的效率,其对于活动的成本往往非常重要。

为了进行成本分析,将普通的价值链分割为个体价值行为,应该遵循彼此联系的原则:

● 活动体现的成本大小和增长规模。

● 活动的成本行为。

● 执行该项活动时的表现与竞争对手的差异。

如果活动代表了运营成本或者资产相当重要或者快速增长的一部分,应该在成本分析的时候分离不同的活动。虽然绝大多数企业都很容易确定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往往会忽略那些最终能改变成本结构的、规模较小但在不断增加的价值活动。在总成本或者资产中占有固定的小部分成本的活动应该归到更大范围的活动类别中去。

含有不同成本驱动要素的活动应该分离出来,按照下文描述的方式进行详细定义。与成本驱动要素类似的活动可以归为一类。例如,广告和促销往往归为不同的价值活动,因为广告成本对于规模比较敏感,而促销成本的变动余地比较大。业务单元和与其他业务单元共享的任何活动都应该被当作单独的价值活动处理,因为其他业务单元的情况会影响这类活动的成本行为。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与其他活动有着重要关联的活动。在实践中,人们在开始分析的时候并不知道成本行为的驱动要素具体是什么,因此,价值活动的确定往往要求多次迭代。一开始将价值链分解为活动是基于对成本行为重要差异的主观猜测。然后,价值活动随着逐渐揭示成本行为差异及其相同点,可以进一步分解或者合并。通常先分析合并的价值链,然后再调查分析那些经过证明是重要的、具体的价值活动。

分离价值活动的最后测试是竞争对手的行为分析。当竞争对手采用不同的方式执行某项活动时,这样重要的活动应该单独对待。例如,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和其他经济型航空公司提供的等级服务与那些知名的大型航空公司,如美国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环球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的服务完全不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提升了相对成本优势或者劣势产生的可能。

成本分摊和资产分摊

在确定了价值链以后,企业必须为价值活动分摊运营成本和资产,按照发生的原则为活动分摊运营成本。应该将资产分摊给那些利用、控制或者最能影响资产的活动。原则上分摊运营成本应该更直接,但这很有可能非常耗时间。必须经常重新对照会计记录,保证成本和价值活动的匹配,不能直接按照会计分类记录,尤其是在管理和购买投入要素领域。

有些资产非常昂贵,其选择和使用常涉及运营成本的权衡,资产必须要按照方便成本行为分析的方式分摊给价值活动。给活动分摊资产要比分摊运营成本更加复杂。资产账户必须经常进行重组以对应活动,且要以一贯的方式给资产赋值。分摊资产有两大类方法,主要是按照面值或者重置的价值分摊,与以同种形式分摊的运营成本形成对照。通过资本费用,资产的面值或者重置价值应该转换成对应的运营成本。不管使用哪一种估值方法都有可能遇到困难。同理,折旧时间表也比较随意,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都有对应的资本费用。给资产估值的方法应该能够反映行业的特征,同时也决定了数据内部显著性偏差和搜集信息过程中实际要考虑的问题。分析师必须意识到,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不可能不出现偏差。成本分析中使用不同的资本分配方式常能让人豁然开朗。

共享价值活动的成本和资产应该使用企业当前使用的方法分摊到业务单元的价值链中,这种分摊通常是根据某种分摊公式进行的。共享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反映了活动整体,而不是对业务单元起作用的那部分活动。对规模敏感的共享活动成本应该取决于所有涉及的业务单元的产量。此外,覆盖共享活动的分摊公式可能并不反映活动的经济学原理,主要是企业基于方便或者体制原因制定。随着分析的推进,应该使用更有意义的分摊公式按照活动的成本行为本身来提升共享活动的成本分摊情况。

给价值活动成本分摊和选择资产分摊的时间应该代表企业的典型业绩,且能反映有可能影响成本的季节或者周期波动以及生产中断的情况。比较不同节点的成本能够反映战略变化的效果,帮助人们分析成本行为。连续分析某个活动的成本能够反映企业的学习成效,而比较不同时间具有不同活动层次的成本能够反映企业的规模灵敏度以及产能利用的作用。

切记,成本和资产的分摊并不要求像制定财务报表那样一丝不苟、完全精确。大致的估值足以反映战略成本问题,也可以用于那些花费巨大、需要高精度成本数据的价值活动的成本和资产分摊过程。在深入成本分析的过程中,某些价值活动对成本优势有着重大的影响,这就需要花大力气针对这些价值活动做到更精准的成本分析。最后,企业可能会发现竞争对手分摊运营成本和资产的方式不同。竞争对手衡量成本的方式很重要,因为这会影响它们的行为。竞争对手成本分析的任务目标之一便是努力分析竞争对手的成本核算实践。

初步成本分析

运营成本和资产的分摊将形成展示企业成本分布图的价值链,从中可以看出每一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都可被分为三大类:购买运营投入、人力资源成本和大类资产。价值链的比例可以反映运营成本和资产在各个活动中的分布,具体如图3–1所示。

价值链上运营成本和资产的初次分摊能显示出经过核算的改善成本的领域。比如,购买运营投入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比人们认可的要大,因为价值链上所有的购买投入要素很少是累积得到的。通过将价值活动分类为直接活动、间接活动和质量保证活动(见第2章的定义),并对成本进行合计,可以得出其他的见解。管理者往往忽略了迅速增加的间接成本,只关注直接成本。很多企业中,间接成本不仅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而且还比其他成本驱动要素增长速度更快。引进先进复杂的信息系统和自动化过程可以减少成本,但却会因需要复杂的维修服务和计算机程序员来做准备工作,产生更多的间接成本。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超过10%。企业可以发现价值链上所有质量保证活动的总和非常大。在很多行业,这越来越让人明白,除了检查、调整和测试以外的质量保证方式能大大节约成本。

图3–1 运营成本和资产在流量调节阀中的分配

成本行为

企业的成本地位来源于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成本行为取决于一系列影响成本的结构因素,即成本驱动要素。若干个成本驱动要素结合起来决定特定活动的成本。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如果使用不同的价值链,则其重要的成本驱动要素将有所不同。企业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其长期而又重要的成本驱动要素。

成本驱动要素

十大成本驱动要素决定了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规模经济、学习、产能利用模式、关联、相互关系、一体化、时机、权衡性政策、地理位置和制度因素等。成本驱动要素是活动成本的结构原因,或多或少要受到企业的控制。成本驱动要素相互作用能决定特定活动的成本行为。在价值活动之间,成本驱动要素的相对作用差异较大。因此没有哪一个成本驱动要素(比如规模曲线或者学习曲线)能够独立地决定企业的成本地位。分析每一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能让企业深刻理解其相对的成本地位以及改变的方法。

规模经济或者规模不经济

价值活动的成本常受制于规模经济或者规模不经济。规模经济源自于以不同的方式在更大的规模上以更高的效率执行不同活动的能力,或者在大量销售额基础上摊销诸如广告和研发费用等无形成本的能力。在更大的规模上实际执行某种行为的效率的提高,或者随着规模的增大,需要支持某种行为所需的基础设施或者管理费用比例的降低,产生了规模经济。铝土矿行业里,实际的开矿成本会随着规模的增大而降低,但其下降的幅度小于基础设施成本降低的幅度。

规模经济必须同产能利用的概念明确区分开来。产能利用的提升可以在产量提升的情况下分摊现有设施和人事的固定成本,而规模经济表明在大规模生产的条件下完全施展某一项活动的效率更高。将产能利用误认为规模经济可能导致企业产生错误的结论,误认为一旦当前的产能负荷已满,那么继续扩大产能就可以降低成本。

在增大规模的时候,生产活动变得复杂并产生协调的成本,这可能导致某种价值活动的规模不经济。例如,当金属罐生产线超过15条后,工厂运作的复杂度将让人难以应付。规模增加也有可能会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可能提升员工的薪资或者购买投入要素成本。例如大型工厂也许会形成行会联合(unionization),或者导致工会代表期望的提升以及标准的提升。如果需求增加,企业却碰到无弹性供给,导致外购投入成本的增加,就会出现购买活动的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常出现在很多时尚敏感的行业和专业服务中,因为这类业务对响应时间要求较高,而创意型人才在大型组织中也未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活动的规模灵敏度差异很大,诸如产品开发、全国范围的广告和企业基础设施等价值活动往往比购买、销售团队运营等活动对规模的敏感度更高。无论企业规模如何,后面这些活动的成本比较固定,然而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几乎在企业所有价值活动中皆有可能发生。

规模经济不仅反映了价值活动的技术含量,还体现在企业选择的运营方式上。工厂的规模经济可能会受到生产的产品种类和选定的生产周期的影响。同理,销售人员的分配可能影响销售团队运作的规模经济。在按照地域范围组织销售人员的企业里,这部分成本会随着地域销售额的增加而下降,因为每一个销售人员在每一次销售拜访后得到的订单数额更大,或者几批订单之间的出差时间大幅度减少。若销售团队是按照生产线来组织的,则某个地区销售额增加后,客观上要求销售人员前往这些地区比其他邻近总部地区的出差频率更高或者时间更长,这都会造成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并非都是绝对的,相对的规模经济在不同价值活动或者行业之间各不相同,忽略了这一事实的企业往往会损害自己的相对成本地位。对于某些价值活动来说,全球规模就是相对的成本驱动要素。而对于其他价值活动而言,国家规模、地区规模、本地规模、工厂规模、项目规模、生产线规模、每个买方的规模、每笔订单的规模或者其他规模指标都有可能成为分析成本行为的基础。

