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调控则是指国家利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调节的一种宏观调控行为。在我国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政府应逐步减少直接干预的宏观调控方式,更多地运用间接调控方式。税收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在整个宏观调控中无疑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李大明,2008)。
货币和财政政策协调的基本原理源于目标和工具层面的相互关联。在目标层面,货币政策目标相对清晰,围绕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的四大职能而设定。相对而言,财政政策的目标具有多重性特征,普遍认为包括经济发展、公平分配、收支平衡、宏观稳定等。两大政策体系目标的协调,需要凝聚于政策工具层面的共识,由此引发了对金融税收的重视与关注。客观上使得对金融产业税收政策的研究成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交汇点。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的通知:从2018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上限,由此前的100万元进一步提高到1000万元。
根据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测算,小额贷款标准提升至1000万元后,将使该行上海地区500多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客户纳入优惠政策范围。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普惠部门相关人员表示,新政策明确规定,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只有不超过相关标准才可以享受政策优惠,这就引导银行业主动降低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时配套各项展业机制和资源倾斜,不断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全面发展小微业务,从而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减轻企业资金成本。
申朴信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从一家小型初创企业起步,受益于税务部门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在得知免税授信额度提高和银行拓展贷款业务的消息后,公司立即着手准备申请办理有关贷款。该公司董事长告诉记者:“企业涉税成本持续降低,现金流增加,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激发技术创新潜能,提升公司核心产品在信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国家税务总局上海市税务局货物和劳务税处负责人表示,小微企业贷款授信额度的增加,与之前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配套,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两种手段,缓解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供求问题,形成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合力。
(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报道, www.chinatax.gov.cn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国家经济领域治理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需要在政策的适用性、灵活性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长期以来,缺乏微观基础是经济学者对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金融行业政策是否有效的最主要的质疑之一。从微观层面研究税收政策问题,不失是一种提高金融宏观调控效果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