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各项变革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也深刻改变了图书馆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变化。传统的“以馆藏为中心”的建馆理念,“为人找书”“开门迎客、关门送人”的传统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读需求。因此,图书馆行业的先驱者们越来越着眼未来,纷纷加快了服务创新和转型的步伐。初景利在总结未来图书馆行业的发展趋势时指出,未来的图书馆必须“紧密围绕用户的需求,紧密跟踪用户的需求变化,以用户为中心,增强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将复合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基本形态,充分利用web2.0 和web3.0,重视图书馆的泛在性,加强跨界合作,加强图书馆联盟建设,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作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说,近几年,我国图书馆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进入 21 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手段的提升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呈现出井喷的态势。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载体日益多样化,馆藏资源的形式也越发多样化。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相结合、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单馆保障与多馆互借相结合是现阶段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体系的主要模式。总体而言,未来的馆藏资源,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纸质资源在向电子资源转化,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策略和重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初景利在调研了国内外图书馆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后指出,目前图书馆“资源的收藏范围不断从纸质资源向数字资源转化,投入电子资源的经费在全部经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也大幅提高” 。
随着电子资源在馆藏资源中所占比重的逐渐加大,数字化逐渐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工作任务的核心,随之而产生的数字资源的管理(包括采访编目、长期保存、结构化管理、传递)和数字参考咨询等问题也相继进入了图书馆业研究者的视野。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和国家对知识产权的逐步重视,电子资源的版权归属和长期存储等方面的法律问题也逐渐被业界重视。
所谓隐性信息资源,是指无法通过标准化的搜索引擎检索到的信息,它是相对于可检索的表层网络资源而言的深度网络信息、隐秘网络信息和黑暗网络信息。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多而繁杂,其中 80%都隐藏在网络世界的深处,受限于搜索引擎的检索深度和更新速度而无法被搜索引擎检索识别。这些信息属于隐性网络信息,但这部分信息往往有着更强的时效性,需要开发相应的工具对其进行检索和利用。根据知识管理理论对知识的分类,文献(确切地说是文献所承载的内容)和信息属于显性知识,所以图书馆目前的馆藏信息资源大都属于显性知识资源。为了扩展馆藏资源的利用范围,丰富和完善图书馆的资源体系,图书馆需要加强对隐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力度。
国外图书馆界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隐性信息资源的重要价值,开发了多种利用工具,同时也开发了诸如学科指南、专业数据库和专业网站等各种功能各异的隐性资源获取工具。我国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理论基础尚不明确,在隐性信息资源的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对隐性信息资源的挖掘和研究也将是图书馆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综合知识资源是指传统正式文献资源以外的资源,这类资源尤其是用户创建的内容如何在图书馆中融汇、复用、重构对图书馆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图书馆通过记录和分析用户行为,建设大数据采集平台,了解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从而进一步发现和挖掘综合知识资源,建立知识机构库,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图书馆的工作方向。
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主要是指图书馆收藏的具有本馆、本地区特色,能够反映本馆和本地区独特风貌的馆藏资源。它一方面是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资源,另一方面也指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特色馆藏就是指本馆具备而他馆不具备的特色风格文献 。特色资源的建设与数字化,是图书馆面对海量信息资源的必然选择,也是图书馆自身建设的需要,对缓解经费紧缺的问题和解决重复订购与缺藏之间的矛盾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整个学科发展而言,发展特色馆藏,符合网络化的趋势,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对学科建设和社会整体发展都会起到直接作用。
根据《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BOAI),所谓开放获取资源,是指在互联网上公开发布,允许公众链接到文章全文,免费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查找,或者抓取文章进行索引,以数据方式传递到软件中,用于任何合法目的的使用,而没有财政、法律或技术方面的障碍的资源。在该资源的复制和分发中,唯一的限制以及版权在这个领域唯一的角色应当是保持作品的完整性以及给作者正确承认和引用的权利 。在这个概念中,包含以下两个要点:一是强调公众对学术资源的无偿免费获取,且这种获取不受时间、地点、法律等因素的限制,是完全公平的;二是公众在获取公开的免费资源时,必须保证学术成果的完整性,学术成果的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这也是BOAI所规定的对于开放获取资源的版权方面的唯一体现。目前而言,开放获取资源的实现模式主要有开放获取期刊、机构知识库、学术搜索引擎、学术资源导航、交互性网站、邮件列表服务、免费学位论文系统、学术会议等。