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如何才能变得更健康?或许这不是当下最流行的口号,但毫无疑问却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过去几十年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极大地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促使社会大众的追求从最基本的生存保障,逐渐转向健康和宜居的生活环境。一个青山绿水环绕、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环境已逐渐成为现阶段大多数城市居民向往的健康居所。许多老年人乐于到花园中漫步、闲谈或侍弄花草,父母喜欢在假期领着小孩到自然中去探索和体验,城市上班族或许更期待繁忙之余能在自然景色中冥想片刻来放松自己。显然,自然景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存在,那么与自然景观接触真的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吗?如果自然景观可以改善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我们又该如何通过设计让自然景观更好地发挥健康效益呢?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和生理联系的研究深入,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认识。1984年,美国环境心理学家罗杰·乌尔里希(Roger Ulrich)研究发现,观看窗外的景观对胆囊炎患者术后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基于一系列相关研究提出了“压力缓解理论”。随后,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卡普兰(Stephen Kaplan)又发现某些环境特征有助于精神疲劳和注意力的恢复,并提出了著名的“注意力恢复理论”。这些早期的研究和理论引起了极大反响,也推动了后续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和大众健康之间联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今天许多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自然环境的健康价值,例如与城市人工环境相比,自然环境更有利于人的情绪平复和血压降低,工作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优秀。也有大量研究发现,居住在绿色自然环境周边的居民,身体健康水平更好,幸福指数更高,人均寿命更长。虽然以往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科学答案,但或许人类本身就是自然世界一部分的观点更容易让我们理解为何自然景观对人类的健康有所帮助。“亲生命假说”认为人类与生俱来就倾向关注生命或类生命的过程,因为从生物学视角来看,人类是从自然栖息环境中进化而来,所以在与自然生命的接触过程中能够获得情感或认知上的满足。在城市化以前,我们几乎生活在被自然包围的城市中,但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在被钢筋混凝土城市包围的环境中营造理想的自然景观,以满足我们对接触和亲近自然的内在需要。

另一方面,过去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模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了医学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生物医学主要建立在细胞学说理论基础上,这种依赖生物学变量来判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把人看成类似机器的存在,忽视了人的中心地位。新的整体医学观更加注重综合治疗模式,尤其是现代生活环境因素引起的非传染性疾病,如心理精神疾病、抑郁、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等,需要结合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干预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愈效果。在西方许多国家,人们发现医院中的康复性花园可以满足许多患者在心理、感官或体力活动上的特殊需求,并有助于恢复健康。因此,大众也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的疗愈是对传统医疗模式很好的补充。例如,森林疗养项目在德国已经被纳入医保体系成为处方,同时,通过开展森林疗养,可以使国家的公费医疗费用大幅降低。

此外,许多社会现状也暗含了对康复性环境的迫切需求,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人进入老龄的时候,身心会发生巨大改变,从好的方面看,老年人有更多的时间和动机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例如旅游或锻炼身体),但另一方面,老年人在感官和行动方面也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需要慎重考虑什么样的活动既有趣又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这些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设计和环境是否能够支持这样的活动。同时,伴随老龄化而来的是老年性疾病的增多和公共医疗负担的加重,康复性环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从而降低社会养老成本投入。

儿童的健康问题同样令人担忧,目前,儿童心智发展、肥胖及自闭症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比起成人,儿童更具可塑性,他们是社会的未来,但也更加敏感脆弱,容易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他们来说,电子科技产品或许已经成为生活中“自然”的替代品。这种趋势带来的后果,是更多的儿童远离真实自然而沉迷于虚拟的屏幕世界里,这也是现今大多数家长头疼的事情。如果可以在城市中创造更多适合儿童群体的自然景观,提供更多接触自然的机会,对于促进他们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培养其创造力、冒险精神和社会互动等方面将会产生积极帮助。当然,其他特殊群体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例如需要在环境设计中为障碍人士和城市高压人群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获得尊重,像普通人一样自由地游览和体验美景,或者在繁忙之余沉浸在自然中获得身心恢复,从而能够更加健康地生活。

如果我们认同自然景观对促进健康有所帮助,那所谓的“康复景观”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公园或社区绿地有何不同?我们应该如何设计一个康复性的景观或花园?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尝试解答的重点。简单来看,大多数的自然景观对人的健康或多或少都会有促进作用,但我们必须承认,不同的人群或身体状态对环境的需求会有所差异,例如台阶或光滑的地面对年轻人而言并无不便,但对老年人来说却比较危险。

本书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康复景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背景,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介绍了老年人、儿童、障碍人士和亚健康人群的康复景观设计,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对康复景观较为清晰的认识。

本书的出版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我们深怀感激。感谢为本书提供案例的国内外设计机构,这些项目代表了目前康复景观设计实践领域探索的概况,也让本书的内容变得更有价值。这些设计机构分别是DIRTWORKS(美国)、Mikyoung Kim Design(美国)、MKSK(美国)、PLACE(美国)、MASU Planning(丹麦)、ASPECT Studios(澳大利亚)、GVL怡境国际集团(中国)、LANDPROCESS(泰国)、MSLA(美国)、C.F.Møller Architects(丹麦)和Urbio(比利时)。

特别感谢我的学生们,包括罗玮菁、雷丹杨、范榆钧、钟艳芬、梁婉莹、李海薇、岑祖声、陈蔼婷、陈晓婉、方言等,在研究和梳理书中的内容过程中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凤凰空间出版社编辑的细心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面世,也非常感谢周啸先生的热情帮助。最后我们还要感谢已经在该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老师和前辈,没有前人的工作基础,我们难以完成本书。

由于时间仓促及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陈崇贤
2020年于广州 e3XGUI3Xbe4m0PhEmovWR5ymHTN5Ly1QOGnZrFjeHlwrPQr4baitGOITED365Zo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