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1章

[普及经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直译经文] 制作车轮,要用三十根车条向内支撑一个空心毂;正是因为以车毂之“空无”为“主”,所以才有车轮与车之“用”。

如是我文: 例证“道用”之“耦”,如何用“无”。车辐再多,没有中间一个洞,轮如何转?不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有“实”有“空”的形态,才可以使车运行,为我们所利用吗?为“主”者,不必为“多”。“一”中之“二”,缺一不可。二者之中,有“主”有“从”。车毂之“空无”,与车条之“实有”,相辅相成,所以才有车轮运转之“用”,其中,车毂的“空无”是关键。当:主也。

[百家争鸣]

《文子》: 《上德》:“‘三十辐共一毂’,各直一凿,不得相入,犹人臣各守其职也。”“毂虚,而中立三十辐,各尽其力,使一 辐独入,众辐皆弃,何近远之能至?” 《文子》认为,万物有“实”有“虚”,强调各守其职,各尽其力。《文子》进一步说,如果有了车毂的洞眼,却“一辐独入,众辐皆弃”,那么“何近远之能至”?同样哪儿也去不了。古车轮的制作方法,详见《周礼·考工记·轮人》。

河上 “古者,车三十辐,法月数也。共一毂者,毂中有孔,故众辐共凑之。治身者当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虚,神乃归之。治国者寡能,总众弱共扶强也。无谓空虚。毂中空虚,轮得转行;辇中空虚,人得载其上也。” 河上强调的是“空虚”。他认为,这里的“无”,说的就是“空虚”;所谓“毂中空虚,轮得转行;辇中空虚,人得载其上”;所以河上认为,“治身”要“用”其“无”,要“空虚”;“治国”要“居”其“无”,要“寡能”,要积众弱而扶一强。

严遵: “是以老氏伤创作之害道德,明为善之生祸乱也,故举车、器、室三事,说有、无、利、用之相资,因以垂戒云。”“然 而上世以为治、后世以为乱者,此乃有、无、利、用相因之弊盖在乎人尔。” 严遵认为,本章是训诫之辞,是老子“伤‘创作’之害道德,明‘为善’之生祸乱”,所以借“车”“器”“室”三事,说明“有”与“无”,“利”与“用”,二者“相‘因’”之弊,在于人。不可忽略的是,严遵准确把握到本章的主旨:“有”与“无”,“利”与“用”的关系,就是“相‘资’”“相‘因’”;至于如何使用,或益或弊,全在于人。

想尔: “古未有车时,退然;道遣奚仲作之。愚者得车,贪利而已,不念行道,不觉道神。贤者见之,乃知道恩,黙而自厉, 重守道眞也。” 想尔引申出一段“车论”,宣扬是“道”指使奚仲、黄帝发明了车、器、室,所以道众们使用时,要“知‘道’恩”,“守‘道’真”。借题发挥其教义。

王弼 “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实统众也。” 王弼强调“无”,认为只有以“无”受物,才能做到以“实”统众。所以说,越有实力,越要虚其心。

唐玄宗: “此明有无功用,相资而立。三十辐者,明造车也。共一毂者,因言少总众。夫辕箱之有,共则成车,车中空无,乃可运用。若无辕箱之有,亦无所用之车。车中若不空无,则辕箱之有,皆为弃物。” 唐玄宗认为,一切功用都是由“有”与“无”共同完成的。二者的关系是,“少”总“众”,“主”少而“从”众。

[普及经文]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直译经文] 烧土制作盛器,要成中空之形;正是因为以器中之“空无”为“主”,所以才有盛器之“用”。

如是我文: 例证之二。没有“器”之“形”,何来“空”之“用”?为“主”者,不必为“显”。

[百家争鸣]

河上: “埏,和也。埴,土也。和土以为饮食之器。器中空虚,故得有所盛受。” 河上用的是“埏”字,认为“埏埴”就是“和土”的意思。和土成型,制造出中空之形的盛受之器。没有“中空”,如何“盛受”?

