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扑面而来,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样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图书馆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党校图书馆事业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与新需求,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革命悄然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之际,中央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为进一步做好党校工作指明了方向。新形势向党校图书馆传统工作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为图书馆进一步转型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历史机遇。
近年来,在各级党校校委的关心、支持下,党校图书馆事业加快转型与发展,业务职能进一步扩展。传统优势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文化职能和服务功能实现创新发展,数字资源平台和多媒体服务体系逐步搭建,文献开发和文物保护工作也在不断推进。然而,与党校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图书馆转型发展步伐迈得还不够大,服务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潮流、新需求和新任务,功能弱化与生存危机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具体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沿用相对落后的服务手段和较为单一的服务方式,在读者到馆率、借阅率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纸质文献不适应学工人员读书学习需求的新变化;二是数字资源建设没能紧紧聚焦于党校主业,尚未建成党校系统“共建共享”平台,不适应教学科研工作与干部教育培训的新要求;三是开展文化活动缺乏整体谋划,活动水平参差不齐,不适应建设文化校园的新形势。一句话,着眼于为党校中心工作提供服务与保障,图书馆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社会生产方式的文献信息服务需求决定了图书馆转型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文献信息服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项功能性需求。一个既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建设和对文献信息的服务需求是相对应的,也与其所建立的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图书馆)是相对应的。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形态中只能出现服务于小众的藏书楼,工业社会大工业经济形态中出现了将服务普及大众的近现代图书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则要求图书馆必须以信息社会的特有工具手段为用户提供极为快捷的信息服务。
(2)图书馆转型发展是对“知识爆炸”的适应。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也是知识的增长和积累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总量的增长呈现加速趋势。据英国学者马丁(J. Martin)测算,人类的知识在 19 世纪大约每隔 50 年翻一番,到 20 世纪初期翻一番的时间缩短到 30 年,20 世纪 50 年代翻一番的时间仅 10 年,20 世纪 70 年代每 5 年就增加一倍,20 世纪 80 年代增加一倍只要 3 年,近 30 年来人类创造的知识量等于过去 2 000 年的总和。知识总量的这种指数增长趋势就是知识爆炸,表现为科技文献数量和文献载体数量的同步增长,科技文献和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文献的增长使图书馆数量及其文献收藏量大幅增加。以计算机为处理工具,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话网等为信息传输渠道,信息数量和使用量在技术上具有无限增长的可能。图书馆以信息资源为工作对象,其转型和发展也是对这种社会趋势的适应。
(1)数字出版发展迅猛,数字阅读上升趋势明显。出版业正在经历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推进数字出版成为各大出版商的重要发展战略。数字资源的增长对阅读方式的影响明显,有成为主流阅读媒体的可能 。2016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是 5 720.85 亿元,比 2015 年同比增长 29.9%,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 17.5 亿元,电子书达 52 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 9 亿元,移动出版达 1 399.5 亿元。2017 年新华网联合亚马逊中国和全民阅读官方网站在全国范围发起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国民电子阅读的普及率继续上升,85%的受访者会“纸电共读”。其中年轻一代已成为电子阅读的生力军。选择电子书阅读器的 00 后占比高达 71%,而 50 后只有 25%。移动互联网的“原生代居民”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更易接受电子书,同时近 7 成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付费购买电子书 。
(2)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馆优势受到挑战。随着以移动互联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经历了从传统纸质查阅到存储介质读取,再到通过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从网络获取的变化。相对纸质资源,数字资源的获取更加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检索、发布和共享,而不必再受时间、空间、载体的限制,很多原本借助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的读者已经转向网络。电子书籍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模式,到图书馆借阅纸质书刊的读者明显下降,带着电脑、智能移动设备到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资源的人明显增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访问量持续增长。虚拟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并存,图书馆的内涵外延和管理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必须充分认识环境发展带来的挑战的严峻性和自身变革的紧迫性,充分认识用户需求与行为变化所产生的影响,积极应对变革,加快图书馆从面向图书馆到面向用户的转型。
(1)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是党校教学工作、保障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和锻炼干部党性的熔炉,承担的教育培训责任更加重大。图书馆是党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重要场所,是以图书资料和数字资源形式向党校学工人员提供理论武装和知识学习的重要平台。面对新形势,党校图书馆只有进一步明确定位、调整服务重心、改进服务方式,才能满足党中央更高的要求和广大学员更高的期待,才能在服务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方面有更大作为。
(2)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是党校科研工作、智库建设的迫切需要。党中央着眼于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把中共中央党校置于智库与创新工程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位置,并要求先行开展试点。《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具备“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党校图书馆作为党校综合性文献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多种知识的储备库,要定位好智库与创新工程建设“大后方”的角色,尽快建立健全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为资政议政、决策参考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和文献保障。