开放获取资源的实质是科学信息的共享,促进了学术交流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消除信息鸿沟,让普通人更接近学术资源,也为各级图书馆提供了几乎平等的信息获取机会,缓解了图书馆经费紧张和资源建设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但同时也造成了对图书馆传统业务的冲击,导致图书馆采访工作难度加大。这也倒逼图书馆资源结构的优化,因此不少图书馆都开始对开放获取资源进行宣传,并且开始建立自己的学术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资源逐渐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总体而言,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纵深化发展推进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配置合理化进程。将来,必将有越来越多样化和便捷化的信息资源出现在图书馆中,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正随着读者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转变而发生深刻变化,图书馆原始的以藏为主的空间构建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读者对图书馆空间利用的需求,这就倒逼图书馆改变传统单一的空间结构,使图书馆的空间结构与时俱进。因此,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和研究者认识到图书馆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外形的亮丽美观与气势磅礴,也不仅仅在于资源的丰富与专业的高深,它应当是内部空间布局与功能和外在空间分区与馆藏资源结构的完美统一。未来的图书馆,将会着重体现服务和空间两个方面的价值。图书馆不分大小,都应该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激活空间资源,发挥交流价值。
目前,空间再造已成为国内图书馆空间发展的主流,因此大多数图书馆都开始寻求空间再造和重建,力求让图书馆空间向着舒适化和人性化发展。
所谓空间再造,是在传统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基础上,对图书馆的形态及功能重新进行挖掘,从虚拟和实体的角度对传统图书馆的空间进行升级的过程 。这一过程首先要考虑的便是空间整体的舒适化和空间设计以及使用的人性化。
目前的图书馆行业研究者,在对国内外图书馆空间再造进行调研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正将空间再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深入拓展,研究热点从虚拟空间的再造延伸至多样化物理空间的再造,从偶发性的空间再造发展至调研充分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空间再造。目前来看,大多数研究者都从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两个方面对空间再造进行了研究。从虚拟空间来看,空间再造的主要研究趋势表现在虚拟阅读空间、网络交互社区、新媒体服务空间等三个部分;从物理空间来看,空间再造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图书馆空间功能与布局的优化、对空间再造设计理念的创新、对空间再造设计实践的总结三个方面。
(1)虚拟阅读空间是基于电子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应运而生的一种网络数字阅读空间,它包含了数字性、共享性、知识性等特点,在功能上集教育性、指导性和娱乐性于一体,是一个资源高度整合的云服务平台。对虚拟阅读空间的再造既是大数据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客观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要求。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三大覆盖全国的文献保障系统;31 个省(区、市) (不含港、澳、台地区)建立了地方性的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形成了共建共享的科技文献保障和服务体系。覆盖全国的文献信息保障大网正在逐步完善,将来的图书馆用户不仅可以享有当地图书馆的服务,还可以足不出户便通过特定的渠道享受到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虚拟阅读空间服务。
网络交互社区是指利用传统网络社交工具如论坛、博客等构建的交互社区平台。它不仅要满足图书馆员和用户的交流与沟通需求,还要满足用户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需要。网络交互社区的再造要求从用户的视角出发进行资源构建和重组,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工具的便捷性和即时性,打造更利于读者群体互动的网络社交互动区域。
新媒体服务空间是指用新媒体工具如微信、微博、 QQ等构建起的虚拟服务空间。相对于网络交互社区而言,它的即时性更强,信息更新更快、信息容量更大,不受时空限制,更加受到读者的喜爱。目前全国大多数图书馆都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号,方便读者随时随地地享受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
(2)图书馆物理空间再造,一方面,着重绿色、环保、节能、舒适、便捷、人性化、个性化等方面,强调空间的分割与定位要在具备开放性、灵活性和自主性的基础上坚持“闹静分开”和“最近距离”的原则。于国英指出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再造时应当满足六点要求,即充分保证阅读空间、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交流机会、变革资源存贮与使用布局、拓展网络空间、设计制作与灵活布局设备设施和重绿色环保的建筑功能,这些都应当是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侧重点 。另一方面,随着服务的转型和创新,图书馆的空间设计将慢慢地弱化传统空间功能的界限,体现出图书馆的包容性、生态性和个性化。如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就根据读者的需求和自身空间特点,设计了 3C空间(交流communication、协作collaboration、创造creation),使大学图书馆传统的馆藏阅读空间成功转型为支持交流、合作和创造的创新空间 。
(3)在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中,创客空间成为近年读者服务领域中迅速崛起的新星,实现了图书馆生存意义的二次定义。所谓创客空间,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场所,它是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交流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是一个为创客们提供材料、工具和技术,让他们聚集在一起设计并完成某个项目的空间,是一个人们共同建造实物和共享的工作区域 。图书馆的创客空间,从宏观上讲是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即由图书馆为用户提供资源工具和交流平台,让用户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创意,实现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为用户实现创意提供必要的辅助;从微观上讲则是一种空间场所,它是由图书馆提供物理空间、工具资源,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聚集在一起进行学习交流和实践创新的一种新型空间场所。
