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概述

在尼龙、涤纶等人造纤维产生前,人类长期使用的纺织原料是毛绒、棉花、麻、葛、棕榈、蚕丝等天然纤维。蚕丝具有细长、坚韧、光滑、柔和、轻软、透气、光泽好、耐酸性、弹力适中、染色性强等理化特性 ,因此,蚕丝是更优秀的天然纺织纤维。蚕丝可用来织造美丽的丝绸,也可以和其他纤维混织成绚丽的衣料 ,还可以被应用到国防、工交、医疗等方面,如作降落伞、电气绝缘材料、外科手术缝线等等。蚕丝享有“纤维皇后”的美誉。

蚕的成虫叫蚕蛾,翅小体肥,不能飞翔,雌大雄小,交尾产卵后,不久自毙。蚕卵初孵化为蚕时,体细而黑,形似蚁,称为蚕蚁或蚁蚕 。饲以桑叶,即逐渐长大成蚕儿。蚕儿每隔六七日就眠一次,经四眠和四次蜕皮后,成为熟蚕 。四眠后约八日,熟蚕上簇吐丝结茧。过二至三昼夜,吐丝结束,体躯缩短,蛰伏茧中。再过两天左右,蜕皮蚕化为褐色短肥的蛹。其后,蛹又变为蚕蛾,破茧而出,雌雄交尾产卵。

蚕属温带昆虫,20—30℃为蚕儿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温和,适宜蚕儿生长。今天,华南地区一年可养蚕7—8次(2—11月);长江流域一年可养蚕4—5次(4月下旬—10月中下旬);华北地区一年可养蚕3—4次(5—9月)。

经过人工饲养的桑蚕,称为家蚕。此外,尚有柞蚕、天蚕(俗谓之野蚕)。饲蚕的主要工具,北方为蚕箔,南方为蚕匾。供蚕作茧的工具,南北均名蚕簇。

蚕丝为蚕的丝腺分泌物,本为液体,蚕吐出时接触空气,即凝结为丝。蚕丝的主要成分为丝素和丝胶:丝素占70%以上,丝胶占25%左右。丝素是透明而不溶于水的纤维,为蚕丝的本体;丝胶包在丝素外面,是有黏性而易溶于水的物质,但遇冷又会凝固。每条蚕有一对丝腺,分泌出的一对丝纤维因丝胶黏着而成为一根茧丝(天然丝缕)。

蚕吐丝作茧时,由头摆动牵引,先是吐出乱丝做成茧衣或茧壳;初具茧形后,就有规律地吐出8字形丝片;临近终了时,又无规则的吐丝构成蛹衬。在整个营茧过程中,反复移动蚕体加压在茧丝上,使其层层胶着。

把蚕茧变为可供纺织的蚕丝,要经历一个释茧为丝的缫丝过程。沿用至今的传统缫丝法是将蚕茧投入热水中,让层层胶着的丝胶溶解,引出几个茧(近代为8个茧)的丝绪并在一起,通过缫丝设备上的洞孔和钩,各丝纤维便粘合成一根丝线,并被卷到缫丝轴上。其间须用文火加热,并加入适量冷水,以控制水温和丝胶浓度

初缫出的丝为“生丝”,其丝素外层的丝胶并未完全去除,因此,韧性和弹力强,最适宜作织造时常受摩擦的经线。要把生丝变成更白、更富光泽、更为柔软的“熟丝”,还须“湅丝”。今天的“湅丝”方法是用沸水、热肥皂水或碱性溶液以溶去丝纤维表面的丝胶。

茧丝有700—900米、900—1300米、1100—1400米等不同长度 。茧丝越长越好,长的比短的少落绪次数、少蛹衣量,能提高出丝率及丝的质量。同一长度的丝,重量越重的越粗,越轻的越细 [1]

蚕茧缫出的生丝,由于过细和长短不一,还不能直接用以织绸,需要经过合股和加拈的纺纱过程。人类最早的纺纱工作,是用双手将纤维搓合,使之具有一定拈度,并接绪在一起。以后才出现了纺坠、纺车和现代纱锭 [2]

丝纱织成的织物,因其组织结构不同、厚薄有别、纹采相异以及刺绣染湅,故有各种不同名称,诸如纱、罗、绢、缯、纨、绮、绫、锦、缎、采、绉等等。

丝绸织机经历了原始织机、立式织机、卧式织机和现代化织机的发展过程。

[1] 一粒蚕茧能缫取的茧丝重量称为缫丝量,一般一粒春蚕茧为0.22—0.43克,一粒秋蚕茧为0.20—0.37克。

茧丝粗细度(纤度)的计量单位,国际规定为丹尼尔(Denier),即长度为450米的丝重0.05克为1个但尼尔。一般日本种的纤度粗,欧洲种次之,中国种最细。

蚕丝的粗细,还可通过实测蚕丝纤维的直径(以毫米计算)而获得。计量直径的单位为穆,0.001毫米为1穆。普非斯忒(R. Pfister)在《帕尔米拉出土的汉代丝织物》( tissus de soie de la dynastie des Han mis au jour à Palmira )中有如下比较:中国汉代蚕丝直径为20—30穆,中国近代广州为21.8穆,日本为27.3穆,叙利亚为29穆,法国为31.6穆,小亚布鲁沙(Broussa)为31.7穆。此外,蓖麻蚕为30穆,樗蚕为40穆,柞蚕为40—80穆,印度野蚕为80—90穆。卫礼泽(W. Willetts):《中国艺术》( Chinese Art ),1958年英文版,第210页。

[2] 关于蚕丝的纺拈问题,《夏鼐文集》(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多处提道:

“(丝纤维的特点之一是)丝纤维长,可达800—1000米。所以,它同麻、毛、棉等短纤维不同,不需要纺拈成纱。只有已出蚕蛾的破茧和残丝,才需要纺拈;但是,这种纺拈而成的纱,不仅线条不匀,而且丝线的光泽、韧性和弹性也要差得多。(第338页)

“由于丝是长纤维,而且有丝胶使之粘附,一般不用纺拈。(第339页)

“汉画像石的纺机图旁边,常常附以调丝图和摇纬图。前者将已缫成的丝缕通过一横竿上的悬钩,再绕到籰子上;后者将籰子上的丝缕合并而绕于摇车(纬车或籰车)上。这二者都是织帛以前的准备工作。(第358—359页)

“汉代的丝线似乎并未纺过,只是在几根蚕丝并合成线时稍有扭转而已。为了增加丝的抗张强度和弹性,缫过的丝线,当进行‘调丝’的手续时,还使几根线并合为一根纱,作为经、纬线之用。在这过程中丝线虽稍受扭转,但因为丝是长纤维,所以不必像短纤维的棉、麻、羊毛之类那样纺拈。”(第368页) k3TGb10sS7ofrHqaAsUgQ0fJ7HVLlUPxq4WW5TGiRxSdJw1/CUFAy7MU6Zjw6j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