例如,在产品的研发阶段,全球规模或者国家规模往往是规模的相对衡量标准。开发新型产品的投入会分摊到所有已售产品的固定投资上。在全球范围出售的标准型号的产品开发成本对全球规模比较敏感,而针对某个国家定制的产品的开发成本则对国家规模更加敏感。运输中的规模经济往往依赖于地区、本地,甚至是每个买方的规模,主要取决于使用了什么交通方式。本地规模或者地区规模代表了该地域范围内买方分布的密度,因此其规模经济主要取决于不同买方地理位置之间的距离。运输服务供应商往往能对特定范围的集装箱、汽车或者火车运输的服务提供折扣,而该地区的服务恰恰能够提升本地或者地区规模的灵敏度。最后,向特定买方交付的成本大体上比较一致,不管买方的订单数量如何,这都会使得大型买方的交付成本更低。要理解规模经济影响成本的方式,我们必须要明确规模经济的机制以及正确反映这些机制的规模指标。

正确衡量规模的指标可以体现出企业的管理活动。例如,按照国别来改良产品设计,不在全球范围出售统一标准的产品,这样的政策选择就能改变衡量规模的指标。同理,从事信用卡业务的企业使用电子处理方式而不是手动方式来授权信用卡,其成本相对整个交易额来说更加敏感。因此,企业不仅能影响规模经济的程度,还能影响决定活动成本的关键规模类别。这表明企业管理活动时,应该在针对比竞争对手有更多优势的规模类型中,将其灵敏度最大化。地区性企业应该强调地区规模的价值,而在全国范围内竞争但尚未统领市场的企业应该按照最大化其全国规模的价值的方式来管理其活动。

学习及其溢出效应

因为学习提升了效率,所以价值活动的成本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下降。长期学习能够从多方面完善成本机制,降低产品成本,包括布局更改、调度改善、劳动效率提升、利于生产的产品设计改良、产量提升、提高资产利用率的流程以及符合工艺要求的原材料定制等。学习还可以降低建设厂房、零售商店或者其他设施的成本。因此,价值活动内的学习概率比通过个人学习来提高职能执行效率的概率更高。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为学习的提升提供了不同的可能,因此学习的速度因活动而异。学习是许多细小的改善过程的总和,而不是飞跃式的发展。在生产淡季,由于企业的工作重点是降低成本,而不是满足需求,因此学习的速度会提升。此外,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也影响了学习的开展和成效。

因为企业作为别家企业供应商的立场,企业中某人担任了别家企业的顾问或者跳槽到别家企业等,导致了学习在行业内的溢出效应(spillover)。假如某个价值活动的学习的溢出效应明显,则学习的速度主要是受整个行业而不是企业的推动。专有知识的学习是可持续性成本优势形成的唯一原因,学习溢出的比率也决定了学习是为企业创造成本优势,还是降低行业成本。分析溢出效应的比率在诊断不同竞争对手之间因为不同的学习速度而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就规模经济而言,学习速度正确的衡量标准因价值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学习速度的正确衡量标准反映了价值活动随着时间推移成本下降的特定学习机制。由于学习机制各不相同,且具有不同的溢出效应,因此学习和成本之间的作用机制也是不同的。例如,在某价值活动中,学习通过提升工作效率影响了成本行为,学习的速度就与该活动的累积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速度与规模经济相关,因为大规模使得学习成效积累得更快。在引进了更多高效的设备后发生了学习活动,则其学习的速度反映了机械设备行业技术改变的速度,与企业总体的产量没有太大的关联。学习的速度也反映了行业功能体现的时间以及在改良活动过程中需要的投资。如果企业想要提升自己的成本地位,理解每一种价值活动的具体学习机制,明确衡量学习速度的最佳标准很有必要。学习的速度往往取决于回报率下降,因此也有可能随着行业的成熟及时间的流逝,学习的速度也在放缓。

有些方法可以替代活动和典型价值活动的学习速度,具体的应用原则请参见表3–1。

表3–1 学习的典型衡量标准

产能利用模式

如果价值活动需要花费较多的固定成本,则活动的成本就会受到产能利用的影响。固定成本相当于活动没能充分利用产能的代价,而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比例表明了价值活动对产能利用的灵敏度。价值活动的不同配置方式会影响其产能利用的灵敏度。例如,食品经销商把食品销售给超市,相比使用企业内部的销售团队,这往往会降低产能利用率的灵敏度。经纪人从销售中获得提成,而支付给公司内部销售人员的薪资和其他费用则远远超过了佣金。

在给定时间内的产能利用体现了与竞争地位无关的季节性、周期性以及其他供需波动情况。整个生产周期内的产能利用模式是正确的成本驱动要素,特定时点的产能利用模式则不是成本驱动要素。产能利用率水平的改变涉及成本扩张或者收缩,因此产能利用率变化的企业成本要高于那些一直保持稳定产能利用率的企业的成本,虽然两者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相同。产能利用模式反映了这些变化,是正确的成本驱动要素;而产能利用的平均水平不足以说明成本的驱动要素。某个活动的产能利用模式部分是由环境因素和竞争对手行为决定的(尤其是竞争对手的投资行为),它还因为企业通过诸如营销和产品选择等领域的政策选择受到企业的控制。竞争对手往往无法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存在,或者没能充分利用这一点。

关联

价值活动的成本经常要受到企业执行的其他活动的影响。正如第2章中描述的,共有两大类关联:价值链内部的关联以及与供应商和渠道价值链之间的纵向关联。这些关联表明可以通过分析活动本身来理解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关联为企业降低关联活动的总成本提供了机会。由于关联比较微妙,要求跨部门活动的共同优化和协调,因此关联是一种比较有前景的竞争优势的来源。

价值链内部的关联

不同价值活动之间存在的关联在价值链上到处可见。最常见的价值链内部关联存在于直接活动和间接活动之间(例如加工制造和维护)、质量保证和其他活动之间(例如检查和售后服务)、必须协调的活动(例如入厂物流和运营)和为实现相同目标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之间(例如广告和直接销售,或者飞行时直接签发机票而不用在售票处或者登机口前购买机票)。确定价值链内部的关联要求我们思考这一问题:“企业其他地方可能影响开展该活动的成本活动有哪些?”

价值链内部的活动互相关联,改变两者中的某一个就能降低总成本。有意提升某一个活动的成本可能不仅能降低其他活动的成本,还能降低总成本。如第2章所述,价值链内活动的关联能够通过两种机制提供降低成本的机会:协调和优化。更好地协调互相关联的活动,如购买和装配,能够降低存货的需要。存货显著反映了活动之间的关联,更好地管理这种关联有可能降低存货。共同优化互相关联的活动涉及双方之间的权衡。在复印机制造行业,购买的零配件质量与装配后复印机的调试工作有关。佳能发现,购买高精度的零件,有可能大幅减少复印机调整的需求。

纵向关联

纵向关联反映了企业的活动与供应商和渠道价值链之间的彼此依赖程度。企业可以在审视供应商或者渠道商的行为影响彼此的活动成本时,借此来确定纵向关联,反之亦然。人们往往忽略了纵向关联的重要意义,因为确定这种关联要求我们深入了解供应商和渠道的价值链。

企业与供应商的关联往往围绕供应商的产品设计特征、服务、质量保证程序、包装、交付程序和其他过程。供应商关联往往以供应商执行本来由企业承担活动的形式出现。在相关的领域,供应商在价值链内执行活动的方式能提升或者降低企业的成本。对成本有重要影响的供应商关联实例包括供应商交付的频率和时效与企业原材料存货之间的关联,供应商应用程序的设定和企业技术发展成本之间的关联,以及供应商包装和企业物料处理成本之间的关联。第2章中已经讲到,不用10磅的固态成形巧克力运输包装,而是以液态散装巧克力形式运输,能够大大降低糖果商的加工成本。与供应商的关联往往要求双方降价,例如提供液体的巧克力能够降低供应商的成本,因为它可以降低巧克力成形和包装的成本。

管理供应商关联可以通过协调或者共同优化降低总成本,这和所有类型的关联一样。最方便被利用的关联是那些能降低企业和供应商成本的环节。有时候,因某种关联的需要,供应商的成本上涨,而企业的成本降幅则更大。企业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向供应商让价,以充分利用供应商关联。相反的情况也存在,当供应商的成本大降,企业要承担额外增加的成本时,为了平衡,企业就要做好准备,提高自己的内部成本。

类似的分析适用于渠道关联。典型的渠道关联和供应商关联很接近。比如,渠道仓库的位置和渠道材料处理技术可能会影响企业出厂物流和包装成本。同理,渠道的销售或者促销行为可能会降低企业的销售成本。与供应商关联一样,渠道关联可能导致企业和销售渠道同时降低自己的成本。然而,利用渠道关联可以要求销售渠道提升成本,使得企业成本降低的幅度大大超过渠道成本的增幅。适当提高渠道的利润,改善运营方式,从而降低企业成本,这也是可行的方法。在美国,日本精工株式会社(Seiko)付给其珠宝商一大笔费用,使其接受手表维修办理和运送的服务。这最大化降低了精工专设服务部门的需要,降低了维修及通知消费者等有关维修流程的成本。

由于纵向关联涉及不同的企业,如何妥善利用纵向关联,如何对从中获得的收益进行合理分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供应商或者销售渠道不得不增加自身成本,从而使企业受益,这件事操作起来很难,除非企业的议价能力很强。利用关联,可能还会导致转换成本的产生,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这将进一步使得各方就关联利用达成协议的任务复杂化,因为达成一致需要高度的敬业和互信。但妥善地利用关联也能产生巨大的成效,因为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关联的管理。

相互关系

企业内部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成本,具体细节将在第9章中描述。最重要的相互关系是与兄弟业务单元共享某个价值活动。美国医疗设备供应公司发现在多个生产医疗设备的业务单元之间共享一个订单加工和分销组织,可以大大改善成本。比如,共享营销和分销活动能够使得花旗集团和希尔斯等金融服务公司大大受益。还有一种相互关系,可以称为无形的相互关系,它涉及在独立但类似的价值活动之间共享专有知识。如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就使用某个部门得出的成本精减专业知识来帮助其他部门节约成本。

