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营丝织工场,分工精细、规模庞大。中央少府监下的织染署就包含25作,其中织纴之作又分为布、绢、纱、绫、罗、锦、绮、 、娴、褐等十项;组绶之作有组、绶、绦、绳、缨等五项;䌷线之作有䌷、线、弦、网等四项;染练之作有青、绛、白、黄、皂、紫等六项 。少府监有工匠19 850人,其中丝织工为数不少 。武后时(公元684年—公元704年),绫锦坊巧儿匠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 。
唐代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分配桑田作为永业,户调主要征收绢与绫 。允许丝织品进入市场交换。因此,民间的家庭丝织业更加普及,并出现了许多规模不小的私人织锦坊、染坊和毯坊。定州(今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家中有绫机500张 。
唐代蚕桑丝织业分布广泛,遍及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北至幽燕,南及岭南。但在天宝(公元742年—公元756年)以前,以河北、河南最盛 ,天宝以后,中原板荡,技工南流,加之藩镇割据,朝廷服御无所给,只好仰赖江南,因此,到唐朝后期和五代时,全国丝织业盛衰易位,南方超过了北方。
由于纬线显花的织锦技术盛行,唐代织锦,色彩更加丰富,花型更为硕大,加之把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象绣在锦上,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锦上添花,花团锦簇,艳丽非常。
唐代的绫,花色品种繁多。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13个州郡向朝廷的贡绫就有28种之多 [8] 。其中,越州(今浙江)生产的缭绫,更被视为丝织珍品。白居易的诗《缭绫》赞美道:“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即花纹)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奇彩异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这种皎洁若月下瀑布的缭绫,其如白烟、似簇雪,隐映闪烁、飘忽不定的奇异花纹,确实令人叫绝!可惜制成春衣,价值千金,非一般人所能穿着!
宣州(今安徽宣城)生产的红线毯,用丝织成,温而且柔,非常精美。白居易对于“一丈毯,千两丝”的豪奢生活给予了怒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唐代的绢,透明似冰。当时,一阿拉伯富商,在广州拜会一位为宫廷选货的宦官。商人老盯着宦官的胸口,宦官问其何故。商人说,你虽然穿了两件绸衣,但我还能看到你胸口上的黑痣。宦官听后大笑说:“我穿的不是两件,而是五件。”商人惊奇得瞠目结舌。商人说:“这类最好的丝绸,是未经漂白的生丝。总督穿的丝绸,比这还更美、更出色。”商人还说:“这种丝绸,因为没有取得中国的许可,还不能运到阿拉伯各国去,而且要价高得没个谱。” 这一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唐代绢织品的精美。
唐代丝绸产量颇多,仅给予49万镇兵的每岁衣赐就高达“一千二十万匹段” 。丝绸贸易兴盛,出售同类货物的肆集中在同一街区内形成“行”,首都长安(今西安)有绢行 ,幽州(今北京)有染行、布行、绢行、大绢行、小绢行、新绢行、丝绵行、丝帛行等 。外销丝绸更为数不少,“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见证了唐代丝绸出口的繁荣 。
五代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分裂时代。各地割据政权都重视蚕桑丝织生产。公元887年前,洛阳还是“白骨遍地,荆棘丛生,人不满百”的景象,但在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时期,已经“桑麻蔚然,野无旷土” 。吴(公元902年—公元937年)与南唐(公元937年—公元975年)统治江南时,“江淮间旷土尽辟,桑柘满野” 。楚国统治下的湘桂地区,蚕桑事业发达起来,出现了“机杼大盛” 的局面。前蜀(公元907年—公元925年)、后蜀(公元934年—公元965年)统治下的蜀国,丝织业非常发达,每年三月有蚕市,有很多专卖桑条的人 。
宋代有规模庞大的官营丝织工场,京师开封有“绫锦院”“染院”“文绣院”。“绫锦院”有锦工数百人,织机四百多张;“文绣院”有绣工三百人 。地方丝织官工场众多:西京、真定、青、益、梓州场院主织锦绮鹿胎透背;江宁府、润州有织罗务;梓州有绫绮场;大名府织绉縠。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四月,“停湖州织绫务,女工五十八人,悉纵之” 。成都府锦院建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设机154张,日用挽综工164人,杼工54人,练染工11人,纺绎工110人,岁费丝12.5万两,红蓝紫茢之类染料21.1万斤。织室吏舍出纳之府为屋117间。地方官工场规模之大,于此可见 。
宋代民间出现了独立的私人丝织作坊,称为“机户”,为数不少。它们生产各种丝织品 ,促进了丝绸贸易繁荣 [9] ,也遭受官府盘剥 。
“宋承前代之制,调绢䌷布丝绵以供军需”,并将丝绸作为官员俸禄,“仁宗天圣(1023年—1032年)以后,三岁一赍军士,需䌷绢百万匹,作官俸佐三司的锦绮、鹿胎、透背、绫罗、纱縠合五十万匹” 。1004年起,宋每年向辽贡绢20万匹 。1141年起,宋每年向金贡绢25万匹 。再加上通过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今山东胶县)等对外通商口岸大量出口丝绸。没有发达的丝织业,无法满足需求。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南宋朝廷在江、浙、湖北、夔路征䌷39万匹,江南、川、广、湖南、两浙征绢273万匹,东川、湖南征绫罗 7万匹,成都征锦绮1 800余匹 。南宋以半壁河山,能征收到如此多的锦绮绫绢,其丝织业的繁荣,可以想见。
苏州是宋代中国丝织业的中心城市,该城“茧簿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 ,所产的丝织品,光彩夺目。织锦业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其花色名目多达40余种 。唐代出现的“缂丝”,北宋时进一步完善,定州(今河北定县)缂丝更是名噪一时,用各种颜色丝线织出的人物、佛像、花卉、禽虫、书画图案,立体感强,美丽逼真,极为名贵,日本人称之为“缀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