我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是 2016 年 11 月 14 日至 19 日,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举行的图书馆创客研习营。本次研习营的主题为“开启未来新形态”。与会的中外图书馆员进行深入交流,一致达成以下意见:
(1)图书馆应成为学习空间、社区中心、发现之地和公民参与的地方;
(2)应鼓励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合作,让创客空间成为实现想法的地方;
(3)图书馆应走向社会,在促进社区交流和改善社区关系等方面提供活动和服务,如举办工作坊、图书节、创客节和讲座等。
创客空间的产生顺应了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趋势,是图书馆创新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有利于创新文化传播,推动学习方式由静态阅读学习向动态交互持续学习转变,丰富了教育的手段,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多种目标;同时也促进图书馆由“知识交流传播中心”向“知识创新孵化基地”转变,丰富了图书馆服务方式,延伸了图书馆服务理念,提升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改善了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推进了图书馆的服务转型与创新,提升了图书馆的地位和竞争能力,推进了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 。
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图书馆服务功能转型的重要体现,其实质是服务创新。无论是虚拟空间的再造还是实体空间的再造,都是以用户为中心,在围绕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力求向着舒适化、便捷化、人性化发展。图书馆空间再造是图书馆行业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创新性服务举措,它将改变原有的图书馆的资源建构模式和服务模式,对图书馆行业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图书馆对空间再造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空间再造都是图书馆发展的一大趋势,图书馆的空间建设将越来越向着舒适化、便捷化、人性化发展。
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就是借助一定的媒介,通过各种宣传方式,方便读者知悉和了解馆藏信息资源,更多地了解图书馆的服务;同时也让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从而使馆藏资源及服务获得最高利用率的一种图书馆营销策略。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图书馆的宣传手段已经不局限于过去的横幅、传单、橱窗等宣传方式了,图书馆对自身资源的宣传和推广借助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拥有了更加灵活的方式和更加多样化、现代化的手段。数字化媒介、网络化平台、移动式设备的出现更是让图书馆的宣传方式不断推陈出新,有的图书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品牌。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微时代”已经来临。国内外数字图书馆开始利用移动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宣传推广,通过短信、手机报、微博、微信等即时消息,将图书馆的公告、活动信息、服务范围等主动推送给用户;建立移动阅读平台,让用户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阅读到数字图书馆资源,体验数字图书馆带来的便捷性 。图书馆通过将新媒体信息渗透和嵌入用户的日常生活来完成宣传和推广。总体而言,目前图书馆应用较多的宣传推广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微博:微博是图书馆界一直都在应用的新媒体平台。近几年,随着微博各项功能尤其是粉丝服务平台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相继开通了图书馆官方微博。通过微博关键字“图书馆”进行认证机构捜索,从2015 年 6 月至 2016 年 2 月,认证的图书馆微博在八个月内从六百多个增长到了一千三百多个。通过图书馆微博,用户能够更好地获取图书馆推送的信息,也能够随时通过私信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而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微博宣传自己的馆藏资源,宣传自己的特色,吸引更多读者来到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海量资源,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我们相信微博功能的完善,会给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带来一片新的天地。
(2)微信:现代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手机成为人们最基本、最常用的工具,催生了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根据腾讯公司的数据统计,2017 年第二季度,微信及其海外版WeChat的合计月活跃账户数达 9.63 亿。网络以及移动通信设备已成为现代用户获取信息资讯的重要渠道 ,图书馆的宣传推广手段也随之发生很大改变,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服务的图书馆也越来越多。对图书馆微信平台的研究也初具规模,各种微信平台服务案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四川大学开发的微信平台,就开发了让读者通过手机微信完成借还书、查找资源、沟通互动等功能,既方便了读者的使用,又推广了图书馆的资源,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和宣传渠道,是图书馆宣传的又一大有效的工具。
