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从四类马虎到学习系统模型

通过深入分析上述四类马虎,不难发现,我们司空见惯的马虎现象背后却有如此复杂、多样的原因。这些原因恰恰反映出我们学习系统中一些功能模块的问题,比如收集识别的问题、逻辑加工的问题等。当我们看到孩子数学题做错了,或者英语单词又背混了,只是孩子的某个数学定理没学会、某个英语单词没记住吗?实际上是孩子学习机制中的某些功能模块存在漏洞。如果我们能帮助孩子修复功能模块上的漏洞,为他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数学或者英语的问题,可能连同一些语文问题一并解决了。

探究马虎现象,可以说是我研究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个过程中,我对学生内在的学习机制——学习系统构成逐渐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我发现,就好像计算机依靠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系统来实现信息处理功能一样,我们学习行为背后也隐藏有一套类似的系统——学习系统。我们看到的各种学习问题,如记忆困难、不会举一反三、偏科、厌学等,都像马虎一样是表面现象,它们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系统上的漏洞和不足。

那么,学习系统是什么样子?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

类似计算机,人的学习系统也由软硬件组成。其中“硬件”就是人的大脑及各种感觉器官,而“软件”则是在人脑的各种认知功能之上建立起来的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价值决策、程序定制等学习模块。其中,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价值决策和程序定制,这五大功能模块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我们复杂的认知加工结构。这个结构即可视为狭义的学习系统。依据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全面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现象的根源所在,准确诊断学习困难的“病因”。

下面逐一简单介绍学习系统的五个主要功能模块。

处理信息时,计算机以信息的输入为始、信息的输出为终,人也如此。无论是学习新知识,还是解决新问题,我们都开始于信息的收集识别。计算机通过键盘、鼠标、麦克风等多种渠道接收信息,类似地,人的信息收集通道也存在多种形式。这些信息收集通道主要分为外部感觉通道和内部感觉通道,前者包括听觉(耳朵)、视觉(眼睛)、触觉(皮肤)、嗅觉(鼻子)、味觉(舌头)等,后者主要包括失重感(内耳)、本体感(肌肉和关节)等。信息通过各个感觉通道输入我们的大脑后,经过以任务目标为导向的相应加工后,由人体执行器官(如口、双手、四肢等)完成信息输出——即驱动执行。这个过程,会涉及不同感觉、知觉之间的转换,大脑和肢体的驱动等。很显然,收集识别和驱动执行都调用了人体的硬件和软件,一始一终,形成控制闭环。因此,我们将两者合在一起,作为学习系统中的一个模块,称为“识别驱动”。

“识别驱动”是学习系统的根基。如果信息收集识别出错,比如数学计算中把“6”看成了“9”,即便计算过程完美无瑕,计算结果也一定会出错。同样地,如果驱动执行有偏差,应该写“6”却写成了“0”,即使前面所有的分析、操作都对,这道题也拿不到满分。因此,面对孩子在作业、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往往先从这个模块入手进行分析。

相关案例
数学看错“+”“-”,英语混淆“b”“p”,真是气“死”我了

曾经有位妈妈十分困惑地问我,为什么孩子总是把加减号弄错,总是“b”“p”分不清楚。为此这位妈妈软硬兼施:起初是温言细语地叮嘱孩子要注意,后来孩子屡错屡犯,妈妈就觉得孩子学习“太不上心”,一见到孩子又犯“老毛病”就忍不住发脾气,冲孩子大吼大叫。但是无论来软的,还是用硬的,都没有任何效果,孩子还是时对时错。

当时这个孩子上小学四年级,我发现他有明显的识别驱动问题,他的视觉和触觉这两个感觉通道的信息,在输入和输出上还不太协调。一般来说,孩子上一二年级的时候,类似问题比较常见。一二年级是孩子内部各个感觉通道协调一致的“校准”时间,这就好像刚买来的打印机需要校准一样。但是孩子升入高年级后,还出现类似现象,说明感觉系统的高级统合能力存在问题,需要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干预。单纯的说教和训斥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引发孩子的厌学情绪。

信息输入大脑后,要完成任务目标,就需要从输入的众多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用的,进行运算决策。这个过程涉及学习系统的语义解析和逻辑加工模块。下面我们来看语义解析。