共享价值活动能够提升活动的生产力。若活动的成本对规模经济或者学习敏感,或者共享活动因为不同业务单元在不同时间对该活动有要求而改善了能力利用的模式,那么共享价值活动就能降低单元成本。共享是获得规模、加快学习周期、超越某个行业界限拓展能力的方法。共享也是某个行业特定企业的潜在替代方式。共享某个价值活动总会与成本有关,但是却一定要权衡共享带来的不同利益。其他形式的相互关系包括不同活动之间专有知识的共享,若活动类似或者专有知识对于提升活动的效率非常重要就可以降低成本。实际上,专有知识的共享可以将某一种活动的学习成果转向另一种活动。

一体化

价值活动的垂直一体化水平可能会影响其成本。如果企业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和软件系统,而不是和计算机服务机构订立服务契约,订单处理系统的成本就可以降低。再比如,出厂物流活动的成本会依据企业是否拥有自有卡车车队而定。采用或者能够采用购买投入要素的每一种价值活动,都涉及或明或暗的一体化选择。

一体化还可以在多方面降低成本。它避免了那些利用外部市场所需的成本,比如采购和运输成本,可以使得企业不用去跟那些特别有议价能力的供应商或者买方合作。一体化还可以导致共同经营的规模经济效应。比如,如果把钢材直接从炼钢厂转移到锻造工序中,就可以省去钢的冷却和再预热工序。然而,一体化的实施会降低企业整体运行的灵活变动能力,这将替代原先由供应商实施的活动,而企业与供应单位部门的关系将变得更加吸引人,或者为供应商的退出设置了更高的门槛,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企业追求效率的动力。一体化是提高、降低还是对成本没有影响,取决于特定的价值活动和涉及外购的投入要素,有时候也有可能表现为分拆。

企业必须对价值活动的每一种外购投入的潜在利益进行评估。企业还需要对内部开展的功能进行检查,确定分拆行为能否在不损害企业战略执行的前提下降低活动的成本。企业往往会忽视成本分析中分拆的可行性。对一体化和分拆的分析不能局限于主要的投入,还要分析附带的服务和其他辅助功能。可以在不需要服务的前提下购买产品,虽然产品和服务往往捆绑销售。企业常在购买基本产品的同时,通过整个附加服务的一体化来降低成本。

时机

价值活动的成本常反映了时机要素。有时候一个工厂可以作为首个采取特定行动的人获得先发优势。市场上率先创立某品牌的主要商家可能在确立和保持品牌声誉方面的成本较低。美国嘉宝在婴儿食品方面占尽了这方面的优势。学习活动也不可避免地与时机关联,因为活动的时机决定了学习开始的时间。先行者有可能首当其冲,后来者可以享受诸多好处,比如购买最新设备(在计算机和钢材方面的优势)或者避免先行者承担的高昂的产品或者市场开发成本。后来者还有一个优势是无需太多熟练的工人,因而成本较低。此外,在经济困难的时候组建的团队也对联合的兴趣较低。先行者和后来者的优势将在本书第5章中详细展开。

成本地位中时机的地位可能更多依赖于商业周期或者市场条件,而不是时机绝对要素本身。例如,在行业周期中购买离岸钻井设备可能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利息成本,还会影响钻机的购买价格。海上钻井勘探公司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以低价买入钻机,这已经成了其成本领先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具体的价值活动,时机可以提升或者降低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时机可以产生可持续性成本优势或者短期成本优势。你可能因为好运偶尔捡了便宜,但最终企业可能不能替换这些低价购入的资产,而届时其相对成本则会大大提高。

独立于其他要素的权衡性政策

价值活动的成本总会受到企业政策选择的影响,而政策因素往往独立于其他成本驱动要素。权衡性政策要素的选择反映了企业的战略,但其往往涉及成本和差异化之间深思熟虑的权衡。例如,航空公司的成本地位是由机场提供餐饮的服务质量、使用的航站楼设施水平、限带行李,以及机场、飞机或者各地代售点出售机票等各种政策取舍决定的。平价航班不提供餐饮服务,因此也不对此收费,使用带有经济型航站楼的次级机场高尔夫,将没有免费行李托运服务或者机上售票服务。

有些政策取舍常会对成本产生重大影响:

● 产品配置、表现和功能;

● 提供产品的组合和种类;

● 提供服务的水平;

● 营销和技术发展行为的费用比率;

● 交付时间;

● 服务的买方(比如规模大小);

● 使用的销售渠道(比如使用小型的还是更有效的大型销售渠道);

● 选择的工艺技术(属于独立要素)、规模、时机或其他成本要素;

● 原材料或者使用的其他购买投入要素的规格(比如原材料的质量会影响半导体的加工成果);

● 支付的薪水以及给员工提供的设施相比一般的标准如何;

● 人力资源政策,包括雇用、培训和员工激励;

● 排产程序、设备维护、销售队伍管理和其他活动的程序。

虽然政策选择在决定价值活动的成本上起着独立的作用,但它也常常会影响并受其他成本驱动要素的影响。比如,工艺技术一部分是由规模决定,另一部分是由期望的产品特征决定的。此外,其他成本驱动要素也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政策的成本。例如,自动化出票和座位选择系统可能受制于规模经济,而这将使得小型航空公司启用这种系统的成本非常高昂。

企业政策在差异化战略中扮演着格外重要的作用。差异化往往依赖于企业在执行一项或者多项价值活动中,采取独特做法的政策选择的能力,这将大大提升过程的成本(详见第4章)。采取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必须理解与差异化战略执行相关的成本,并与由此导致的溢价幅度相比较。只有单独分析政策对成本的影响才能做到这一点。企业常使用看似有效的良性政策来区分自己,但当这些政策在成本行为中的作用明朗后,才发现这些行为成本很高。而在其他情况下,企业还会放弃那些对成本影响不大或者与竞争对手相比成本不太高,但却能大大提升自己区分度的政策。像欧文斯科宁玻纤公司这样的市场领导者就可以通过密集推出广告,比其他玻纤生产商以更低的成本实现差异化。而由此产生的消费者品牌意识,换成是其他竞争对手去实现,就要付出更多的成本,主要是因为欧文斯科宁玻纤公司在全美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广告的规模经济效应大大降低了成本。

政策在决定成本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成本分析必须要留意政策的效果,但是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或明或暗的政策取舍对成本的影响程度。企业必须仔细检查每一项价值活动,明确其中体现的或明或暗的政策。有时候政策取舍几乎不可见,因为它们植根于或者代表了无可置疑的传统智慧。审核竞争对手对每项活动采取的政策,常能让人明白企业的政策取舍如何修正或者改变政策决定,从而降低成本。政策选择的变化很快,降低成本则立竿见影。

地理位置

价值活动的地理位置会影响其成本,同时也会对其他活动的地理位置产生影响。虽然位置常代表了政策的选择,但它也受历史的因素、投入要素的位置以及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地理位置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成本驱动要素来对待。

一项价值活动的位置会从多方面影响成本。地理位置的不同,通行的劳动成本、管理、科研人员、原材料、能源成本及其他因素都会不同。通行的工资水平和税率会有较大的国别和地域差异,地方不同,税率就有可能不同。伊顿公司在自动化零件生产方面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它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开设工厂,实现欧洲的低成本地位。由于现有地区性基础设施的差异,地理位置会影响企业基础设施的成本。气候、文化标准和消费者品位也会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不仅影响了产品需求,还影响了企业开展价值活动的方法。工厂内要求的设施是地域标准设定的一部分。最后,物流成本往往取决于地理位置。供应商的位置是内购物流成本的重要决定因素,而买方的相对位置则影响了出厂物流成本。厂方的位置可以影响转运、存货、运输和协调的功能。地理位置还会影响企业现有的运输模式和沟通系统,进而影响成本。

位置几乎对所有价值活动的成本都有影响。企业总是很难理解地理位置以外的影响,比如工资水平和税率。通过转移价值活动的地点,或者建立新型的设施位置关系,可以挖掘多个降低成本的机会。改变地点常要求企业做出权衡,这意味着降低某些成本,提升其他成本。位置的选择能最大限度降低运输或者其他成本,但往往要和规模经济做出比较。改变规模经济的技术变化有可能表明要重新权衡各种因素,因为涉及工资和其他成本的变化。因此,企业能通过判断改变位置产生的机会来创造成本优势。

制度因素

制度因素包括政府规定、免税期和其他金融激励因素、行业协会化、关税和征收以及本土规定等。制度因素是最终成本因素。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卡车运输业中,制度因素是最重要的成本因素。使用双挂车的监管许可对成本影响可达到10%。同时,工会认证的卡车司机的薪水要比非工会认证的卡车司机薪水高很多。这两个因素在确定卡车运输企业相对成本地位时,比其他主要因素都重要。制度因素作为主要的成本因素还反映在电力成本上,这是炼铝业成本地位主导的决定因素。电力成本取决于电力公司收取的费用,在电力企业归为国有的地区,电力成本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的问题。某些国家电费的快速升级已使得炼铝业的竞争力大大下降。有利的制度因素能够降低成本,而不利的制度因素会提高成本。虽然制度因素往往不在企业的控制范围之内,企业也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影响或者降低制度因素的影响。

诊断成本驱动要素

同样的成本驱动要素决定了资产利用和某个活动的运营成本。成品存货周转率常由订单处理活动的规模和有关交付时间的政策决定。资产利用和运营成本之间要进行权衡。虽然大规模工厂的运营成本较低,但资产周转率也较低。必须要明确这些要素权衡的结果,从而优化资产和运营成本,降低总成本。影响资产利用的一些要素说明如表3–2所示。

