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本书以“旅游凝视”视角切入,是基于“旅游体验”须以“旅游凝视”为实现路径的理论假设,从对“旅游城市”的感性认知到“城市旅游者的意义世界”的浸入这样的事实。因此,“旅游凝视”不仅是本书的视角,也是获取和分析材料的逻辑框架。在上述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的阐述的基础上,运用“旅游凝视”这一理论工具,重新建构一个更逻辑自明、科学可信的城市旅游体验理论框架,并且在这一框架下系统研究城市旅游体验的特征,发掘城市旅游体验的科学规律,反思中国城市旅游供给侧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本质,理解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未来走向,就构成了本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书由6章组成,主体部分为2~5章。

第1章绪论,提出本书的研究问题,奠定整个研究的基础。通过介绍研究背景,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在城市旅游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理论走向,提出关于旅游者与城市的体验关系的研究是城市旅游研究中的一个命题,确立本书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并说明本书在研究视角以及研究内容上的创新之处。

第2章城市旅游研究中的新视角:“旅游凝视”,引入“旅游凝视”,对“旅游凝视”的概念与理论发展进行梳理,提出“旅游凝视”的真正内涵所在,发现“旅游凝视”与“旅游体验”在本质上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框架,探讨研究城市旅游体验的主线:旅游城市、城市体验与城市景观。

第3章从“城市”到“旅游城市”,先简单梳理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城市本质主义的历史演变,剖析当代城市中城市意识的启蒙,提出感性城市存在于“旅游凝视”的“旅游城市”这一概念之中,将旅游研究中的“城市”直接转变为“旅游城市”,并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阐述。

第4章“旅游凝视”中的城市体验,以“城市旅游者的意义世界”为主题展开,研究旅游者与城市之间的体验关系。在上一章提出“旅游城市”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城市旅游者“旅游凝视”的结果--“城市体验”,即“旅游城市”被旅游者通过“凝视”所赋予的意义。在概括城市体验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城市旅游体验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第5章城市景观的“凝视”生产,研究城市旅游者“凝视”的直接对象--“城市景观”,进一步剖析“旅游城市”的构成,实现旅游者与城市的统一。本章在梳理城市景观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城市景观”与“旅游凝视”的内在理论逻辑。通过定性扎根理论研究法分析网络游记,探讨“城市景观”在“旅游凝视”过程中的生成和呈现特征,进一步验证“城市景观”是旅游者体验意义和物质城市的“情景交融”。

第6章结论与展望,是本书的结论部分,在阐述和总结本书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1.3.2 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主要采用现象学思辨和扎根理论两种方法。其中理论分析部分采取的是前者,后者主要体现在对理论支撑材料的分析部分。

(1)现象学思辨

从字面上看,“思辨”指的是思考辨析。从哲学史来看,思辨研究方法可以直接看作是哲学研究方法。彭荣础(2011)将思辨研究方法界定为“研究者在个体理性认识能力及直观经验基础上,通过对概念、命题进行逻辑演绎推理以认识事物本质特征的研究方法”。这种理性认识能力也可以看作是对已有的概念和理论重新进行逻辑推理,使凌乱或错误的概念走向正确认识。可见,思辨研究方法对于新概念和新命题、新问题来说,非常有价值。

“思辨的逻辑是本质层面的联系,是由本质所构成的结构、规律和原理。”(张以明,2006)本书先从“旅游凝视”着手,再到“旅游城市”“城市性”“城市景观”等概念的分析都是建构在熟悉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以思辨理性为内核,以逻辑演绎为骨架,去把握和揭示所有概念的真实内涵。此外,思辨研究得出的概念与逻辑统率着本书具体的实证研究,可以说,“没有思辨研究,就没有实证研究”。

事实上,思辨的逻辑也可以看作是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的口号是“回到事实本身”,而“现象”的本义就是显现出来的东西,探寻事物的本质需要在物之如其所显之中去寻找物之是其所是。因此,本书所采用的现象学思辨,指的是从现象出发,将现象或意识作为分析对象。“旅游城市”分析应该回到旅游者的意识中,应该回到“旅游凝视”中。

(2)扎根理论方法

本书选择城市旅游者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材料、“携程旅行网”“马蜂窝旅游网”的游记板块以及“新浪微博”中的部分城市游记为文本资料,在对其进行编码分析的基础上,细致描绘城市旅游者的特征,揭示旅游体验的过程,对旅游活动进行理解与意义阐释。扎根理论方法为深度访谈和游记文本分析提供了建构理论的手段和策略,也提供了分析资料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扎根理论方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由美国社会学家格拉泽(BarneyG.Glazer)和斯特劳斯(Anselm L. Strauss)于1967年提出,这种方法主张可以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由下而上地归纳或建构研究者所需要的理论。换句话说,在系统收集文本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文本分析找出可以清晰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概念或范畴,并进一步挖掘这些概念或范畴之间的关系,从而建构相关理论。扎根理论方法注重“发现逻辑”而非“验证逻辑”,研究者直接进行观察,理论假设在此不容出现,而是研究者在对文本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归纳出一种理论。这种方法一般分为3个环节: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编码,理论生成与检验。本书认为扎根理论法与本书问题能够很好地契合,所以采用扎根理论法来分析访谈与游记文本。

学术界通常将半结构式深度访谈(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作为获取访谈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 Wengraf(2001)指出这一方法的两个最重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它的部分问题是事先准备好的(半结构的),再通过访谈者持续改进,但也只是改进其中的大部分:作为整体的访谈是你和被访者的共同产物(joint production)”;第二个特征是“要深入事实内部”。从研究问题的探索过程来看,它与扎根理论研究极为相似,都是在对文本资料的分析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相关概念和理论。因此,在每次访谈前,访谈者都准备好一份初步的访谈提纲,以确定访谈的基本问题和方向。随着访谈的顺利进行和问题的日益清晰,言谈者可以完善下一次的访谈提纲。这种访谈方法由于较为主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个案数量的决定、理论饱和程度以及研究者价值中立学术态度的保持,都极为困难,并且这些困难直接影响着扎根理论研究的效果。 iat0UBH6BikjI4s7AtfSl2j/X/PfUhTu4lbBSvI8/W6r3Glk/pLjtswO97XpfCl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