(3)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是服务于马克思主义舆论宣传阵地建设、加强思想引领的战略任务。党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阵地,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和社会焦点问题上发挥着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作用。党校图书馆应该从自身优势出发,为党校舆论宣传阵地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和便捷的信息发布平台。为此,党校图书馆必须抢占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的主动权,利用新兴技术手段推进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舆论阵地建设;加快优势转化,将信息储备优势转化为网上宣传优势;打破地域限制,让读者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以主流思想文化积极引领社会思潮。
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相比,党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还比较落后,工作思路还不够开阔,还不能适应社会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读者信息需求、信息行为的改变。有些党校对图书馆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馆藏空间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各级党校图书馆的空间设置、业务流程、服务内容大都还停留在“以馆藏为中心”的老套路,“新书上架、馆藏入库”“开门迎客、关门送人”的“书斋思维”普遍存在,图书馆工作人员成了机械的书的卫士。从 2000 年全国党校系统数字资源建设工程启动以来,各级党校在推动数字转型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总体而言数字资源建设的速度还比较慢,成效还没有充分显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者到馆率、资源使用率都显著下降,党校图书馆服务党校事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新形势下,党校图书馆没有退路可选,只有接受挑战,主动作为,加快推进图书馆转型发展。全国党校系统的图书馆,应努力建设成为高举党校姓党旗帜、以读者为中心、以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为目标、服务主业主课的现代图书馆。
在信息化冲击下,图书馆传统服务转型面临的并不是一道道你死我活的是非题,而是一条兼容并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道路。图书馆转型发展不是简单地对传统图书馆资源、系统、平台、服务的内部循环体的升级改造 ,也不是简单地由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形态替代传统图书馆,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通过增添新的服务内容和手段以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等要素和环节的转型都应考虑用户体验、融合和嵌入、多元和泛在、相互关联和可扩展性,使资源、服务、技术不断扩容,成为一个随环境变化而不断成长的生长体。党校图书馆传统服务创新应该开放思路,在满足党校图书馆目前的迫切需求的同时,了解图书馆服务前沿,在利用新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图书馆学习交流空间、提供知识交流服务、拓展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加大图书馆宣传等方面,实现党校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创新。
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遵循干部成长规律与党校教育规律,顺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更好地提供系统、权威、高效、便捷的文献资料与数据信息服务,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党校图书馆要将“转型为要务、服务为根本、文化为引领、队伍为基础”作为工作重点,建立适应读者学习习惯与阅读需求的服务体系,发挥好服务于党校教学、科研与智库建设等的功能。
新形势下党校图书馆的基本定位是为党校教学、科研与智库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与资源保障。围绕这一定位,党校图书馆应发挥好三方面的功能:一是要做好纸质文献服务保障,重点加强特色文献建设,办成多功能、现代化的文献资料中心。党校图书馆要加强采集、保护与开发古籍文献的能力,丰富文献服务形式,做好文献传递服务,为新形势下干部培训和教学科研工作提供理论武装和知识大餐。二是要适应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做好数字资源服务与保障。党校图书馆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研究和制作一批精品数字资源,为党校教学、科研与智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咨询,为正面引导网络舆论提供有效手段。三是积极开展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正能量,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校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方面,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创新服务模式,增设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提高读者满意度和资源使用率;在馆藏建设方面,要加强党校优势学科与重点学科的图书采编,增强文献采编与教学科研的关联度,完成馆藏古籍的普查登记工作,建成较为完善的文献保护、展示与开发利用体系;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要制定并实施党校系统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十四五”规划,建设全国党校系统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切实提高数字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加大文化展演和读书活动的组织力度,丰富活动形式,提升活动品位,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在文化校园与书香校园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1)图书馆的服务将从以信息服务为主转变为以知识服务为主。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依据,提供有用的显性知识(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述和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的知识)内容的信息服务性活动 。信息服务是针对读者的简单咨询进行的文献物理检索和信息提供服务,不分析所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咨询的关联度,不考虑提供的信息是否能解决读者的问题。信息服务过程中采集、提供的信息并不要求对其所含的知识内容给予具体的分析、提炼,只是作为素材直接提供给用户,并不涉及创新的隐性知识的开发与管理,也不提供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知识服务是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通过对用户的知识需要和问题环境的分析,将信息进行析取、重组、创新、集成的知识提炼过程,是有针对性地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的本质是知识创新,核心是以人为本,焦点是解决实际问题,侧重于特定用户的需求。知识服务根据用户知识或问题点,挖掘蕴藏于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是一项增值性的服务。知识服务从用户角度出发,为用户量身定做满足其信息需求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是一种个性化的服务 。