表3–2 价值活动资产利用的要素示例

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是多个成本驱动要素综合运作的结果。有一个要素对价值活动的成本影响最大,其他要素彼此作用,确定成本。比如,登机口运营成本反映了航空公司提供的服务和本土运营规模(影响着航空公司雇用人员以及使用设施的效率)以及产能利用模式(反映在飞机班次安排上)。图3–2显示耐用消费品公司最重要的成本驱动要素。

企业必须努力量化成本驱动要素和价值活动成本之间的关系。这要求对每个活动的规模曲线或者学习曲线、每一项重要政策对成本的影响、时机的成本优势或者惩罚等因素进行预估。虽然精度要求不高,但量化结果对确定每一个成本驱动要素的相对意义都很重要。量化也能极大程度推动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地位的变化。

图3–2 耐用消费品制造企业的成本驱动要素

价值活动中采用的技术本身并不是成本驱动要素,而是成本驱动要素彼此相互作用的结果。规模、时机、其他因素会影响企业采用的技术和政策决定。技术和成本驱动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决定技术转变是否可行的问题上很重要,这一点在第5章将详细阐述。

成本驱动要素的相互作用。 成本驱动要素彼此作用,影响活动的成本。彼此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作用与反作用。成本驱动要素彼此加强或者关联,共同影响成本。一项活动的规模经济程度部分由影响活动开展方式和产品组合的政策选择来决定。位置对成本的影响常与制度条件相关,包括行会联合或者法规。而好的位置要求较早地把握行业时机,比如零售业。政策决策还可以提升或者阻碍关联的实现。政策的成本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具体见上文。较早确定时机的优势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或者学习效果来强化,具体见第5章。一体化也能提升规模经济。

成本驱动要素还能彼此抵消或者互相弥补。这表明企业可通过某个成本驱动要素提升地位,也有可能通过其他因素降低其地位。更大的规模和更高水准的垂直一体化往往能加重产能过剩的惩罚。同理,规模提升可以增加联合化的可能性,而规模经济能够弥补这一点,因为单独某个位置会提升运输成本。

要决定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有必要确定成本驱动要素的相互作用。成本驱动要素互相加强时,企业必须协调战略以获得最低成本。例如,政策选择应该提高企业收获规模经济或者实现关联的能力。通过积极追求和学习,可以把握住较早的时机。减少成本驱动要素之间的矛盾,利用彼此之间的加强作用,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

起反作用的成本驱动要素的存在,表明了优化的必要。地理位置必须要优化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工资成本之间的协调。工厂规模的选择必须要权衡产能过剩的成本。政策选择有时候可以改变这种权衡关系。比如选择灵活的生产过程可以改变规模经济和产品种类之间的关系。只有量化活动成本的每个要素,才能妥善处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本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微妙,人们往往难以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尤其是它们的变化。将成本之间相互作用的洞察力转变为具体的战略措施,将为竞争优势提供持久的来源。

确定成本驱动要素。 确定成本驱动要素,量化它们对成本的影响,这并不容易做到,需要用到多种方法。有时候,在检验价值活动的基本经济学原理时,人们能从本能上感受到某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例如,销售团队成本常由本地份额引起,因为本地份额较高,可以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通过估计份额的提升所降低的平均运输时间的程度,可以精确地预估销售团队成本和份额之间的关系。除了总成本外,理解并量化使用变通措施来提升活动的效率将很有意义。例如,成果、废品率、劳动时间等因素可以用来探知价值活动成本变化的来源以及相应的原理。

还有一种确定成本的方式是企业检查自身内部的经验,尤其是企业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所发生的变化,或者开展的多部门运营。过去的成本数据使企业能明确特定价值行为历史学习曲线,如由于通货膨胀因素调整成本,改变政策、产品设计和产品组合等。不同产出规模对应的成本水平能够让人了解规模经济的情况。如果企业在多个地域销售产品或者在多个工厂出售产品,其中的区别可以表明成本驱动要素的影响。

与专家面谈也可以决定成本驱动要素。对价值活动比较了解的个人可以回答成本多种变动要素的影响之类的问题。比如,生产经理在面谈中可以回答生产线效率提高对管理水平、能耗和产能等因素的影响这类问题。

确定成本驱动要素的最终方法是比较价值活动的企业成本和竞争对手的成本。由于不同企业的成本驱动要素及其对应的情况各不相同,多个企业之间价值活动成本的比较可以说明哪些成本驱动要素更重要。对竞争对手的成本行为的分析具体如下。

购买投入要素的成本

购买对每个行业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在企业内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每个价值活动都使用了某种购买投入要素,包括零件制造的原材料、专业服务、办公场所和资本商品等。购买投入要素分为购买运营投入和购买资产。购买投入要素的总成本是企业价值的一部分,这个比例显示了采购活动的战略意义,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众多行业中,购买投入要素的总成本占据价值的一大部分,但比起降低成本来,它却远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

购买投入要素的成本是价值活动成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述的成本驱动要素决定了投入成本的行为。然而,将购买投入要素分开来做单独分析往往会让人更清楚地了解成本行为。一个活动购买投入要素的成本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单位成本、活动的利用率以及通过关联对其他活动的间接影响。虽然某个活动投入的利用率和与其他活动的关联在作为一个活动的总体成本行为的一部分时能够得到最好的分析,但购买投入要素的单位成本在不同活动之间有着类似的成因。因此,企业能够在分析整体购买投入要素的单位成本后明白如何能降低单位成本。

单独分析购买投入要素的单位成本,企业必须意识到上述三个因素。更高质量的钢材可以提升锻造操作的产出能力,简化加工过程。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还可以在加大购买投入要素的同时降低总成本。最小化投入要素的单位购买成本未必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在选择适当种类和质量的投入后,为购买投入要素选择最适当的单位成本定价的做法非常可取。

企业针对购买的分析往往集中于最明显的项目,尤其是原材料和零件。但是,除去原材料和零件以外的购买投入综合起来,往往占了成本的大部分。标准的成本系统往往将此类投入的成本分摊到多种类别的成本要素中,但这往往无法显示其重要意义。企业基本不会以外购的标准去检验来自兄弟部门的产品,而维修或专业服务这类服务购买往往易在购买分析中被忽视。最后,购买的资产往往排除在正常采购系统之外,且采购时也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购买投入要素的单位成本进行综合分析,是取得成本优势的重要手段。

购买信息

分析购买投入要素单位成本的起点是开发购买信息。企业应该明确所有重要的购买投入要素,明确每年或者每个季度的具体花费。在确定购买信息时,应该明确从兄弟单位中获得的投入。对于购买运营投入,应该用每一期的使用量来计算成本。这种分析必须覆盖预付费用、折扣和存货变化。针对购买资产,总采购价可以作为衡量成本的指标,针对供应商的优惠条件,如免费服务、免费备件或者低成本融资等进行调整。

所有重要的购买投入要素都应该确认,且按照对总成本影响的大小进行排序。具体应分为购买运营投入和购买资产两类。这两大类别还可以细分为常规购买项目,如原材料和办公空间,以及非常规购买项目,如设备和咨询。以这种方式来对购买项目进行分类,能让人留意降低成本机会经常出现的领域。小型的购买投入要素常有充分的降价空间。经理人往往留意那些占成本比例较大的购买项目。结果,供应商能在那些买方看来是小成本的购买项目上获得高昂的利润。人们也不太留意非常规购买项目。很多企业都有相应的监控手段和程序来管理常规项目的采购。企业还要计算每一种购买项目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的成本变化。这番计算可以让企业发现哪些购买项目需要更加详细的检查。购买项目价格的增加表明要么企业没有充分重视控制成本,要么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提高了。

在分辨购买投入要素的规模、购买活动是否规律以及扣除物价因素后的成本变化后,企业应该确定负责购买决定的部门。很多企业的购买都是由采购部决定的,但是采购部具体的职责是负责好购买过程的执行,利用购买知识追踪采购成本以及成本管理。虽然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会把采购权下放,但是这样做往往会混淆众多购买投入要素的成本,导致购买效率下降,除非其他获得采购权的部门也能像采购部门那样用心地对待采购事宜。

明确购买信息的最后一步是记录每个购买项目的供应商及其在每个订单交付周期内为企业供应购买物品的数量比例。供应商的数量和组合在确定购买投入要素成本中起着重要作用。企业必须系统地追踪潜在的供应商状况,哪怕当前这些供应商并不向企业供应商品。这将保证企业能定期考虑替代供应商,且能了解已有供应商的绩效。每一种购买物品对应的供应商名录都能够让企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比如你会发现,单一供应渠道的购买物品竟然占了很大比例。除非碰到特殊情况,否则单一渠道购买表明了供应商创造的转换成本,而购买物品的单价也可能偏高。

购买投入要素成本的成因

上述描述的成本驱动要素连同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受制于行业结构的关系决定了购买投入要素的成本行为。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结构化议价关系反映了决定供应商利润率的广阔的行业因素,而成本驱动要素表明了企业所处的情景如何能够影响这种关系。当企业认定因为结构原因必须让某些购买投入要素的供应商得到更高的利润时,就应该通过控制成本驱动要素来降低总投入成本。有些因素对很多购买投入要素的成本有着类似的影响。表3–3总结了决定购买投入要素成本的重要因素。对每一项购入的投入项目来说,成本地位和成本驱动要素之间的关系将决定特定质量水平的购买投入要素的单价。

正如本书第2章描述的,企业应该努力协调并与供应商共同优化供应商关联,从而在提升自己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的基础上降低总成本。与供应商开展有效的沟通是实现关联的必要因素。理想状况下,企业可以利用现有的供应商关联,实施议价能力,获得应有的利益。购买政策对利用供应商关联、提升企业的议价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供应商的成本行为和投入的成本