想尔 “亦与车同说。”

唐玄宗: “埏,和也。埴,土也。陶匠和土,为瓦缶之器。” 唐玄宗的理解与河上相近。

[普及经文]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直译经文] 盖房子,要四面墙,一面顶,围成空间;又在墙上凿洞,安装门窗。正是因为以室、门、窗之“空无”为“主”,所以才有屋室之“用”。

如是我文: 例证之三。要善于发现和运用“耦处理”。“有”“无”之用的关键,《老子》强调以用“无”为“主”,或称之为“用无”之术。“用无”之术,随处可见。

[百家争鸣]

河上 “谓作屋室。言户牖空虚,人得以出入观视;室中空虚,人得以居处,是其用。” 河上说得很清楚,有了门窗的空虚,人们才能出入、观视;有了室中的空虚,人们才能居住。

想尔: “道使黄帝为之,亦与车同说。”

唐玄宗: “古者陶穴以为室宇,亦开户牖,故云凿尔。” 唐玄宗对“凿”字的理解,想像丰富。

[普及经文]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直译经文] 所以说,“有”与“无”,各有其“利”,各有其“用”。

如是我文: 万物殊类,无论是“有”之类,还是“无”之类,无一例外,都是各有其“利”,各有其“用”。我们利用任何事物时,是用“有”呢,还是用“无”?任何事物的功用,同样遵循“二而一”的规律,都是“有”与“无”的共同作用。“有”与“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用“有”者,以“无”为辅;用“无”者,以“有”为辅。人们往往看得到“有”的用处,却看不到“无”的用处;往往重视“有”而忽视“无”。很多时候,“空”比“实”更需重视,“无”比“有”更需重视。你会运用“有”吗?你会运用“无”吗?我们既要学会利用“有”,也要学会利用“无”,更要学会利用“有”与“无”的“耦处理”。

[百家争鸣]

河上 “利,物也。利于形用。器中有物,室中有人,恐其屋破坏;腹中有神,畏其形消亡。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故曰 虚无能制有形。道者,空也。” 河上对“利”的理解,与众不同,将“利”字理解为“物”,认为“利”就是器中物、室中人,同样受制于“虚无”。河上认为,上半句讲的是“有形之物用”;下半句讲的是“能制有形”的“虚无”。所谓“道者,空也”。“道”统领一切,河上强调“虚空”的重要性。“利”古作“ ”,与“物”形近。

想尔: “此三物本难作,非道不成。俗人得之,但贪其利,不知其元。贤者见之,还守其用,用道为本。贤愚之心,如南与北,万不同。此三之义指如是耳。今世间伪伎,因缘眞文,设诈巧,言道有天毂,人身有毂,专炁为柔。辐指形为錧辖,又培胎练 形,当如土为瓦时。又言道有戸牖,在人身中,皆邪伪不可用,用之者大迷矣。” 所谓俗人用“三物”以图利,贤者用“三物”以归其“道本”。想尔还是借题发挥,宏扬教法。

王弼 “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王弼进一步阐述“以无为本”的道用思想,认为二者之“用”,“无”比“有”更重要,所谓“‘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车”“埴”“壁”所以能成为有用之物,都是“以无为用”的结果。王弼认为,这两句经文不是对等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唐玄宗: “有体利无,以无为利。无体用有,以有为用。且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将明至道之用,约形质以彰,故 借粗有之利无,以明妙无之用有尔。” 以《易》解经。唐玄宗剖析“道”与“器”之间的关系,认为“道”无“体”,“器”有“体”。“道”是万物结构与作用的终极原理,“器”是具体化的“道”。“有”与“无”,各有其用,相互利用。两种存在,一种称之为“有”,可见可闻;一种称之为“无”,无形无象。唐玄宗的理解,基本符合老子学说。

[版本对照]

(1)  (2)

(3)

如是我文:

