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马虎很常见,真相不简单

在让学生们进行考试后的错因分析时,我们通常会发现在各种原因中,粗心马虎的出镜率最高。

“哎呀,这道题我马虎了,没有看到要‘结合材料二’回答问题。”

“这题我会,思路都对,就是计算时忘记进位了,下次再认真点肯定能上90分。”

“是是是,粗心了,没注意这几个数的单位不一样,忘统一单位了。”

……

是不是很熟悉?

马虎就像一个万能筐,说不清具体原因的错误都可以往里装。看漏了是马虎,看错了是马虎,写错了、算错了还是马虎……将学习中的错误归结为马虎,似乎成了一种简单便捷、无伤大雅的做法,但是这样却无法解决问题。很多学生明知道自己有马虎的毛病,却屡犯难改。这次是审题上马虎,下次是书写上马虎;这次是数学马虎,下次是英语马虎。

马虎不是病,犯起来真要命。

我曾经问过一个学生,学习上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说:“马虎。”

还有一个家长跟我抱怨孩子太马虎,如果能认真点,班级排名前进10~20名都不成问题。

马虎现象虽然普遍,却从未被科学对待。长期以来,教育教学界既没有对马虎背后的原因展开深入研究,也没有找到解决这一“顽疾”的有效方法。

有的教师、家长认为马虎就是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反复叮嘱、不断提醒是他们帮助孩子的主要方式:“因为马虎丢分多可惜啊,下次一定要认真啊!”“一定要看清楚题,答完卷子要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如果你能改掉马虎的毛病,考进前十也不难!”

有的家长、学生甚至认为与学习能力差相比,马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家长会对自己的孩子这样评价:“他学习不错,就是有点粗心马虎的毛病。”学生会对自己的错误这样开脱:“这题我会,思路完全正确,就是计算马虎了。”

也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马虎十分烦恼,感到束手无策。从最开始的叮咛嘱咐,到后来的呵责训斥,软硬兼施也无济于事。孩子好像也学会了知识,但就是马虎问题一大堆,成绩总是亮红灯。

我曾经遇到了一位马虎到让家长“认输”的孩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孩子,我开始钻研马虎现象,并由此揭开了“学习”神秘面纱的一角。

相关案例
我是“马虎鬼”

那时我研究生毕业不久,刚刚开始独立做学生个案咨询。有一天,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一位个子瘦高的男孩走进我的咨询室。男孩名叫宇松,穿着肥肥大大的衣服,一副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几个月后他就要升入初三了,但是成绩一直都处在班级中下游,请过家教,上过补习班,始终不见起色。父母对宇松的评价是“太马虎”。

“什么都好,就是太不严谨, 考试特别马虎,成绩总是很不理想。每次考完和他一起分析试卷,发现许多题目他会做,不该丢分,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做错。因为马虎,我们批评了他无数次。他认错态度倒是特别好,但从来不见改正,他还乐乐呵呵地说自己是‘马虎鬼’。我们真的是没有办法了。”宇松的父母这样跟我介绍道。

“是什么时候发现他这个问题的?”我问。

“小学的时候就有,数学总是八十多分,马虎多。上初中后越来越严重,除了数学,语文、英语等其他学科也经常因为不认真丢很多分。

“刚开始,我们想是不是他上课没听懂,或者题练得太少,所以给他请了家教又送去补习班。可老师们大多都反映,他学东西挺快的,就是太粗心了,很多错都出在马虎上。”

单单是马虎,就能让一个学生遇到如此大的学习瓶颈吗?我想问题不会这么简单。

都是马虎,各有不同

我带着宇松把他初二以来的各科试卷认真分析了一遍,挑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让他还原最初的解题过程,发现宇松的“马虎”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看错题目信息。负数看成正数、“厘米”当作“米”、要求选“不正确的”选成了“正确的”……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例是没有看到题目中的“如图所示”,这相当于直接漏掉关键已知条件,想当然地解题。

第二种情况:想得都对但落笔出错。草稿纸上的0,到考卷上抄成了6;单位应该是g,却写成了kg;英文big写成pig……用宇松的话说是“手滑了”。如果偶尔出现笔误,那自嘲地解释为“手滑了”还说得过去,屡屡出现这样的问题,一定存在深层次的原因。

第三种情况:知识上存在漏洞。比如,英语名词单复数变化,应该加es的只加了s;数学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经常搞错等。这属于对基础知识理解有误或者记忆不牢,同时也没有找到相应的具体解决方法,只要涉及相关知识点,错误就会反复出现。

而以上这三种情况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问题,那就是在宇松的心里,马虎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值得痛下决心改掉的毛病。和宇松分析这些马虎错题时,他总是满不在乎,常常用“不小心”“疏忽了”这些理由为自己开脱。与不努力、能力不足相比,好像承认马虎反倒让他感觉轻松,甚至沾沾自喜。可以说,马虎成了他成绩不佳的“挡箭牌”。难怪一提到马虎,他“认错态度良好,但是总不见改正”。

我按照马虎的不同情况,分别帮助宇松找到了对应的解决方法。比如,用圈画法标清已知条件,避免漏掉重要条件;对选择题中选“正确”与“不正确”的答案建立条件反射;遇到涉及单位的题目,第一步先看是否需要统一单位;用思维导图法查找并弥补知识漏洞……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引导宇松改变对“马虎”的看法。我和他一起分析马虎出现的真正原因,带着他体验如何用正确的方法轻松避免马虎。在这个过程中,宇松逐步意识到马虎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的原因是学习能力不足,或者是学习功夫没下到位。后来,他对马虎再也不是无所谓的态度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调整、训练,宇松的马虎问题越来越少,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进了20名。再后来,这个孩子考入了北京市一所重点高中,取得了他的父母完全没有想到的好成绩。

马虎研究揭开学习机制神秘面纱

我对马虎的研究深受学习科学思潮的影响。

学习科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那时以电子计算机、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刚刚将人类社会带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引发人们对教育的反思。科学家们发现人们一直都在研究怎样教,而对人类是如何学习的则知之甚少。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授主义”思想一直占主导,但这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于是,以人类学习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习科学,吸收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获得蓬勃发展。

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在面对一个个学困个案时,我始终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在制约着孩子们的学业进步?他们学习的“黑匣子”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运转的?在帮助宇松克服马虎问题过程中,我也在不断追问,人们习以为常的马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发现马虎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牵扯了认知、动机、情绪等多个方面。不只是马虎,我们常见的偏科、不会举一反三、记忆困难等其他学习问题也是一样,只有透过表象,找到深层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我还发现深层的学习机制呈现出明显的系统性特征。关于系统,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三大奠基性理论之一的系统论有专门的论述。简单地说,系统论认为系统普遍存在,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各要素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在系统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因此,应当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去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宇松个案中我们看到,他在数学上出现的一类马虎问题,在英语、语文等学科中也存在。这类问题不是单一学科的问题,而是学习的系统性问题。如果采用“数学不好就补数学,英语差就补英语”的传统思路,像一般家教、补习班惯常所做的那样,这类问题根本就无从解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忽视人体的系统性,病只会越治越重。学习也不例外,忽视学习的系统性,孩子会越学效率越低。

因此,在个案干预中,我倾向于将学习机制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这个系统,我把它称作“学习系统”。 aV6yZzR+NPaOIddkgeDJzY4K+MjlKY/hXYToPfjlL8wVTTBg2TDmUr/UIgA2Gq9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