供应商的成本行为对企业投入的成本以及利用供应商关联的能力有重大影响。特定购买投入要素的供应商往往在相对成本地位上有所不同,如果企业施展其议价能力的话,长期来看,确定最低的成本源会让企业获得最低的采购成本。供应商成本行为将决定是否下大订单能够降低供应商的成本。供应商的成本行为也会影响自己按照企业的要求采取其他行为的成本。针对供应商成本行为的分析方式与企业的成本行为一致。理解主要供应商的成本行为能使企业确立更好的采购政策,且能意识到并利用好供应商关联。

表3–3 购买投入要素的单位成本因素

*能够降低投入要素成本的购买操作将在下文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细分成本行为

目前我已经分析了业务单元的整体成本行为。在实际操作中,业务单元通常生产多种不同产品,并出售给不同的买方。业务单元甚至会使用多种销售渠道。例如,造船商既制造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也制造集装箱船;银行除了向高净值的个人贷款外,也会向中等收入的消费者贷款。这种区别可能会引发价值链各细分市场成本行为的分化。除非企业意识到不同细分市场的成本行为存在差异,否则不正确或者平均化的定价行为会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这样非常危险,因此在特定细分水平上的成本分析必须能够弥补业务单元水平上的成本分析。

第7章更加详细地讨论了细分成本的确定和分析。产品、买方、销售渠道或者不同地域成本行为的差异是成本细分水平存在的关键,因此成本分析是细分的关键条件。成本细分水平的价值链通常和整个业务单元保持平行。然而,细分价值链可能在某些影响成本的方面不同。例如,大规模生产线需要的机器比小规模生产线需要的机器多,且规定的处理、检查和装运程序不同。同理,大规模生产线可能要求具有不同的购买投入要素。确定不同细分水平价值行为的重要差异是细分成本分析的起点。

企业应该分析符合下列条件的产品线的成本、买方的类型或者其他活动因素:

● 价值链各不相同

● 价格因素似乎也不同

● 使用的成本分配方法有争议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能想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类别或者买方来显示不同细分水平之间的区别,而不是直接、完整地详细分析每一种产品类别或者买方。

细分成本行为的程序与业务单元内使用的成本分析程序相同。细分价值链一旦确定后,成本和资产就会直接转给该价值链,而每种成本因素都要尽可能确定和量化。当程序保持一致时,现实中往往出现比较复杂的情况。不同细分水平上普遍存在共享的价值活动(见第7章),这就要求在不同细分水平之间分配成本。标准的成本系统往往使用随意的措施作为在不同细分水平上分配成本的基础,比如销售额或者其他可量化的变量。虽然这些措施有简化问题的效果,但它们往往与细分成本在整体成本中所占的份额无关。例如,若根据销售额分摊国内外买方的价值活动的成本,则常常会严重低估国际销售活动的真正成本,因为国际销售对于企业投入时间和吸引顾客眼球的活动要求相当高。辅助活动的成本和间接主要活动的成本往往是最容易被错误分摊的,这种错误分摊将导致产品或者买方细分成本的计算和定价出现错误。

不同成本细分水平上的价值活动的成本应该根据每个水平对价值活动的措施或能力的实际影响来分摊。这类举措将抓住在某个成本细分水平上使用共享活动的机会成本。比如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成本分摊应该基于工程师和科学家在特定生产线上花费的预估时间来进行,而不是根据每种产品的销售额进行。

将共享活动的成本对应不同的细分水平逐一进行分摊,有时候并不合理,也没有必要。因实现战略目标必须进行的分析不一定要求高度准确,定期研究就可以。例如,为了对研发成本进行分摊,可以向工程师提问,确定在特定时期内在不同产品和买方上花费时间的比例,这样就能克服数据不准确的危险。有些企业对工程变化指令、销售人员向工程人员传达产品修正信息等事项进行抽检,确保公司有能力随时计算时间的具体分配。同理,这种预算的方法能对几乎所有共享活动的成本细分以及人力和财力的分配提供佐证。

成本动态

除了分析特定时点的成本行为外,企业还必须考虑价值活动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如何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此种变化与企业实施的战略无关,这种情况可以称为成本动态。成本动态分析能使企业预测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的变化,明确各类价值活动对绝对成本或者相对成本的影响力是增强还是减弱;能够洞悉成本动态本质的企业有能力通过预测这些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随着时间的流逝,企业也在不断发展,行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成本驱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成本动态。成本动态最常见的起因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行业的实际增长。 企业整体的增长会对成本产生众多影响。行业增长作用于购买投入要素,影响供应商所处行业的规模,进而影响投入成本。在某些行业内,行业增长因打破供需平衡而抬高了投入要素的购买成本;而在其他行业,行业增长会通过提升供应商的效率来降低企业要素投入的成本。行业增长还有可能为提升规模经济创造条件,其途径是引进价值活动中可行的新技术。

不同的规模灵敏度。 如果价值活动的规模灵敏度各不相同,扣除物价因素的企业销售额的增长(降低)会大幅度改变价值活动的绝对和相对成本。例如,众多相关电子行业中,包括计算机、视频游戏和电信设备行业,软件成本相对于硬件成本不断上升,因为硬件成本比软件成本对规模和学习的灵敏度更高。企业的价值活动所具有的规模灵敏度不同,也会影响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例如,很多人认定美国礼来制药公司基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胰岛素生产技术比芬兰诺瓦公司行业工艺的规模灵敏度更高。如果这种现象得到了证明,则随着销售规模的增大,美国礼来制药公司的相对成本地位也会提升。

不同的学习进度。 如果企业内部学习活动开展的进度不同,不同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就会发生变化。学习活动的迅速开展能够降低企业一些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例如,快速学习能够大大降低安装成本,而安装成本在很多电子企业中占销售额的比重相当高。结果,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安装工人生产效率的区别在决定相对成本地位方面的作用大大降低。

技术革新的细微差别。 技术变化发生速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不同价值活动及其成本驱动要素的相对成本。例如,低成本的计算机和货物空运行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众多分销企业和行业的经济形势。这些变化导致了加工成本绝对值及其在总成本中比例的降低,为分销商重组、减少仓库数量,集中建立大规模仓库的发展方向创造了条件。

成本的相对上涨。 价值活动关键要素成本上涨的速度各不相同,这将对企业的相对成本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成本上涨速率可能会使某个本不重要的价值活动具有非凡的战略重要性,也可以将活动内某项中等成本驱动要素变成主导成本驱动要素。例如,由于油价相对工人薪资和机器设备成本的疯狂上涨,在航空企业的运营成本中,汽油成本比例已经达到50%。因此,航空公司的石油运输效率、航线运行的内在效率以及飞机的运营程序都成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要素。

老化。 老化的资本基地或者劳动力将改变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使用年限较久的离岸钻井机需要更多的维修和保险服务,而年长的员工的薪水和福利成本也更高。

市场调节。 市场力量的运作往往会对购买投入要素成本产生抵消作用,可以根据每个企业采购的优惠条件去除或者降低成本差异。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和其他航空公司发生过供应过剩的情况,因为购买二手飞机大大降低了飞机成本。模仿它们战略的企业将最终减少二手飞机的库存量,而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将和其他航空公司在更加公平的基础上竞争。

成本动态能推动行业结构和相对成本地位发生巨大的变化。在钢铁制造行业中,技术变革和不断变化的原料成本使钢铁制造企业实现高效规模的决定性阶段发生改变。以前是初轧车间起决定作用,现在则是高炉加工阶段。为生产半成品钢锭,持续浇铸比初轧工艺更节约成本,其规模灵敏度也比初轧低。这些转变对企业和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地位也有重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生产工艺。这些变化导致纽柯钢铁公司和孤星制钢公司这类新兴企业取得成功,相比业内的老牌公司,它们使用持续浇铸技术和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越早区分成本动态,就越能引导企业开展赢得竞争优势的价值行为,这为企业未来的相对成本地位赢得了巨大的筹码。但是,成本动态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成本优势

如果企业开展所有价值活动的累积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企业就拥有了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战略价值取决于其持久性。如果企业的成本优势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那么企业就有了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为买方提供了可接受的价值,虽然消费者期望企业的价格低于其竞争对手,但企业具备的成本优势不至于被此抵消,那么企业的成本优势也能带来出色的业绩。

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由下列因素决定:

● 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企业价值活动构成;

● 每一种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的相对地位。

竞争对手的价值活动有可能与企业的价值活动类似,也有可能不同。环球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两家公司使用了类似的价值链活动,它们的价值链活动与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完全不同。如果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与企业的价值链不同,那么两个企业价值链的内在效率决定了彼此的相对成本地位。价值链的区别通常只涉及一部分价值活动,企业可以通过比较这些不同行为的成本,将不同价值链的相对成本地位区分开来。

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价值活动相同,但其相对成本地位取决于企业开展这些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和竞争对手对比的结果。若地区规模决定了销售人员的成本,则相对销售人员成本就反映了竞争对手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以及规模曲线的倾斜度。企业应该一一分析普通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然后将不同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进行叠加,从而决定总体的成本地位。

确定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

价值链是决定竞争对手成本的基本工具。决定竞争对手成本的第一步是确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以及竞争对手开展价值活动的方式,这一过程与企业开展分析自身价值活动的方式一样。在实际操作中,要评估竞争对手的成本往往很难,因为企业无法获得直接的信息。通常企业凭借一些公共的数据平台以及和买方、供应商和其他方的碰面,有可能直接估计竞争对手部分价值活动的成本。例如,企业能够了解竞争对手的销售人员数量以及大概的薪水报酬和费用支出限额的情况,由此,企业可以了解竞争对手部分价值活动的成本,知道部分竞争成本驱动要素是否准确。

对于竞争对手成本无法直接估计的价值活动,企业应该与竞争对手比较相关情况,这要求确定竞争对手对应价值活动成本驱动要素的相对地位。企业可以使用自身对成本行为的了解来估计其与竞争对手成本的差异。例如,假如本地份额会影响物流成本,且竞争对手拥有较高的本地市场份额,那么竞争对手就可以在这个价值活动中拥有成本优势。如果企业能够预测物流成本的规模曲线,则企业和竞争对手份额的差异就能让企业估计自身的成本劣势。

