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波吉亚家族的天才

图14 15世纪的药店。选自彼得斯(Peters)《古代药学史》

备受尼采和布克哈特(Burckhardt)赞赏、可视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典型的权谋术数型君主的怪物——切萨雷·波吉亚(Cesare Borgia,1475—1507),是一位闪耀于历史与文化的颓废时代的疯狂皇帝,一位热爱艺术的专制君主。即便是在众多信奉唯美主义的独裁者之中,他也是格外能引发我共鸣的人物。甚至可以说,他是一个理想的人物。

权力、背叛、暗杀充斥他辉煌而无畏的一生。这人生因马基雅维利那部著名的《君主论》而与“马基雅维利主义”一词一起,永远地回荡于后世。

我一直想为这位充满魅力的人物作传,不过这次想先集中在他毒杀老手的形象上,并围绕波吉亚家族的几桩案件做简单介绍,以配合连载的篇幅。

各位读者或许记得克里斯蒂昂-雅克(Christian-Jaque)指导的彩色电影《波吉亚家族的毒药》 [1] 。那部电影中,切萨雷的扮演者是西班牙著名演员佩德罗·阿门达里斯(Pedro Armendáriz)。而切萨雷的妹妹卢克雷西娅的扮演者,则是我格外偏爱的法国女演员马蒂娜·卡罗尔(Martine Carol)。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热闹的狂欢节之夜,身披柔软披肩、戴着紫色面具、身藏匕首的淫妇卢克雷西娅无法抑制欲望的骚动,于是走入夜晚喧闹的街道伺机寻找猎物的场景,妖娆又美艳。

根据最近的学术研究,关于卢克雷西娅到底是不是“淫妇”的问题,其实疑点颇多,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但是,她的行为在当时的意大利僭主中间似乎很常见,切萨雷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夜晚由禁卫军陪伴,像饿狼一般徘徊在恐怖的罗马城。根据布克哈特的说法,这样做不仅能够向民众隐藏身份,还可以满足自己癫狂的行凶欲和毒杀欲。

对于波吉亚家族来说,毒药是实现个人复仇和保持政治热情的武器。

切萨雷的父亲是出生在西班牙的罗德里戈·波吉亚(Rodrigo Borgia),也就是亚历山大六世——一位权力欲膨胀的贪婪教宗,切萨雷是他的私生子。由于这对离经叛道的父子与毒药的关系,世人进一步知晓了波吉亚家族的恶名。

图15 切萨雷·波吉亚画像。乔尔乔内(Giorgione)绘

先是父亲教宗亚历山大六世,他在与切萨雷共同作恶前,就毒杀了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济德二世(Beyazid II)的弟弟杰姆(Cem)。杰姆因为遭到哥哥的憎恨,从土耳其逃到了欧洲,在各国辗转流亡,最终在罗马宫廷找到了自己的安居之处。当时梦想着攻占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注意到了这位年轻的土耳其王子,于是向教宗申请将其引渡到法国,并为此支付了一笔赎金。

但是教宗担心如果依从了法国国王的交易,会反过来引起苏丹巴耶济德二世的不悦,于是引渡之前在杰姆的饮料中悄悄混入了甘甜的慢性毒药。因此杰姆在到达那不勒斯被移交给法国士兵后立刻就死了(1495)。这是他实施的第一次毒杀。

这之后,教宗又和儿子切萨雷联手毒杀了好几位罗马的枢机主教,将他们的财产一一收入囊中。这确实是一位拥有非常手段的教宗。

1498年,担任教廷御厨一职的犹太人改宗者佩德罗·德·阿兰达(Pedro de Aranda)被举报参与圣职买卖,两年后在圣天使城堡的监狱中离奇死亡。枢机主教米契尔(Michiel)、泽诺(Zeno)、费拉里(Ferrari)以及蒙雷阿莱枢机等人都被认为死于毒杀。1503年,枢机主教詹巴蒂斯塔·奥尔西尼(Giambattista Orsini)被夺去了所有财产,一病不起,最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虽然熟识的医生诊断他为自然死亡,但谁都不相信这个结论。

切萨雷的兄长甘迪亚公爵乔瓦尼·波吉亚(Giovanni Borgia)的尸体被发现于流经罗马城的台伯河,身中九刀。世人认为这也是切萨雷所为。而且据说这起谋杀还牵扯到两人与妹妹卢克雷西娅的不伦之恋。

真相不得而知。切萨雷深爱着妹妹卢克雷西娅,所以当时的世人普遍认为,谁如果成为卢克雷西娅的丈夫或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卢克雷西娅最初的丈夫——乔瓦尼·斯福尔扎(Giovanni Sforza)原本会因为切萨雷的命令而被妻子投毒。但卢克雷西娅偷偷告诉了他真相,于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紧急乘马成功逃出了罗马城。

教宗的侍从西班牙人佩德罗·卡尔德龙(Pedro Calderon)也是被切萨雷所杀,理由是“损害卢克雷西娅夫人的名誉”。其实是因为卢克雷西娅与对方私通以致怀孕,引来了这位兄长的嫉妒。