语义解析,对于计算机而言,包括信息的编码、提取、解码、转码等过程,对于人脑而言,则是对诸如自然语言、数学符号、物理符号这样一套约定俗成的知识符号系统进行语义解读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出现问题,则会出现信息提取时的解读困难,例如无法理解文章意思,读不懂数学应用题等;也会出现信息存储时的记忆困难,比如面对大量的背诵任务不知如何下手,一篇文章或某个模块的知识点记忆不全等。

相关案例
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

你大概也在网上见过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小学生作业吧?比如,有个孩子用“又……又……”造句:“我的妈妈又矮又高又胖又瘦”,用“一边……一边……”造句:“他一边脱衣服,一边穿裤子。”

还有一位小学生作答一道要求“从小到大排列1~9”的题目,他除了按数的大小进行了排列,还按照“个头”从小到大写了1~9这9个数字。

这两个案例的错误显而易见,是孩子们对汉语语言符号的语义理解出现了偏差。“又……又……”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两种状态同时存在,矮与高、胖与瘦显然是不能并存的状态。“一边……一边……”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脱衣服”和“穿裤子”也显然不能同时发生。孩子没有正确理解这两个固定格式,因此闹出了笑话。同样,在数学题里“从小到大”由语境决定了是指数的量,而非数的个头,孩子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这一点,给出了一个很“呆萌”的答案。

孩子们出现类似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建立和丰富自己语义库的过程。但是老师和家长应该清楚问题所在,及时帮助孩子纠正,否则语义理解上的错误可能会跟随孩子很久,甚至直到成年后的某个公开场合,出了洋相才被发现。

完成语义解析后,下一步就是逻辑运算。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逻辑通道,求出未知、完成解题任务,这个过程由学习系统的逻辑加工模块完成。

逻辑加工,对于计算机来说,基础形式非常简单,仅包含“与”“或”“非”三种。“与”表示所有条件成立时,结果成立;“或”表示所有条件中,只要有一条成立则结论成立;“非”表示条件成立,则结果不成立。计算机就是这样通过简单的逻辑运算来完成复杂任务的。其基本原理就是将复杂任务一步步分解为简单任务,直至能够处理为止。

人脑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大同小异。我们将复杂的事情分步简化,一层一层地进行逻辑推理,最终得到结论,形成决策。人脑的逻辑加工主要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进行收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加工的过程。

其中,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以内涵和外延为基本要素;判断是对事物的情况进行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对不同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关系进行工作;推理是以一个或多个已知的判断为依据,推导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判断的组成部分,判断是推理的组成部分。学生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层面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而这将导致对信息的逻辑加工出现错误。

相关案例
逻辑错误的“重灾区”——议论文写作

写文章,把自己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头一件事就是要讲逻辑。议论文写作对逻辑加工能力的要求尤其高。在行文中,无论是表达概念、作出判断,还是进行推理都要逻辑正确,否则文章的观点就会不攻自破。然而,在议论文写作中,中学生经常出现逻辑错误。试举两例说明:

(1)马云不苛求自己的外貌,通过自身努力,造就了阿里巴巴的神话。正是因为不完美,才造就了他的成功。

分析:外貌是父母给的,除了非常规做法——整容,自己是否努力都难以改变,因而与一个企业家能否成功没有必然关系。人们说追求完美,一般是指对学习和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力争一流,而与外貌无关。该学生混淆了重视外貌与追求完美两个概念,因而论证无力。

(2)有一个木匠,他把家具刨得十分光滑,就连抽屉的背面也不马虎,这位木匠的结局不得而知,可他这种创新精神却十分可贵。

分析:从木匠刨家具的行为上,我们只能推断出他做事认真、追求完美,无法看出是否有创新精神。该学生犯了推理错误。

人脑的识别驱动、语义解析和逻辑加工三个模块,在计算机中均存在类似的程序和功能,因此我将这些模块称为人类学习系统的机器部分。但是不同于计算机,人的行为还会受到情绪、动机、意义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我将其称为价值决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现在我需要去机场搭飞机,对于如何到达机场,有很多种方式供我选择,例如坐地铁、打出租、家人送等。如果认为节省时间最重要,我会选择乘坐地铁;如果首先追求自由,我会选择打车前往;如果疫情期间出于安全性考虑,那么我就会让家人开车送。面对同样一个任务,因为看重的标准不同,我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心中的价值观,我们总是依据内心的价值标准进行决策。