(3)视频: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共享成为web2.0 的一大趋势,各种视频共享网站如YouTube、土豆、优酷等层出不穷,为图书馆的宣传带来了新的工具。早在 2007 年, Darlene Fichter就指出图书馆应积极了解并有效利用多媒体与视频分享网站之类的社交媒体,将其作为图书馆的“营销引擎”,自主自觉地向外传播扩散图书馆的资源,介绍图书馆的迷人之处,让使用者容易发现、获取及分享,使图书馆成为多媒体潮流的一部分 。朱咫渝提出,要利用视频分享网站构建图书馆营销新平台,通过与用户的互动进行“体验→互动→扩散”的“体验式营销”,改善图书馆营销的效果 。2008 年 9 月,台湾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合作拍摄了图书馆宣传短片《早安,图书馆》,并发布在YouTube视频网站上。该短片用大胆新颖的表现手法打破了大众对传统图书馆教育的沉闷、无趣的刻板印象,吸引了普通读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2011 年 10 月,清华大学图书馆指导制作,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以图书馆为主题的营销系列微电影《爱上图书馆》获得了IFLA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第十届(2011 年)最佳国际营销奖,成为图书馆微电影营销的典型成功案例 。随后,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到微电影对图书馆营销的重要性,许多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杭州图书馆等)都陆续采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图书馆营销,紧跟社会化媒体浪潮,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探索图书馆营销模式的新特点,将图书馆营销向深入化发展推进。许多图书馆陆续开始制作或征集微电影,举办微电影大赛,希望借社会化媒体浪潮推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营销深入发展。
(4)独立App: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的功能日趋完善,各种App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各大手机应用商场里。许多图书馆也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纷纷开始了对本馆服务App的研发。2014 年开始,国内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独立App的研究呈现爆炸式增长,学者们从技术支撑、运行模式、使用经验等方面对图书馆App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并不断深入。据曹鹏等人的调查,国内 39 所 985 高校图书馆都提供了独立的App供用户下载使用,而公共图书馆开发的App则略显逊色,很多公共图书馆的App提供的服务少且没有本馆特色,大多数图书馆的App是与超星、汇文、书生等第三方公司联合开发的,宣传力度不够。他们指出,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以及自身的数据库资源建设,提供具有本馆特色的服务,是图书馆通过App进行宣传和推广的必经之路 。因此可以说,通过App来进行图书馆的推广和宣传,是图书馆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与增强用户黏性的又一发展趋势。
从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历程来看,目前图书馆可利用的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图书馆也在翻新推广手段,以后的图书馆,必将拥有更多更新的推广手段,宣传方式也将更加多元化。
“智慧图书馆”一词最早是由芬兰学者Aittola于 2003 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图书馆是一个不受空间限制,可以被全面感知的移动图书馆 。
在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从 2005 年开始,经历了从“身边的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到“无人图书馆(自助借还、自助服务)”的历程,目前正随着云技术、 RFID (射频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聚类技术等各项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进入一个更加智能的新时期。
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功能的实施和完善:一是基于大数据的面向用户的智慧化精准服务功能。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必须建立在对用户的精确认知和了解上,精确分析用户行为,以持续性、系统性、科学性为指导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知识导航、学科服务等嵌入性服务。二是智慧化科研信息与知识服务功能。智慧图书馆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以学者为核心的知识关联网络,加强知识挖掘,推送最新分析数据,辅助用户的决策、教学与科研。三是面向用户的智慧空间服务功能,包括信息资源的精准定位、阅览室座位预定、馆内智慧导航等功能。四是智慧化自助服务,包括图书自助借还、自助预约、自助打印扫描复印、自助饮品售卖等服务。五是智慧化建筑功能,包括楼宇设备自控化功能和自动安防功能。六是智慧化管理功能,包括对用户信息、馆藏资源、物资设备等的管理。总体而言,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已成为图书馆界既定的发展战略,是图书馆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书馆功能的智慧化,还表现在第三代图书馆和后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在图书馆功能智慧化发展的趋势下,有学者提出了“第三代图书馆”和“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高苏峰指出,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到图书馆,从封闭式图书馆发展到开放式图书馆,从单一的纸质文献图书馆发展到现代多种载体文献图书馆,从单一的手工操作管理图书馆到现代自动化管理、网络化管理图书馆,我国图书馆事业已经迈入了新的时期,进入第三代图书馆发展阶段” 。
第三代图书馆理论的提出引领了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潮流,流动服务车、24小时自助借还的城市街区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包括手机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读器等新兴事物不断出现,功能不断深化,图书馆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以及资源的共建共享也将成为一种常态。
随着图书馆馆藏资源配置的合理、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日渐完善而来的,是图书馆服务的大幅度转型和提升。目前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发展趋势是在扩展服务内容广度的同时向着服务的专题化、纵深化发展,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也成为图书馆界研究者日益关心的话题之一。
