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金融创造价值的理论认识变迁

(一)虚拟资本:金融价值的萌芽

《资本论》研究的是实体经济,研究立足于实体企业的运行,没有涉足非实体经济的概念。所谓的货币,不过是服务于实体经济链条、完善商品交易服务的工具而已。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第一卷第一章写道:“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马克思这里所讲的使用价值,是作为物质产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其他的如官员、演员、服务人员等的劳动都是非生产性劳动,与之相关的部门也是非生产性部门。

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由马克思率先提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以及在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的第25章及其后,对虚拟资本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类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这是它和实际资本的不同之处,但是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尽管经过一百多年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事物(例如期货、期权及各种金融衍生物等)和新情况(例如货币脱离了金本位、经济全球化等),但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分析在当前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工厂是实体经济,但工厂发行的股票是虚幻的,是一种影子经济。这是因为受当时的经济环境所限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以及马克思均完全处于物质性的经济活动中。

(二)金融与虚拟资本的“同与异”

20世纪末,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金融业的价值创造问题成为理论界必须解决的问题。普遍观点认为,金融也是一种软价值、软产业;从本质上说,金融不能简单地称为虚拟经济,两者依然有所区别。对此,很多学者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第一类观点:金融就是虚拟资本。很多学者从金融角度对虚拟资本进行界定。有的学者认为“虚拟经济的狭义定义就是金融”(宋逢明,2003);“虚拟经济是指建立在经济权益基础上,以持有票券方式来获得对应的未来收益为目的的经济权益交易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及其关系的总和,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主要指的是金融业”(王国刚,2004);还有学者提出“金融是虚拟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除了金融变量,似乎还没有发现其他重要的虚拟经济形态”(李扬,2003);此外,也有专家主张以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概念为依据,将虚拟经济限制在金融范畴,仅指以股票、债券及金融衍生品等各类虚拟资本为工具,以金融系统为依托,脱离实体经济活动的经济运动形式(戴相龙,2003)。

第二类观点:金融不是虚拟经济。易纲(2002)提出,金融服务业,并非虚拟经济。根据易纲的理解,“大量讨论虚拟经济的文章都把非金融的服务归为实体经济,而又把金融归为虚拟经济,然而,这种分类是不科学的,因为金融业本质上就是服务业。金融业是指为经济中其他行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与非金融服务业就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其存在都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或消费效率……没有理由说餐饮业是实体经济,而金融业是虚拟经济”。

(三)当代学者对金融价值的看法

既然金融属于服务业,就应当像“餐饮业”那样能够创造价值,这已成为当前多数学者的声音。

第一,普遍接受金融创造价值的事实。承认金融通过收费服务创造价值的作用。Gennaioli、Shleifer和Vishny(2015)对金融服务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金钱医生”(Money Doctors),投资者将投资组合管理委托给专业人员,是基于绩效和信任的双重委托,相当于请一名专业的财务“医生”给予健康投资的体检,这显然是存在价值创造的成分。

第二,金融价值的规模引发争议。Greenwood和Scharfstein(2012)发现,美国金融服务业从1980年占GDP的4.9%增长到2007年的GDP的7.9%,增长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提高资产管理费来解释,但家庭财富的增加并非都是价值的上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资产价格上升的影响。Cochrane(2013)指出,应当把金融财富和社会财富分开,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评价金融业创造的价值是多少,现有的GDP核算体系中,金融业的增加值存在被高估的可能。

国内学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刘诗白(2004)认为金融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值保值和增值的使用价值;金融活动可以分为消极的金融活动与积极的金融活动。在消极金融活动中,金融机构实现的价值增值额不属于价值创造,而是以虚拟的价格占有其他生产领域创造的价值。在积极金融活动中,金融从业人员的劳动创造了金融产品,创造了金融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从业人员付出的社会平均的必要劳动也“对象化”,“体现”和“凝结”在金融商品之中形成了价值。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和资本循环理论,刘荣材(2006)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营利性服务部门和私人服务部门的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g7eEzaxYNUFlq7nuqZ0KIcyHFwjGGNdgUc9d5XmQ0N7GbTUDZ1RAI/g6tVtynl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