确定竞争对手的成本需要做很多估计和推断,因此估计总体的方向可能更加可行,而不要拘泥于竞争对手在某个价值活动中与企业自身相对成本差异的绝对值。不过,确定相对成本非常有用。企业可以将自身与竞争对手总体方向的差异与已经掌握的每个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知识结合起来,进而明确竞争对手相对成本地位的概况。

企业同时对多家竞争对手的成本进行估计,能够大大提升相对成本分析的精确度。某一个竞争对手披露的信息应该与自己掌握的其他竞争对手的信息进行对照,检验特定价值行动的规模曲线或者其他成本模型是否正确。实际上,分析企业的成本行为、确定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往往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

取得成本优势

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有两种途径。

● 控制成本驱动要素:企业能够在价值活动的重要成本驱动要素方面赢得竞争优势。

● 重新定义价值链:企业有能力采取更有效的多种方法来设计、生产、分销并销售产品。

这两个竞争优势的起因并不是彼此排斥的。虽然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不同,但是它们会开展一些相同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相对成本优势能够提升或者减少企业的总体成本地位。

成功的成本领先者往往能从价值链内部找到成本优势的不同源泉。持续的成本优势不是来自于某一项价值活动,而是来自于多项价值活动。重新对价值链进行定义在提升企业的成本优势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对自身开展的每一项活动进行检查,明确是否有降低成本的空间。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项活动都要持续进行。通常来讲,成本领先者的公司文化都源于一种高级管理模式,这也强化了这一活动的进行,通常包括采用简单的设备、限制员工额外津贴等做法。

降低成本可能会影响差异化战略,当然也有可能不会对其产生影响。每个企业都应该在不影响差异化战略实现和实施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活动过程中成本降低的因素(见第4章)。对于那些有益于差异化的行为,明智的做法是牺牲部分或者全部差异化来提升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

控制成本驱动

一旦企业确定了自身的价值链,并分析了重要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企业就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控制成本驱动要素,从而产生成本优势。针对每个价值链的所有活动,企业都有获得绝佳优势的可能。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或者比例不断上升的活动,能为企业提升自身的相对成本地位提供最大的帮助。每一项活动所对应的成本驱动要素各不相同。在此总结了针对一项活动控制十大成本驱动要素的具体方法,以期提升该活动的成本优势。

控制规模

规模要适当。 通过兼并、生产线扩展、市场扩展或者营销活动而增加规模,能够降低成本。然而,影响成本的规模类型因活动而异。在已有的地区提升本地或者地区规模往往会降低销售人员或者实体渠道分销的成本。而开拓国内市场的规模,打进其他市场的做法可能会增加成本。在整个价值链中找到推动成本的规模后,我们就能评估不同类型规模的价值及对应的市场价值。追求规模应该有所选择,要以适应特定行业重要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为准。不同活动的规模增长必须要达到平衡,使得在某种活动中追求规模不会造成另一种活动的规模不经济。

制定政策强化规模灵敏活动中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活动管理方式的一种结果。伊顿公司简化了生产线,实现了发动机气门制造的规模经济最大化。

探索企业最青睐的规模经济方式。 企业管理活动的方式能为企业带来自己最期望的规模经济。全球份额高的企业通过产品开发的管理来强调全球规模,途径是强调生产全球通用的产品,而不是按照不同国家的特点来定制。

重视企业具有优势的规模形式驱动的价值活动。 不同的规模驱动着不同价值活动的成本,企业制定战略应尽可能保证那些适合企业实现的规模形式达到最优化。对于一个与全国规模的企业竞争的地区生产商来说,这意味着企业应该强调销售人员的支持和服务,而不是大力引进新产品,因为新产品的成本主要是依靠全国规模甚至全球规模驱动的。

控制学习

管理学习曲线。 学习不会在企业内自动发生,而是源自于管理者和员工的努力和关注。关注学习不只影响劳动力成本,还会影响设备构造、废料和其他重要价值活动的成本。要对每一种想法和做法进行检验,确定是否需要修正。管理者必须提出学习的阶段要求,并为员工设定目标,而不是一味空想组织内学习的发生会水到渠成。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学习的速度应该在不同工厂和地区之间对照行业标准进行。企业还必须建立推动各个工厂和业务单元之间共享活动的机制,因为学习的共享往往受到地理位置和行业内部竞争的限制。

坚持学习专有知识。 如果企业将对竞争对手造成的学习溢出效应降到最低,就可以降低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坚持学习专有知识是在学习灵敏的价值活动中实现成本优势的重要途径。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 通过后向一体化来保护专业知识,例如在企业内部制造或改造生产设备;

● 控制员工发布信息的行为或者预防其他泄露信息的途径;

● 留任骨干员工;

● 在员工聘用合同上明确不泄露工作信息的规定。

向竞争对手学习。 要保持谦虚的态度,积极向竞争对手学习。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将使企业发现能用于企业内部的好理念。向竞争对手学习有多种方法,包括逆向推导竞争对手的产品、研究竞争对手公开发布的信息,如专利文件和有关竞争对手的报道,还可以与竞争对手的供应商保持关系,从而了解竞争对手最新购买投入要素的情况。

控制产能利用率

均衡产量。 企业通过寻找价值链中均衡产量波动的方法,可以提高平均生产能力的利用率。例如,太阳钻石农业合作社生产太阳姑娘牌葡萄干、钻石牌核桃和其他产品,通过推广产品全年烘焙利用的方法,可以降低产能利用不充分带来的成本。这些措施大大降低了圣诞节旺季和淡季的区别。同理,信用卡处理器还为一系列全年使用太阳姑娘牌产品的买方服务,均衡了全年的营业额,这些买方包括沙滩俱乐部和滑雪地区等。

● 旺季定价或者贡献定价;

● 营销活动,包括加强淡季的促销活动,并开发产品的淡季应用方法;

● 将产品线拓展到周期性较弱的产品,或者延伸到能定期利用企业多余产能的产品(例如私人商品);

● 选择需求更稳定或者需求反季节或者反周期的买方;

● 在需求旺季出让市场份额,在需求淡季再次赢回市场份额;

● 让竞争对手服务于波动较大的市场分区;

● 与需求类型不同的兄弟单位共享活动(见第9章)。

降低产量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 除了尽可能做到产量平稳以外,企业有时候也可以减少与活动产出波动相关的成本。例如,锥形一体化(tapered integration)是利用供应商的产能来满足旺季的需求,而不是靠企业内部的力量实现。加拿大钢材制造商按照市场趋势的增长来增加产能,而不是按照全年的需求量安排生产,由此避免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它们还出售由分销商和外国企业生产的钢材,借此弥补自己的不足。

控制关联

利用价值链内部的成本关联。 如果企业意识到价值活动之间的关联,并妥善加以利用,就能提升自己的成本地位。提升零件制造的精度所花费的额外成本,将由成品检查成本的降低来抵消。近来的技术发展使得价值活动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容易实现,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只是微电子与其他活动紧密关联的一种体现。

与供应商和渠道商合作,利用纵向关联。 纵向关联表明企业与供应商和渠道商的联系能为这三者通过协作共同优化各自的价值链创造条件。施乐(Xerox)通过计算机终端向其供应商出具排产表,使得供应商能精确地按照企业的需要为其交付零件。寻找并利用这样的机遇,要求企业对供应商和渠道价值链进行仔细研究,下定决心克服怀疑、贪婪和其他影响各方共同行动的情绪。企业必须做好准备与供应商和渠道商关联,从而确保获得关联为各方创造的利益。

控制相互关系

共享合适的活动。 企业通过与兄弟业务单元共享价值活动或者进入有可能发生共享活动的新产业,能大大降低企业的相对成本。第9章将详细描述如何确定能够降低成本的共享机会。

在管理同类活动的时候转移专有知识。 多元化企业可能有能力在管理某个价值活动的过程中将专有知识转移给其他拥有大体相似活动的业务单元。有关这些问题的详细阐述见第9章。

控制一体化

系统检查一体化和分拆的可能性。 一体化和分拆为降低成本提供了机会。管理态度和信息系统技术的变化有利于供应商关联的实现,分拆在很多行业中已经成为越来越吸引人的做法。

控制时机

利用先发优势或者后发优势。 行业的先行者往往能因为获得最好的地点、人才、供应商或者最早获得专利而坐享持久的成本优势。实际上,在某些行业里,只有先行者才能赢得重大的竞争优势。在其他行业里,后来者可能因为技术的过快更新换代或者具备能力观察并模仿先行者的行为而获得竞争优势。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的细节将在本书第5章描述。

经济周期中的时机购买。 在需求疲软时采购资产往往能大量节约成本。这对于众多资本性商品而言都是一样的,包括机械、船舶,甚至整套工厂设备。

控制权宜政策

改善那些对差异化战略没有多大贡献的高成本启动政策。 很多管理企业活动的政策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有时候企业有意识这样做,希望能够创造差异化,但企业往往无法认识到这类政策的成本。成本分析往往说明有必要对这类政策进行修正,而仔细检查可以让人明白哪些政策并没有在差异化战略方面起太大作用。这两类情况都有降低成本的机会。第4章将详细描述如何在差异化战略中评估价值活动的作用。

技术投资,按照有利于企业的方式来分析成本驱动要素。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让人忽略了成本优势。技术使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相对于成本驱动要素显得过时。技术投入的水平是一种政策决定,大多数领导者都大力支持技术投资。如艾奥瓦牛肉公司每年花费2 000多万美元来更新厂房设备。技术投资降低成本的重要方面包括:

● 开发低成本工艺。例如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制造低密度聚乙烯的乌尼泊尔工艺。