从目前我国图书馆的实践和研究者们的研究热点来看,图书馆服务正往专题化方向不断发展,从学科馆员的出现,到知识库的建立,再到各种自媒体的使用、个性化的推送,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正从传统的单向文献传递模式朝立体化、专业化、专题化、纵深化的知识服务方向发展。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学科服务平台不断建立,自助式、辅助式、互助式的服务不断开展,正是图书馆服务转型和创新不断朝着专业化、专题化方向发展的表现。
(1)学科馆员的兴起:图书馆服务朝着专业化、专题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学科馆员的兴起。不同于面向所有读者的参考咨询馆员,学科馆员面向的用户主要是科研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在于满足科研人员对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源导航及使用指导的需求,服务内容更加注重与读者在专业领域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他们既具有某个学科的学历,又具有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课题中承担“信息咨询员”的角色。一般而言,学科馆员应该是以学科用户为服务对象,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及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技能,能够根据用户信息需求为其提供主动的、专业化的、个性化的学科信息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
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发展较晚,起源于 1998 年清华大学的学科馆员制。经过 20 年的发展,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在参考已有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高校中已初具规模。许多图书馆根据自身人员素质和资源的不同,赋予了学科馆员不同的责任和使命,也建立了不同的专业化学科平台,如上海大学图书馆创建了基于博客、维基、新闻聚合等web 2.0 技术的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学科馆员岗位,服务于师生教学和科研的全过程。对学科馆员的管理如何规范化,是图书馆学界近期开始重视的又一个问题。
(2)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服务专业化、专题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个性化服务的不断发展。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和偏好都会不同。因此,图书馆的使命不仅仅是让“每本书都有其读者”,更是要让“每位读者有其书”,帮助读者在海量资源中找到需要的资源,是图书馆服务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目标。从图书馆服务出现伊始,个性化服务便已经崭露头角。从通过“我的图书馆”和浏览记录了解用户的信息行为,到通过信息分类和推送服务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再到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与用户进行深层次交互,随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不断朝着智能化、专业化、专题化方向发展。这也不断向图书馆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所谓个性化服务,从本质讲,就是用户通过注册、在线行为等静态和动态方式定制馆藏资源,图书馆服务系统根据用户行为信息等构建用户模型,个性化服务系统总结用户信息、分析用户行为,为每一个用户推送个性化的信息资源,随时随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过程。整个服务过程以用户为中心,灵活且交互性强,极具主动性,将传统的“人找信息”变为“信息找人”,为用户提供安全、高效、实时的信息和知识服务。目前,图书馆界对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研究者们纷纷将云数据存储、大数据、数据挖掘、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尤其是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力求通过专业化的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精确的个性化服务,这正是图书馆服务迈向专业化的又一表现。
(3)阅读推广服务纵深发展:图书馆服务朝着专业化和专题化方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在多学科、跨领域、全媒体、多形式方向上得到大力发展。阅读推广是指图书馆通过精心创意、策划,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海量馆藏资源引导到小范围的有吸引力的馆藏资源,以提高馆藏资源的流通量和利用率的活动 ,其本质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其用户的阅读行为或潜在用户的非阅读行为进行专业化干预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的、介入式的图书馆服务。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天然职能,它和图书馆传统的图书推荐等活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创新性和包含的各种创意。近年来,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正经历从推荐书单、组织活动向参与式、嵌入式、陪伴式阅读推广模式的转变,更加注重读者的介入。图书馆力图将这项服务变为由读者主导,图书馆员在其中更多的扮演阅读的参与者、陪伴者、引导者角色而非引领者、教导者、决策者角色。阅读推广的目的将逐渐从号召人们参与阅读逐步转变为引导大众的阅读兴趣、传授正确而高效的阅读方法、辅助特殊人群克服阅读障碍,这就需要阅读推广服务人员具备更加专业的阅读学、传播学、心理学知识,成长为专业的阅读推广人员。阅读推广活动也正朝着专业化、多学科、全媒体方向迅速发展。因此,阅读推广的不断发展正是图书馆服务专业化、专题化的又一表现。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面临全面改革,作为国家保障公民平等获取信息服务的文化事业机构的图书馆的事业使命和社会职能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资源种类和数量的飞速增长和图书馆不断缩减的经费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用户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使得任何一个图书馆都无法单靠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这就要求图书馆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各自为战,必须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以及加强图书馆与社区、政府之间的合作。图书馆合作的多元化,必将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趋势。