信息服务长久以来被当作图书馆的首要职责,图书馆员被训练成为信息查询、选择、获取、组织、储存再包装、传播和服务的专家。随着网络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用户的信息需求大部分都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或者网站获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优势已经荡然无存。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优势在于能根据用户的知识或问题,动态地收集、分析、选择信息,深层次地开发、加工、重组出有用的知识,提供给用户。党校图书馆必须重新评估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以信息服务为主转向以知识服务为主。
(2)图书馆的性质将从阅读空间转变为文化共享空间。在数字时代,人们可以从网上获取资源,但还是需要面对面交流和分享的场所,因此,空间对于图书馆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随着资源从实体向虚拟转变,图书馆传统的藏书功能被弱化,实体资源将被集中存储,更多空间被重新规划用于信息坊、学习共享空间、多媒体电子资源中心等,为读者提供集综合服务、团队讨论、休闲阅读于一体的学习空间 。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空间转型经历了从阅读空间到信息共享空间,进而到共享学习空间、研究共享空间、协同创新空间、知识创新试验空间等的变化。党校图书馆空间的转型方向是从书到人,从阅读空间到共享空间,并将学习、研究、交流、体验、知识创新、文化休闲等多种元素融入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中。
党校图书馆要做好转型发展,就要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既要一以贯之地坚守原则立场和精神理念,又要顺应时代潮流和技术变革趋势。
坚守就是要坚守党校特色,要坚守文化传承。
坚守党校特色。党校图书馆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这是党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普通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所在。党校图书馆立馆以来,一直承担着系统搜集和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工作,始终充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瞭望塔”“藏书阁”和“研究室”,是党政领导干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红色摇篮”。在革命战争年代,尽管党校图书馆设施简陋、藏书不多,老一辈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还是在异常艰苦的办馆条件下坚持在敌后传播《红色中华》《列宁青年》《苏维埃文化》等一系列宣传红色精神的报刊。近年来,在“三大文库”数字资源建设中,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踏遍革命老区、红色圣地,不遗余力地抢救和保护红色资源,积累起“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相关的一大批珍贵的一手资料。今后,党校图书馆要立足这些红色资源加大开发和利用力度,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多种形式的“红色产品”,使“红色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党性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坚守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图书馆的神圣使命,党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各级党校图书馆要不断拓展与延伸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在做好古籍普查、修复、展示、研究、利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党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将传统服务空间改造为集阅览、学习、体验、研讨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也可以在已有馆藏中抽取有价值的文献,打造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重新展现给读者,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创新就是要尽快实现办馆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工作手段创新,这些都是党校图书馆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办馆理念创新,要求理念从“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这就要聚焦广大读者的需要,围绕党校教职员工的教学科研需求变化进行调整,变被动为主动,主动走近党校教职员工,将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与图书馆的主动宣传推送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变单一为多元,从单向的借阅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多样化服务实现图书馆的核心功能,做到多措并举;变封闭为开放,从固守阵地转向开渠引水,彻底开放资源、开放技术、开放场地,努力将图书馆营造成交流、分享、发现和休闲的学习场所,推动学学相长。
服务模式创新,要求服务从被动式等候向嵌入式服务转型。如果固守馆舍、守株待兔的状况不改变,图书馆的边缘化危机只会加剧。要化解危机,就要主动嵌入教学科研过程,做教学的“大后方”,做科研的“大本营”。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走出图书馆,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组和智库项目,成为教研人员的信息联络员,成为主体班次、科研课题组与文献资料之间的桥梁纽带,根据教学科研需求和学科建设要求,提供有深度、有针对性、有实效性的参考资料和信息服务。党校图书馆要深度嵌入教职员工的学习生活场景,提供轻松舒适的学习空间,营造无所不在的文化氛围。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科学与哲学来自休闲。如果图书馆蕴含温馨闲适的文化氛围,那么读者就愿意主动来寻找一种被知识浸染的感觉;如果图书馆能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空间,那么读者就乐意来感受知识分享和思想碰撞的乐趣。近几年,国内外先进的图书馆都在进行“空间再造”转型,即从以阅览为主转变为以学习和交流为主,将图书馆打造成读者学习、研讨、分享、交流的场所。这两年,中共中央党校着力打造“文化校园”“书香校园”,校园内的大有书局、二味书屋、学员茶社等已经率先成为宿舍、课堂之外的“第三空间”。相比之下,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上还需要下更大功夫。没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嵌入教职员工的读书学习与文化生活就无从谈起。各级党校都要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将图书馆再造为一个充满活力、有吸引力、令人向往的精神空间,为各自的“文化校园”“书香校园”建设做出贡献。
工作手段创新,要求工作手段从传统手段向现代手段转型。在信息时代,知识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与便利化,极大冲击着传统的借阅行为。能否搭上新技术的顺风车,决定着党校图书馆能否在时代浪潮中保持适应力、增强生命力。为此,党校图书馆要加快推进数字化进程。在数字资源建设“十三五”规划期内,党校图书馆要紧跟党校教学科研和智库建设需要,不断挖掘数字资源建设的新的增长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新型高端智库”四大专题数据库建设;要注重发挥全国党校系统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平台;还要切实发挥数字资源使用效益,让数字资源尽快投入使用,以用促建、边建边享,真正发挥数字资源的重要价值。党校图书馆要发扬互联网精神,借鉴互联网思维,善用“互联网+”模式,加大力度提供移动网络服务,逐步建成App、新媒体服务平台、短彩信通道等多元一体的“掌上图书馆”,创新知识推送、理论学习、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服务形式和功能,更好地适应党员领导干部阅读学习习惯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