在学习中,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决策。比如,有个学生当天的作业有数学习题和英语作文,要决定优先把精力投入到哪个任务上时,价值决策就发挥作用了。假设这是一名数学优秀而英语一般的同学,对于他来说,完成数学作业花费的时间少、任务难度低,带来的成就感相对较高;而准备英语作文花费的时间较多、任务难度高,成就感也较低。面临任务选择的时候,如果这名学生认为接受挑战、实现突破更重要,那么他很可能优先完成英语作文;反过来,如果自我愉悦对他来说更重要,那么他可能会先完成数学作业。这里仅是简单举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同一件事可能会有多个价值标准综合起作用,而且每个人的价值标准到底是什么,也需要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明确。

总之,价值决策是人生的核心算法,它决定了我们对时间、任务、资源的顺序安排。通过价值决策,我们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

相关案例
厌学真的是因为失恋吗?

小博在高一下学期来到我的工作室。妈妈说他早恋,在女孩提出分手后,小博精神上承受不了,整天萎靡不振,不想上学。小博的厌学真的是因为失恋吗?经过深入沟通,我发现小博初中就读于他所在城市最好的初中,原本期望升入省重点高中,但是中考不理想,仅升入了一所市重点高中。

小博将中考失利定义为“彻底失败”,所以高一入学不久就开始谈恋爱。后来又因失恋,情绪悲观消极,以致产生休学念头。可见,小博的厌学主要源于他对自己中考失利性质的判断,源于他“失败”的价值理念。

后来我引导他重新认识失败,改变他对失败的价值判断。我对他说,你很幸运,直到今天才遭遇第一次真正的人生失败;但是也很不幸,直到今天才开始思考失败对你的人生意义在哪里。后来,我看小博状态还不错,就开玩笑说,一个人摔跤的意义在于你把摔的经验准备好了,下一次摔的时候,可以找个优美的姿势,别把脸摔着;不像原来一样马上就哭,而是躺在地上,从全新的视角,欣赏一下蓝天,感受一下大地,然后即便哭也是面带微笑。小博听着我的话,不知不觉笑了起来。

通过对价值决策模块的调整,小博最终真正从内心接受了中考的失利,并在学习系统全面提升的基础上,逐步恢复了自信,重新树立了高中的学习目标。复学后他学习很努力,最终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在识别驱动、语义解析、逻辑加工和价值决策这四个模块的积极配合下,你可以很准确地学会一个新知识或者解对一道题,但是效率不一定高。而有效提高我们学习效率的,是由我们自己所定制出的一个个学习程序——就好像电脑和手机的应用程序一样。同样,人脑的学习程序就是我们在解决不同问题、完成不同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具有一定标准化程度的流程步骤、方式方法的集合,比如如何解数学应用大题,如何写作文,如何做英语阅读理解等。

学习程序一般分为标准化程序和通用性程序。标准化程序是为某个具体学科的某一类问题定制的操作流程;通用性程序则是具有普适性的一般步骤、方法和套路。程序定制能批量处理同类问题,提高效率;能提高问题解决的准确性,减少错误发生。成绩优秀与成绩优异学生之间的差距,往往不在于知识点的掌握,而在于头脑中是否储备了足够多的学习程序。

相关案例
出乎意料的高考逆袭

2015年,我接手了一名来自北京某重点中学分校的高三学生皓然。见到他时,因为一些个人原因他已经休学在家几个月了。皓然的高考一模成绩只有不到500分。当时,我和团队正在研究学习系统的程序定制,为高考生设计各学科的考试程序。我邀请他以工作式学习的方式加入了研究团队,请他在学习的同时,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也帮助他调整价值决策,一起思考并研究如何修复其他模块的漏洞。高考前,他参与完成了20多套学习程序的设计。没有想到的是,最终,他以全校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系(详见案例10.4)。说实话,他的逆袭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也让我更加确信程序定制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坚定地将其纳入学习系统模型中。

学习系统模型的内圈——识别驱动、语义解析和逻辑加工是我们学习机制中类似机器的部分,价值决策是核心算法,会对上述三个模块的“运行效果”有决定性影响。学习系统模型的外圈——程序定制则是对整个学习系统加速赋能的模块。这五个模块统一在一起,构成了支撑我们学习活动的整个系统。 Lq6cO18VX+3S+uWrL6HiaJDG3I7965IoA2Flnkft6WP2gg2nVvFL4DhfLhslm/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