图书馆合作这个概念自从图书馆诞生伊始便随之产生了。我国对图书馆合作的研究从未间断,自 2003 年开始相关文献大量出现。学者们的研究视野逐渐从国外转向国内,从介绍国外图书馆合作的经验到介绍国内图书馆合作的模式,从研究图书馆合作的动机,到研究图书馆合作的理念及效果,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目前来看,图书馆合作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图书馆不断加强馆际合作,建设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图书馆联盟;另一方面,图书馆不断加强与社区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寻求外部资源的支持。
(1)图书馆联盟:它是以一个或若干个图书馆为主体,以全体成员馆共同认可的协议为基础,以共同商定的工作流程和统一技术标准为手段,共建共享图书馆的资源,以达到节约开支、互惠互利之目的的图书馆联盟组织。根据联盟参与者的不同,图书馆联盟可以分为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数字图书馆联盟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以地域为依托,强调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和地域特色。王筱雯等分析了辽宁省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探讨了构建辽宁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辽宁省公共图书馆联盟构建的策略是以省馆为核心,依托全省丰富的文献资源,建立联合目录,开展馆际互借,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对全省图书馆事业实现规范化管理 。根据陈雅等人的调研,我国已有 30个省份建立了规模与职能各不相同的区域图书馆联盟。这些联盟大都采用文献资源合作共享的中心馆体制或借鉴国外的总分馆体制,采用统一的平台,结合自身功能目标,用相关理论分析选择了相对适宜的路径、模式和服务项目,既有共性,又有所差异,正朝着超级化、数字化、综合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后者以数字资源的网络化为依托,通过规章制度和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力量将不同地域、不同数据结构的数字图书馆联合起来,以实现成员之间数字化信息资源的联合建设、存取与利用。李富玲等指出,数字图书馆联盟是集数字资源、技术、标准规范、数字化服务、版权保护五位于一体的联盟 。郭一平等则认为数字图书馆联盟以契约为前提,以自愿为原则,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以资源共建为基础,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技术发展为支撑,以组织管理制度为保证,以数字化资源的采编、存取、组织、利用、管理为协作内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原则进行组织和活动,可分为集中和分布两种模式 。
目前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已经进入大发展的阶段,各级图书馆都在广泛借鉴外来经验,寻求新的方式进行合作,像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 LIS)、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等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组织的管理和运行日趋成熟,各地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成员馆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越发明显。因此,多样性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而图书馆之间合作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则是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必然趋势。
(2)跨行业合作:除了通过在行业内组织联盟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面向社会寻求合作,与社区和政府进行合作。张丽娜总结了新时期图书馆社会合作的四种主要形式,即基于资源交换的社会合作、基于服务拓展的社会合作、基于价值认同的社会合作和基于行政导向的社会合作。她指出,图书馆根据时代发展需要而创新的多种形式的社会合作是一种自我功能的调整,这种调整所造成的功能嬗变还将随着社会变迁而继续 。目前来看,图书馆参与社会化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阅读推广和教育合作,尤其是面向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残障人士、青少年、老年人等的阅读推广和教育,都是通过图书馆与其他部门尤其是学校和社区等社会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的。这类合作属于以目标群体为核心的延伸服务合作模式,如深圳市图书馆与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深圳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市残联等单位合作,成立了“盲人电脑免费培训基地”和“深圳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举办“深圳视障信息无障碍文化之旅”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图书馆为特殊人群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所开创的合作化道路 。与此类似的还有青岛市图书馆与青岛市建委合作为农民工开辟的“农民工阅览室”,以及泰达图书馆与天津开发区老年人协会合作建立的老年人文化基地等。这些服务更好地发挥了公共文化的服务理念,是图书馆转变服务观念的一次有益尝试。
②信息服务合作,图书馆通过与专业的信息咨询公司和政府智库等部门开展合作,提供更加专业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③图书馆建设合作,图书馆与社会各部门合作,对图书馆的制度、文化、资源、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如与媒体、出版商、数据商、信息服务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对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优化升级。在馆舍合作中有一种比较新颖的模式是以主题馆为核心的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就是图书馆与相关的行业机构合作,建立主题馆、专题馆,以满足用户对专题知识资源的需求。其典型代表如上海市图书馆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建的生命科学主题馆、与上海市影视协会合作共建的上海市影视文献图书馆、与黄埔区政府共建的文庙儒家经典展示馆。以主题馆建设为核心进行个性化知识服务也将成为图书馆开展社会合作的新的契合点。