● 促进自动化。例如艾奥瓦牛肉公司批量生产牛肉的车间和美国国民大卖场的自动化分销中心。

● 低成本产品设计。例如佳能NP200复印机的零件更少。

在某些情况下,企业应用新的低成本技术的能力取决于规模的大小。在软性隐形眼镜领域内,博士伦有限公司生产隐形眼镜大面积采用的降低成本的旋转铸造技术比车削技术对规模的敏感度更高。然而,技术的选择也可以和其他成本驱动要素关联起来,包括时机、地点或者一体化。企业应该投资那些对自身发展最有利的成本要素领域,进行技术发展。

避免花架子。 大多数成本领先者在整个价值链中都能非常妥善地控制成本。国家半导体管理者在设施简朴的办公场所工作,总共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间办公室。很多成本领先者都体现了这一点,包括林肯电气公司、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皇冠集团。此类政策抉择不仅降低了本身的成本,还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控制地点

优化地理位置。 各种活动的地理位置以及企业本身相对于买方和供应商的位置往往会对劳动成本、物流效率和供应商的获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企业的设施所处地理位置正确,往往能为之赢得重大的成本优势,活动的最优地理位置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随着小型工厂的出现,钢铁行业企业最佳地理位置的分布已经改变。

控制制度因素

不要认为制度因素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 虽然人们把制度因素看成是企业不可控的因素,但企业仍能够影响政府政策和工业联合化等制度因素。例如,很多参与行业联合的卡车运输公司建立起无工会组织的子公司。企业还可以经常通过游说活动影响政府规定。比如,日本公司在某些对外国企业的利润征税的活动中企图改变这些做法。有些地方已经致力于取消这种法律,以免把外国投资者吓跑。

购买和成本优势

购买的做法对企业完成各项活动的成本地位有着重大影响。多方面改变购买活动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调整购买投入要素的行为以便更精确地满足企业的需要。 企业要确保购买投入要素质量过关,满足企业的需要,这样就能提升自己的成本地位。例如,克拉克装备公司不再使用昂贵的、没有必要的高品质卡车一级零件,而是在某些起重机型卡车上使用汽车的品质零件。

通过采购政策提高议价的筹码。 企业很少从战略或者议价问题的角度出发来回顾采购行为,虽然采购做法对成本的影响非常大。可见,企业能够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提升自己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要与多家供应商保持联系,就应保证供应商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企业也要保证自身在每一家供应商的采购量,从而确立自身重要的买方地位,这样就能提升企业在采购中的议价能力。

● 选择那些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多家供应商,在它们中间分散企业的采购量。

● 定期改变采购量,使其不要认为企业与它们之间的合作是理所当然。

● 定期征询新供应商的提议,一方面了解市价,另一方面搜集技术情报。

● 通过签订年采购量、分期交付的采购合约来提升自己在采购规模上的优势,不要分批进行小额采购。

● 寻求与兄弟业务单位共同采购的合作机会。

● 任命高素质的采购管理者开展程序更加复杂的采购行为。

● 积极投资信息搜集活动,更准确地理解供应商的成本和市场条件。

● 积极开发技术,杜绝或者减少昂贵投入要素的投入,避免生产单位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妥善进行成本管理。 按照特定的价值链,企业应该选择效率最高或者成本最低的供应商。采购行为包含推动供应商降低成本,必要的情况下帮助供应商开发技术,鼓励供应商通过关联来降低企业成本的行为。比如玛莎百货通过积极帮助供应商实施现代技术,在英国零售业赢得了低成本地位。管理供应商基础工作的成效,以及使用开展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供应商价值链,都和提升企业针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一样,对企业成本地位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重新定义价值链

相对成本地位的巨大变化往往产生于企业采取与竞争对手完全不同的价值链的行为。重新定义价值链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 生产工艺不同;

● 自动化存在差异;

● 采用直接销售,而不是间接销售;

● 新的销售渠道;

● 新的原材料;

● 前向一体化或者后向垂直一体化具有重大差异;

● 新的广告媒介。

像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和西南航空公司这样的平价航空公司在重新定义价值链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战略实施的范例。它们采取了和干线航空公司完全不同的价值链形式,具体见表3–4。

表3–4 航空公司的价值链

可以通过重新定义价值链赢得竞争优势,这里还提供了另外两个行业的实例。在牛肉包装行业中,传统的价值链活动包括在独立的农场里饲养牛,将生牛运输到各大劳动密集型铁路交通枢纽(比如芝加哥)的屠宰场。动物宰杀分割后,整块牛体会运输到各大市场,由零售商进行进一步切块后再出售。艾奥瓦牛肉公司实施了创新战略,在供应生牛的农场附近建立大型的自动化生产车间,并在那里直接对牛肉进行加工分装。这大大节省了运输费用,并节约了操作过程中运输生牛使其体重减轻造成的损失。该牛肉公司还起用非行会劳动者,即在农场附近为企业新开的工厂招工,减少了价值链的运营活动成本。

联邦快递公司也同样开展了小包裹空运服务价值链重新定义的活动。传统的竞争对手包括埃默里快运和空中快递公司,都是按照大小来收取空运费的,通过各大客运飞机运输,最后递送到指定目的地。联邦快递则只处理小件,并通过公司自有的飞机运输至孟菲斯中心站进行包裹分类整理,之后通过公司自有飞机运到目的地,再由公司专有卡车递送。价值链重新定义的其他举措还包括早买早享受折扣的零售商、折扣经纪公司和新型的长途电话公司(如MCI公司和斯普林特电信公司等)。

重新定义价值链能带来成本优势,原因有两点。第一,重新定义价值链经常能为企业带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成本结构的机会,比起公司日积月累的进步更有意义。经过验证,新的价值链要比老的价值链固有的工作成效更高。平价航空公司服务的成功清楚地证明了企业采取不同的价值链能大大降低成本,还能为整个行业构建新的成本标准。在某些航线上,平价航空公司的服务费用要比干线航空公司的低50%。不仅新价值链中活动开展的成本更低,而且还为开拓新的关联创造了条件。比如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通过在机上提供机票售卖业务大大降低了其他价值活动的成本,包括登机口操作和柜台出票操作的成本。

价值链产生成本优势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企业优势的方法改变竞争的根基。重新定义价值链有可能按照有利于企业的方式来改变重要的成本驱动要素。以新的方式开展活动能改变其对规模经济的灵敏度、各种成本驱动要素的关联、本地化成效以及其他成本要素。在制铝行业中,日本公司投资新的碳热还原工艺技术,将铝土矿和相关的矿石直接转化为金属,省去了中间的阶段,这将大大抵消日本公司在电费成本上的劣势。在牛肉加工的例子中,艾奥瓦牛肉公司重新审视地理位置的作用,将它作为成本驱动要素,提升了其规模灵敏度。像艾奥瓦牛肉公司这样占较高市场份额的企业只有转型到规模灵敏度更高的价值链活动中,才能受益。在经济型航空服务业的案例中,新的价值链规模灵敏度比老的价值链更低,主要是因为减少了间接的服务,这对于新成立的平价航空公司的成功意义非凡。

企业之间的联盟和协议有时候能为企业提供重新界定价值链的方式,虽然在这类协议下,各家企业的活动不完全独立。比如,一些经营有线电视特许专营权的多系统公司,常通过交换特许专营权以提高市场营销的成效和经营的效率。同理,联合化学公司和杜威公司已经合作,交换不同地点生产的相同原材料以减少运输成本。

为了确定新的价值链,企业必须审视自身开展的一切活动以及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思考做事的不同方式,明确是否有新的更有创意的做法。针对每一项活动,企业都必须提出下列问题:

● 如何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活动?如何取消这项活动?

● 如何对一组相互关联的价值活动重新排序和组合?

● 企业与其他公司的联合如何能降低甚至免除成本?

重新界定下游活动

渠道成本或者其他下游成本在企业对买方的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这就要求对下游的活动要进行大规模的重新定义。法国嘉露酒大量使用超市渠道来分销,就是一个例子。超市的分销成本比商店渠道的成本更低,后者涉及专业的分销商。把重心放在超市后,嘉露还降低了向买方交付的酒的成本。嘉露营业额高、周转快,降低了超市的相对成本,这使得超市愿意接受嘉露相比其他竞争对手提供的更低的利润率。

下游渠道的效率反映了企业的战略和渠道的分散程度。连锁店比单体店效率更高,而大型的办公设备或者汽车经销商要比小型的商店效率更高。企业不仅能选择通往终端用户更有效的下游通道,也能采取行动促进联合或者提升下游经济实体的效率。极端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实施前向一体化,来实现下游的高效运作。

企业针对下游渠道的相对议价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通过下游价值链的重构来降低其相对成本地位。在嘉露酒这个案例中,超市中的酒的出售价格和专业的酒商店中的价格一样,那么超市就会得益于自身更高的效率。然而超市销售的拉动效果,以及超市之间形成的激烈竞争导致了酒价的降低,嘉露也从中受益最大。

由集中战略形成的成本优势

集中战略为实现控制成本驱动要素、重新定义价值链或者两者基础之上的成本优势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由于价值活动的成本和最有效的价值链因不同的细分市场而不同,致力于精心选定的细分市场的企业往往能大幅度降低自身的成本。联邦快递公司将其空运包裹快递服务的价值链进行重构,着眼于小件快递。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集中于对价格敏感的买方,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成本。在酒店或经济型酒店行业里,拉昆塔酒店只提供客房服务,大大降低了每个房间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免去了饭店餐饮、会议设施和目标买方不需要的服务,而目标买方主要是前往同一地区出差的中层管理者。

通过集中战略实现的相对成本地位的最显著提升起源于针对特定细分顾客的与众不同的定制价值链。联邦快递公司、美国人民捷运航空公司和拉昆塔酒店集团都凸显了这一点。如果目标细分市场与特定的关键成本驱动要素关联,那么集中战略就会降低成本。区域的集中战略能让企业凭借在某个特定地区相对较小的市场份额,形成比大型的全国竞争对手更强大的相对成本优势。