卢克雷西娅的第二任丈夫是阿拉贡家族的私生子比谢列公爵阿方索(Alfonso d'Aragona)。婚后一年,阿方索就在宗座宫外被全副武装的士兵袭击了。身负重伤的阿方索卧床一个月,在生死间徘徊,最后在床上自缢而死。他是位年仅十九岁的美男子,听说卢克雷西娅热烈地爱慕着他。

类似的谣言还有很多,关于“淫妇”卢克雷西娅的故事就暂且说到这里吧。

那么,波吉亚家族所使用的,究竟是何种性质的毒药,又是如何调配的呢?关于这一点,就连博学的布克哈特也只知道是“气味怡人的雪白粉末”,除此之外再无更确切的信息。但是,他们确实熟知中世纪以来的毒药学知识,并且在这之外掌握了调制尸毒的方法。

古代以来的尸毒都是从蟾蜍的肺部采集,但他们使用的原料则是倒挂着宰杀的猪的内脏。传言在猪内脏中加入亚砷酸,待其腐烂后风干或做成液体,就是传说中的毒药——“坎特雷拉”(Cantarella)。

正如其在拉丁语中叫作“慢性毒药”,这种毒药确实可以缓慢而长效地释放毒性,但随着调制方法不同,也可以迅速取人性命。

维克多·雨果在悲剧作品《卢克雷西娅·波吉亚》中,借其中一个人物说出了这样的台词:

波吉亚家族的毒药可以按照他们的心意,想一天之内杀死对手就一天,想一个月就一个月,想一年就一年。混入酒精中还会让酒更美味,让人砸吧着嘴越喝越想喝,于是在醉意袭来时步向死亡。根据药量不同,会出现突然疲惫、皮肤起皱、眼眶凹陷、头发变白、牙齿掉落等症状。接着就无法行走,要四肢着地。然后呼吸变得困难,喘不上气。再进入笑也笑不了、睡也睡不着,哪怕是白昼都冷到发抖的阶段。在生死之间徘徊一段时间后,才会最终死亡。直到死的时候,才会想起来自己在半年前或一年前,喝了波吉亚家族的酒啊。

关于这个恐怖毒药“坎特雷拉”的词源,有很多说法。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主张,“坎特雷拉”是和17世纪发现的“托法娜仙液”(Aqua Tofana)混淆了。(关于“托法娜仙液”,将在后文详述。)

19世纪的毒药研究者弗朗丹则认为,“坎特雷拉”是意大利语“让他唱歌”的意思。也就是有一层“强迫”的意思,有让对方喝了毒药以后“抢夺金银财物”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有“坎特雷拉”源自斑蝥粉末的说法。另一种根据拉丁语的观点则认为,它隐含着“小杯子”的意思,因为波吉亚家族会在宴会上给敌人准备小小的毒药杯。

当然也有不满波吉亚家族的暴政,反过来计划将他们毒杀的人物。有一个名为马里尼(Marini)的农民就往宗座宫附近的水井里投了毒。还有一个音乐家和教宗侍从共谋,将染毒的信件寄送给了教宗亚历山大六世。

图16 15世纪的药店。选自彼得斯《古代药学史》

不过这些阴谋全都被发觉了,波吉亚家族的恶行也由此变本加厉。

一次意想不到的失策,让教宗和切萨雷坠入了绝境,作为父亲的那位波吉亚成了不归人。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1503年8月5日,受到拥有广阔葡萄园的枢机主教阿德里亚诺·达·科尔内托(Adriano da Corneto)的邀请,教宗和切萨雷前往其宅邸用餐。当时正值盛夏,干渴难耐的两人一到宅邸就喝了主人准备好的冰水。其间,不知道出了什么差错,两人的水杯中被放了毒药。至于这毒药,当然是原本想让枢机主教喝下的。

虽然以上信息只是历史学家圭恰迪尼(Guicciardini,《意大利史》作者)的臆测,或许枢机主教本来就想在这里一举将父子两人铲除。但确实有一些历史学家持有同样的观点。总之,这成了一个残酷的历史之谜,无法简单论断了。

可怕的是,教宗和切萨雷喝下的毒药,正是五天后才开始见效的“坎特雷拉”。

教宗的状态从8月16日、17日开始突然恶化。他应该明白自己已经中毒了吧。但直到8月18日死亡,他都没有向家人和亲近者泄露一句。可以说,他在知晓真相的情况下,默然放弃了。所谓因果报应就是如此吧。

夏天,腐烂尤其快,教宗的尸体很快就膨胀了。如果是死于砷毒,尸体应该不会膨胀到那种地步,或许是其他的毒药吧,也可能是疟疾之类的恶疾。

曼托瓦侯爵在写给妻子伊莎贝拉的信中提到:

教宗的尸体腐烂了,像是火上沸腾的锅,从嘴里噗噜噗噜地吐着气泡。如果再腐烂下去,葬礼时就无法保持完整了。尸体膨胀得太厉害,甚至已经无法分出横竖,可以说完全见不出人形了。最后让苦力用绳子绑住他的脚,直接从死时的床上拖到了墓地,因为已经完全无法用手触碰了……