④文化建设合作,图书馆利用其自身的文化资源和信息资源,参与政府主导的文化建设,比如参与农家书屋的建设等。针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图书馆往往通过以电子阅览室建设为项目的馆企合作模式参与其中,图书馆为企业提供信息资源,帮助企业建立电子阅览室和云书库,从硬件设施和服务理念上共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近年来,图书馆社会化合作的参与部门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政府、企业以外,更多的教育基金、青少年志愿者组织、绿色和平组织等大量的NGO(非政府组织)也参与其中,为图书馆的社会化合作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也促进了图书馆自身职能的优化升级。
图书馆合作的多元化覆盖了图书馆事业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图书馆通过资源共建共享优化馆藏资源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并提高声誉。未来的图书馆,一定会将多元化合作提升到战略地位,通过多渠道的“输入”保证高质量的“输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离开了有效的管理,图书馆的任何服务都无从谈起。所谓图书馆管理,就是指通过计划和决策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力、财力、物质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协调等,来有效地达成图书馆的目标的活动 。图书馆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就是通过法律法规使得图书馆管理的一系列活动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过程。
初景利等指出,图书馆管理的法制化已成为现代图书馆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要突出法制化管理的作用,加强对于法制化管理的研究,制定图书馆发展规划与战略,促进图书馆事业不断沿着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前进 。
图书馆工作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目前我国图书馆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图书馆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制度和法律作为指导,这造成了不同图书馆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的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各地区各级立法机构纷纷制定和出台了本地区的地方性图书馆法规和条例,如由地方人大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试行)》(1997 年 7 月)、《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条例》(2000 年 8 月)、《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2001 年 7 月)和《北京市图书馆条例》(2002 年 7 月),以及由地方政府颁布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1996 年 11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0 年 4月)、《河南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2 年 7 月)和《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2003 年 8 月)等。但很长时间内没有一部按国家立法程序制定的全国统一的图书馆法,造成我国图书馆事业(如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资源共享、馆际合作、数字化与知识产权规范等方面)各项法律保障的缺失,这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学者们的一再呼吁和图书馆界、法律界相关人士的不懈努力下,2015年 12 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得以贯彻落实。它反映了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图书馆工作的需求,在体制机制、馆舍设备、经费、人员、文献资源、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对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要求,适当超前地提出了文献信息服务一些方面的工作目标,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将很好地发挥规范指导作用。这正是图书馆管理向着规范化和法治化迈出的新的一步。
在公共图书馆立法方面,2017 年 10 月 31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该项法律于 2018 年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我国将通过立法来规范公共图书馆建设、管理和服务标准,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我国的图书馆管理又向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图书馆的立法以及相关法律的执行水平,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向着现代化和法治化迈进的明显标志。图书馆管理不断向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迈进,也是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的图书馆界,数字化发展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地位,复合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新型图书馆模式已经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战略;对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重视促使图书馆服务的不断转型和升级,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正在建立;图书馆一边吸引用户走进来,一边将自己的服务推出去,强调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重视业内合作和社会合作,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将图书馆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心。这就是图书馆界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图书馆,对用户的感知将更加立体,互联互通将更加广泛,服务功能将更加智能,图书馆之间和内部的协同将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