成本的集中战略常源于对行业具有创新的细分。第7章将详述如何对行业进行细分并选择相应的集中战略。行业细分领域不断增加,部分是受产品种类、买方类别、需要不同价值链或者成本驱动要素不同的地域特征的驱动。

成本优势的可持续性

只有长期保持成本优势,才能给企业带来超凡业绩。以不可持续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可能会让企业保持成本等价或者成本近似,但是努力实现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必须开发可持续成本优势的资源。

如果市场具有进入壁垒或者移动壁垒来阻止竞争对手模仿企业的成本优势来源,那么就有可能实现成本优势的可持续性。针对不同的成本驱动要素和行业,成本优势的可持续性各不相同。但是有些成本驱动要素相比其他要素,其可持续性更强。

● 规模。规模是个关键的进入壁垒或移动壁垒,替代规模的成本很高,因为竞争对手必须花大力气购买市场份额。

● 相互关系。与兄弟业务单位建立的相互关系会推动竞争对手开展多元化经营,从而保持竞争优势。如果在关联行业中存在进入壁垒,那么成本优势的可持续性就更强。

● 关联。企业很难发掘关联,需要开展跨组织合作或者与独立的供应商和渠道合作才能发现这些关联。

● 学习活动专有化。实际操作中,企业的学习比较难做到。如果学习活动专有化,则竞争对手也很难赶超。

● 生产专有产品或者开发工艺技术的决策选择。如果创新受到专利保护或者属于行业机密,复制产品创新或者生产工艺创新往往会给竞争对手带来巨大的困难。工艺创新要比产品创新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因为这类机密更容易保守。

时机和一体化也是可持续性成本优势的源泉,但是它们很难复制。然而,当这些要素转变成规模优势或者学习优势时,其对相对成本的持续性作用就会大大增强。地理位置、产能利用模式和政策选择也是某些行业的可持续性成本优势的源泉,虽然相比其他成本驱动要素,它们引发的成本优势的持续性更弱。成本优势的持续性较弱的成因如果彼此相互作用,或者与较有持续性的成本驱动要素相互作用,就能产生强硬的壁垒,比如提升了规模经济的政策决策就很难被模仿。

可持续性不仅源自于成本优势的成因,还与成本优势的数量相关。起因于一两种价值活动的成本优势往往会诱使竞争对手进行模仿。成本领先者往往能积累从价值链上多渠道取得的彼此关联、作用、强化的成本优势,这使得竞争对手很难模仿自身的成本地位,因为它们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嘉露酒为我们提供了基于这些原则的可持续性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案例。嘉露的价值链在图3–3中简单罗列,包括了诸多价值活动的多种成本优势来源。嘉露的成本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模和专有技术,这是最重要的两大可持续性成本驱动要素。嘉露酒赢得了比其竞争对手高出15%的成本优势。这样的优势迫使可口可乐退出红酒市场,因为嘉露酒的成本优势大大影响了可口可乐的赢利能力。

图3–3 嘉露酒的成本优势源泉

构建新的价值链或者重新定义价值链是成本优势的最后一个可持续性来源。竞争对手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价值链重构所附带的高成本,这对于那些已有很响的行业知名度的大型竞争对手更是如此,它们面临着从某个行业的传统价值链转型的巨大的移动壁垒。艾奥瓦牛肉公司和联邦快递公司都享有持久的竞争优势,而竞争对手却很难对此做出回应。日本炼铝企业也会在这个行业赢得类似的双重成本优势,只要它们尝试的碳热还原法奏效即可。

战略实施和成本优势

本章集中描述了如何通过变化战略和开展活动的方式实现成本优势的过程。然而,成本领先战略的成功取决于企业在实践中实施这些措施的能力。成本不会自动下降或者意外下降,这是一个努力争取和不断集中改进的过程。企业即使拥有相同的规模或者总营业额类似,或者它们受到类似的政策引导,但在降低成本方面,其能力各不相同。提升相对成本地位可能不要求战略的巨大变化,但管理层要充分重视。企业千万不能想当然,认定自身的成本已经够低。

没有哪一项成本驱动要素是自动生效的。企业在某一项活动中的规模经济通常很难实现,除非企业其他活动得到协调,保证为该活动的大规模执行提供必要的投入要素。政策选择不能通过产品增值抵消规模的优势。相互关联不可能降低成本,除非受到影响的业务部门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协调自己的行为。学习曲线优势只有在企业的管理层努力开展学习时才能出现。

企业实现成本领先战略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包括培训和激励员工、企业文化、采用正式的降低成本项目、不断追求自动化以及坚信学习曲线的作用。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有影响成本的潜力。成本领先者在每一项价值活动中都设定了成本控制项目,降低成本的举措不局限于生产领域。它们不断开展历史成本的比较活动,并和其他业务单位以及竞争对手进行对照。象征性因素在创造降低成本环境中的重要意义也不能忽视。成功实现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除了不断调整企业实现运营成本最低化外,往往十分关注决策差别成本。

成本领先战略的陷阱

很多企业并不能从战略角度领会自身的成本行为,因此无法利用机会来提升自己的相对成本地位。企业在评估成本地位以及后续的行动中常犯的错误包括以下几点。

过分关注制造行为的成本。 当我们提到成本时,很多经理会本能地想到制造。然而,事实是总成本中有一大部分花费在营销、销售、服务、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上。企业对这些活动的成本分析往往不够重视。检查整个价值链能让我们理顺大幅度降低成本地位的简单做法。比如,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的进步对开展研究的成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忽略购买活动。 很多企业孜孜不倦地降低劳动力的成本,但却对于投入要素的购买活动不重视。它们往往将购买视为一个不太重要的职员职责,在这方面投入的管理资源很少。在采购部门内开展的分析往往集中于关键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企业往往派一些既不懂行也无压价动力的人去采购。购买投入要素和其他价值活动成本之间的关联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采购行为稍微发生一点儿变化,就会给很多企业带来重要的成本利益。

忽略间接或者小型活动。 降低成本项目通常集中于大型的成本活动或直接活动中,包括零件制造和装配。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的活动很少受到企业全面的审视,诸如维修和监管成本一类的间接活动也会被人忽视。

对成本驱动要素的错误看法。 企业经常会误解自身的成本驱动要素。例如,在全国各地占有最大份额、成本最低的企业可能会误认为全国市场份额是推动成本的主要因素。然而,成本领先战略也有可能源自于企业在经营地区内享受最大的地区份额。若无法理解成本优势的起因,可能会导致企业试图通过提升全国的市场份额来降低成本,结果却只会分散自身区域的关注度,从而损害成本地位。企业还可以实施防御战略抵制全国竞争对手,忽略强劲的区域竞争对手带来的威胁。

无法利用关联。 企业很少意识到影响成本的企业与相关方的联系,尤其是与供应商的关联以及各类活动之间的关联,包括质量保证、检查和服务等。利用各种关联的能力成就了很多日本企业。日本松下电器和佳能以及其他品牌意识到关联对成本的影响,于是充分利用关联的作用,不管企业采取的措施是否违反了传统的制造和采购做法。无法意识到企业与其他有关方以及各种活动之间的关联,就会导致企业犯错,企业会要求每个部门都等量节约成本,但事实上某些部门成本的提高有可能会降低总成本。

互相矛盾的削减成本的做法。 企业经常采用互相矛盾的形式来降低成本。企业会努力赢得市场份额,收获规模经济的利益,同时通过模型扩散(model proliferation)抵消规模经济的作用。它们尽可能靠近买方以求节约运费,但却在新产品开发中强调减轻重量。成本驱动要素有时候的作用方向相反,常有南辕北辙之势,企业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弄巧成拙的交叉补贴。 企业若没能意识到成本行为各不相同的细分领域的存在,就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涉足交叉补贴。传统的会计系统很少能衡量所有产品、供应商、渠道商或者上述的地域范围内发生的成本差别。因此,企业可能会针对产品线上的某些产品或向某些客户定出高价,进而对其他产品构成价格补助。例如,白葡萄酒对陈年佳酿的要求较低,因此所需要的桶比制造红葡萄酒的桶更便宜。如果酿酒厂对红白葡萄酒的产品按照平均成本计算,那么低成本白葡萄酒产品就对红葡萄酒产品构成了价格补贴。不经意的交叉补贴有助于竞争对手理解企业的成本,并据此压价,进而提升自己的市场地位。交叉补贴还让企业受制于那些集中于高价细分市场的竞争对手。

从累积的角度思考。 降低成本的措施往往目的是在现有的价值链上寻找多项降低成本的要素和机会,而不是从重新定义价值链的方向入手。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让企业达到收入递减的临界点,而重新定义价值链能推动企业达到全新的成本地位。

影响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如果削减成本会降低企业对买方的独特吸引力,那么削减成本的努力就可能会影响差异化。降低成本是出于战略的考虑,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多种做法可供选择。降价措施应该主要集中在那些和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没有多大关系的活动中,而成本领先者如果能在不需要太花钱的活动中实施差异化战略,就能提升自己的业绩。

战略成本分析的步骤

本章描述的方法可以总结成几个开展战略成本分析的具体步骤。

1. 确定合适的价值链进行成本分摊和资产分摊。

2. 分析每一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要素及其彼此的作用原理。

3. 确定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确定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和成本差异的来源。

4. 通过控制成本驱动要素或者重新定义价值链或下游价值链来制定降低企业相对成本地位的战略。

5. 确保降低成本的努力不会影响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要谨慎进行决策,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6. 测试降价战略的可持续性。 Sdf19OO8Haoq0GrD2JxHEn7/e+XybdZpWt+iLzsBmgpa8/DO8R18jH7IfRxOWX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