另一边,切萨雷同样中了毒,似乎也命不久矣。人们把高烧颤抖的他泡在冷水里。有一种传言称,众人直接将一头母驴腹部割开,让他钻入腹中,浸泡在炙热的鲜血和内脏之间。这是一种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解毒方法。

不过,捡回一条命的切萨雷也因此头发掉光,容貌变丑,只有从下巴上的胡须可以隐约看出他曾是个美男子。

在此之后,命运女神也对切萨雷发出了嘲笑。

父亲亚历山大六世的死,以及切萨雷自身的病,对波吉亚家族都是致命的危机。敌对势力终于联合起来逼近罗马,失势的切萨雷被捕后被移送到西班牙。虽然后来切萨雷逃至纳瓦拉试图卷土重来,但最后在比亚纳的包围战中战死。

这里,我想为切萨雷和卢克雷西娅辩驳几句,波吉亚家族不仅是残忍的毒药爱好者,也是高雅文化艺术的保护者。

卢克雷西娅的第三次婚姻,嫁到了费拉拉城品味出众的埃斯特(Este)家族。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贵妇人,经常招待诗人阿里奥斯托(Ariosto)、本博(Bembo)、画家提香等人,与他们一起谈论艺术,自己也会写诗。

她的兄长切萨雷将达·芬奇作为工程师带入了进攻博洛尼亚的军队,并且与马基雅维利、米开朗基罗等人都是很亲近的朋友。

如果要诡辩一番,那么“文化的讲究”和“杀人的讲究”,恐怕在任何时代都是并行实现的。对毒药的狂热并非波吉亚家族独有的偏奇嗜好,而是当时意大利上流阶层中最普通的风潮。

比如同样有众多古典学者围绕在身边,本人亦是一流艺术爱好者的西吉斯蒙多·马拉泰斯塔(Sigismondo Malatesta),作为里米尼(Rimini)世家的专制君主,在宫廷中也冷酷地毒杀了通奸的妻子和女儿。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也将毒杀行为不端的女性当作家常便饭。

才貌兼备的比安卡·卡佩洛(Bianca Cappello)通过毒药和阴谋登上权力的阶梯,甚至成为美第奇家族弗朗切斯科(Francesco,托斯卡纳大公)的爱人,但最终也死于毒杀。

萨韦利(Savelli)家族则使用涂抹砷毒的机关——在戒指的两颗宝石之间有微型注射器可以喷射出毒药。

费拉拉的埃斯特家族的御用诗人塔索(Tasso)一直深信巫术,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周围有很多巫师和敌人,最后神经衰弱,总怀疑果酱中有毒。

神秘主义哲学家乔瓦尼(Giovanni),出生在米兰多拉(Mirandola)富裕的皮克(Pico)家族,也死于毒杀。他的秘书为了偷盗主人的黄金而投毒。

图17 人体与兽带

最后,接替儒略二世的美第奇家族教宗利奥十世,1521年死于毒杀……

而且,意大利毒杀者的活动范围还不限于国内。他们越过国境加入查理五世和弗朗索瓦一世的军队,渗透进整个欧洲宫廷的根部。“意大利式毒杀”最远到达了俄罗斯,被伊凡四世所用。

神秘学家约翰·魏尔(Johann Weyer)所著的《与恶魔、魔法师、毒杀者的幻影及欺瞒有关的物语、论证和谈话》,记录了几起发生在16世纪后半叶的毒杀事件。

例如,布洛涅(Boulogne)的两人被放入酒杯的砷毒杀死,一名男子用斑蝥粉末杀死了养母,女人们用水银和升汞杀死自己的丈夫,等等。

作为德国 克莱沃(Kleve)公爵的御医,约翰·魏尔曾经亲自参与审判让女主人饮下砷毒的十五岁女佣,并促成其被判处无期徒刑。当时约翰也尝了加有砷毒的鸡肉汤,用自己的味觉分辨毒药特有的金属味。当然,他随即服用了强效解毒剂,所以没有生命危险。不过遗憾的是,解毒剂的名字没有流传下来。

1577年,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在饮用豆子汤后死亡。坊间传言是将在埃里克之后继承王位的弟弟,用巧妙的方法在汤中放入了砷毒。

最近(1958),一位名为奥尔松的教授挖掘了国王墓穴,通过医学测试来验证究竟国王是如当时的正式诊断——死于胃溃疡,还是如传言的说法——死于毒杀。

最后,根据教授的结论,做过防腐处理的国王尸体中,确切无疑沉积着砷毒。近四百年前的毒药,居然仍旧残留在皮肤、骨骼和毛发中!


[1] 《波吉亚家族的毒药》,法语片名为 Lucrèce Borgia ,中文译为“卢克雷西娅·波吉亚”,是一部上映于1953 年的古装剧情片。此处片名据作者所采用的日文译名译出。 7oMK2MmJwFd+IWj+Rb5Dia2YOxcrVvjEFjF/mTDdWeTqpG2i7aC8dUvlbrRB6Zr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