(1)普及本为何选用“当其无”断句? 两种断句方式,两种理解。其一,断在“无”之后,即断为“当其无”。当:主也。“当其无”,强调的是“无”的作用,以“无”为“主”。其二,断在“无有”之后,即断为“当其无有”。当:偶也。敌也。“无”“有”相偶。“当其无有”,强调“无”与“有”的共同作用,明示“无”与“有”,同等重要,与本章末句相呼应;缺点是语法不顺。经文这里似乎强调的是第一种,因为人们往往容易认识到“有”的作用,而忽视“无”的作用。两种断句方式并不矛盾,殊途同归。“楅”“幅”“輻”三字,字义相近,指车轮中凑集于中心毂上的直木。《考工记》:“辐也者,以为直指也。轮辐三十,象日月。”同:聚也。“共”:“拱”之省字。“同”与“共”,此处二字作如此理解,义更优。

(2)普及本为何选用“埏埴”? 其一,“然”字俗作“燃”,“ ”与“燃”,“土”旁、“火”旁互换,“烧制陶器”之义。“挻”与“埏”互通。“埏”的意思是“用水和(huò)土”,与“燃”字还是有区别的。诸多瓦器都是先用土和(huò)上水,然后烧制而成。经文这里不是探讨瓦器的制作过程,所以“燃”或“埏”都可以。《管子》《庄子》《荀子》《淮南子》诸书中,多有类似之说,均用“埏”。其二,敦本所用的“殖”字为同音假借,或随笔。因为本书的敦本是多本所集,而各种手抄之敦本,由于学老者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互见,所以这种随笔字在诸敦本中多见,一般不再另注。

(3)普及本为何选用“以为室”? “以为室”似为后人所加。古《老子》行笔粗犷,重“质”不重“文”;所谓“排比”“对仗”之类的修辞方法,大都是后人润色。“户”“牖”是“空”,“室内”更是一“空”;“室”之“用”,既包括户、牖之“无”,也包括室内之“无”;加“以为室”三字,使其朗读更顺畅,内涵更丰富。河上前句认为,有“毂中空”,有“辇中空”,亦是如此发挥。

[意犹未尽]

什么是“耦处理”?《老子》经文中,“利用”二字,是“耦处理”的最佳例证之一。

什么是“利”?什么是“用”?为什么“利”与“用”二字常常合用?

“利”与“用”的象形字很有意思。“利”,像用快刀收割庄稼的籽实;“用”,像木桶。收割的籽实,当然需要用桶来盛。有“利”之“用”,有“桶”之“用”;“用”刀之利刃(有),“用”桶之中空(无)。“利”与“用”的意思,这里都是“功用”,只不过发挥功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既要“利”,又要“用”,有与无“二而一”,互为“利”“用”,缺一不可。“利”与“用”,各有所用,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现实中,“耦处理”无处不在。举几个的例子。

我国的“北斗”,为什么能弯道超车、后来居上?正是因为我们的科学家,正确运用“大一”思惟,做“耦处理”,使“有源”与“无源”相结合。中国科学院孙家栋院士赞叹说:“有源与无源两种体制的结合,是中国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也是中国北斗的优势所在,体现了中国人的创新智慧和对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卓越贡献。” (“人民网”2016-02-27)

我国的“高铁”,为什么能独树一帜、享誉世界?是因为我们的科学家,正确运用“大一”思惟,做“耦处理”,成功破解了“车”与“轨”的耦合、“刚(铁)”与“柔(胶)“的耦合等一系列耦合关系,使列车安全提速,实现了质的飞越。提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构想的中国科学院翟婉明院士感慨说:“当时学界有车辆动力学,也有轨道动力学,一个研究轨道以上的动力学问题,一个研究轨道以下的动力学问题,我就想将它们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一旦成功,将为中国铁路的提速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的理论支撑。”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单一经济,都是“小一”之术。“小一之术”一旦变成“小一之道”,离“南墙”也就不远了。只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三对“小一”相互协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携手,互为主从,才能站上“大一之道”的经济置高点。 MTpyCW807H3yXjw9c85QkF5gidQXdzQFmkBmWSD9yrZqqrMTmNx3ewWtlgv6Gn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