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乱世中的蚕桑丝织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代。长期战乱,使各地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遍及全国的丝织业并未中断。各割据政权都大力奖励农桑,都建有官营的丝织作坊。

公元204年,曹操将绢正式定为户税(调),令户输绢二匹、绵二斤 ,为以后历代所继承。西晋时,户调绢三匹、绵三斤;宋孝武帝时,户调绢四匹;北魏至隋,户调绢一匹、二匹不等 。这一户调制度,显然是对人民的盘剥,但无疑也促进了民间丝织业的发展。

驰名的蜀锦,是蜀汉政权的主要财源,对内用以赏赐重臣,对外作为礼品或商品。“先主平益州,赐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锦各千匹。” “蜀遣使吴,赍重锦千端。” “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

吴国都城建业,建有丝织作坊,专门为宫廷生产。

西晋统一中国后,把户税绢、绵作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和政府官员的俸禄之一 。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规定,晋官吏“品秩第一,给春绢百匹,秋绢二百匹,绵二百斤。品秩第二,赐春服绢五十匹,秋绢百五十匹,绵一百五十斤。品秩第三,春赐绢五十匹,秋绢百匹,绵百斤” 。另外,绢还是朝廷给予功臣的主要赏赐品。大臣何攀因功获赐绢,一次五百匹,一次上万匹 。这样大量的绢绵官俸开支和赏赐,反映当时的丝绸产量不少。

北方各割据政权的官营丝织作坊,募集工匠生产,后宫的中尚方掌织造。后赵时(公元319年—公元351年),“织锦在中尚方,三署皆数百人” 。北周时(公元557年—公元581年),曾一次省去后宫罗绮工500余人,由此可见,中尚方的织工当有数千。除去中央的官工场外,还设有地方官工场,如泾州(今甘肃泾川)丝局、雍州(治长安)丝局、定州(今河北定县)䌷绫局,均由中尚方统领。染色,中央设有司染署,该署又别领京坊、河东(今山西)、信都(今河北冀县)三处地方司染局

北朝的官营丝织业,除有规模庞大的官工场外,还利用专门的匠户为官府生产。这就是将民间的丝织艺人注籍为匠户,按其产品分为绫罗户、纶锦户,以服役形式专为官府织造规定数额的产品,其原料由地方政府发给,用自己的工具生产,产品经验收后,可自己营业。

北朝的户税,“所调各随其土所出。其司、冀、雍、华、定、相、秦、洛、豫、怀、兖、陕、徐、青、齐、济、南豫、东兖、东徐十九州,贡绵绢及丝”,其余州县,“皆以麻布充税” 。由此可见,民间的丝织业,十分普遍。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丝织业除西蜀外都落后于北方。当时的丝织中心仍在山东,“齐纨鲁缟”,声名不衰。齐产名贵的大文绫、连珠孔雀罗、氷纨、方空縠,鲁产薄如蝉翼的阿缟,它们都是最华丽的服装面料。

南北朝时期,我国丝绸继续运销西方。公元55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派人到新疆将蚕种偷运到君士坦丁堡,蚕丝业从此在西方兴起。 I1QbwMcXJdcRje0GO3Xi8aon4Q7al1LwGHYCAr3e4queFsH3+5OsrTYm1ghd3nh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