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识课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使命。本文立足深化通识课改革,在梳理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价值,并从强化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提升通识课程教师的思政素质、创新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健全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育人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通识课程肩负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使命,理应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本文将探讨高校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问题,以此为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建议。
一、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现状
2004年以来,中央前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进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工作。与此同时,上海市也将课程改革的中心从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建设转变为构建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在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探索之后,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并选取了部分高校进行试点,进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同时,将品德教育建设列为教育综合改革重要方向,逐步推进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南开大学树立课程思政的优秀典型,并参照“魅力课堂”标准对授课教师给予奖励。华中农业大学开展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中山大学建设了具有课程思政要素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微课,并成立了课程思政研究中心。
自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提出以来,各高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虽取得了较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针对性和趣味性不够,一些学生“完成任务式”“走马观花式”学习;一些非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深厚,对自己所教课程的思政功能认识有待深化;部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教师各自为政,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链接;一些高校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健全,相关的教师考核、激励等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进一步深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改革,有其现实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意义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干道,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价值引领和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这是显性思政;也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让教师将知识教育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领相结合。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内在修养,使其成为自己内在建设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养,成为自己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指引,这是隐性思政。通识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具有天然的联系,推进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也是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相结合的应有之义。
推进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改革通识核心课,在大学生中打牢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大学生吸收和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成为“受过教育的人”,这有利于大学生头脑中的文化知识之间产生共鸣。其次,通识课程改革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专业从业者之外,又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令其在科学与人文、实践与理论、专业与思政、知识与道德等方面取得平衡。最后,改革通识课程也是高校发展的客观需求,有助于树立的正确观念,改变“呆板木讷”和“走马观花”的固有教学模式,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思考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高校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路径
(一)强化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政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一系列系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程,也是运用得最广泛、最全面的思政教育手段。高等学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这充分说明了思政课在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和意识形态属性。思政课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要与各门各类的课程同向同行,共同发挥协同一体效应。高校要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利用思政课的作用,落地高校思政课体系的创新,推动教材高质量和“可读化”,提高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改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情景“可触化”,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建设好思政课,以发挥其领航作用。
思政课程转化为课程思政,在思政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首先,思政课程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教训对课程思政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思政课程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教学氛围虽有别于专业课程教育,但思政课程教学中所使用的技巧、传达的思想观念与课程思政大体一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修养,再通过思政教师的知识传授,思政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可以得到发挥。其次,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与意识形态协同建设中的引领作用。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不同学科的多样化发展;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提升其理论研究力、现实阐释力等,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发挥其领导力。
(二)提升通识课程教师的思政素质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教师对高校立德树人的认知高度和理解深度关系着通识课程思政的质量。教师要从新时代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高度,深刻意识到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责任,深刻认识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教师要站在“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的高度,深刻认识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增强荣辱感和自觉性。当前,通识教育的师资水平不仅是制约通识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瓶颈,也是实现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提升通识课程教师的思政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通识课程教师培训体系,制订并不断完善培训计划,促使教师在教学使命、知识框架、实践能力等方面与思政课改革相匹配。
“课程思政”的效果受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影响很大,而育人与授业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提高育人意识、丰富育人方法可以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首先,教师要准确掌握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手段,实现由教授死知识的“教书匠”向塑造学生品行、人格的“夫子”的转变。其次,通识课程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交流和联系,进行沟通和思想碰撞,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的观念。最后,高校应该对通识课程教师组织思政知识培训,通过举办定期和不定期的思想政治讲座,及时传达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创新通识课程教学方式
在传统通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通常通过通俗且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就是使用讲授法,有时会辅以讨论、演示或者练习的方法去巩固知识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力在于新知识的汲取上,而课堂育人的空间并没有被完全开发。要想在授课的同时让学生产生价值观的共鸣和认同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被学生接受、认同并践行,这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通识课程教学方式,必须在最初的教纲撰写时就要确立课程思政目标,改变单一培养目标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通识教育”兴起,有利于促进通识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易传播、易收集数据的优势,使用网络问卷调查、网络记录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了解学生需求,利用QQ空间,通过分析“说说”浏览量、点赞数和互动情况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掌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学习状况等,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数据库。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型信息交流媒介,利用其易操作、易普及等优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覆盖全校的“思政网络”。最后,“幕课”等网络教学形式日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教师可以加强通识课程的网课建设,提高思政教育网课的质量,最终达到突破思想政治教学的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对象限制的目的。
(四)健全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
健全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就是要通过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运行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从而保障“课程思政”稳健运行。高校既要加强教师工作部等组织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又要合理分配资源,加大投入,确保基础保障到位。制度保障的健全还需要高校党政部门的支持。高校可以通过校领导的亲自授课、听课、指导,发挥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作用。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对课程建设规范条例及课程评价标准的完善,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进人才,培育示范课程和团队,制定激励机制,以达到让每位教师都参与其中的效果,从而形成凝聚力,使课程思政发挥联动效应。
同时,高校还可以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建立配套的协同育人制度保障体系。平台是基础,而制度是保障。高校要通过交流平台实现在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运转。高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绩效考核,将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了解程度、心理健康等隐性投入列入评价考核范围。在教师方面,高校要加大思政改革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展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举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展等,给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相应的奖励。在学生方面,高校要将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成绩,尤其是课堂表现和小组任务与学生评奖评优相挂钩,对在思想政治宣传活动过程中工作出色的学生干部进行奖励和宣传,树立典型,设立“最佳思政宣传者”奖项,不断提升其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四、总结
高校通识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模式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从教师和学生抓起,是提升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我国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不二之选。目前,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在同向同行育人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只有脚踏实地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才能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推动我国教育进入新的阶段,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情况报告[N].人民日报,201612-09(1).
[2]燕连福,温海霞.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7(4):13-19.
[3]刘志来,李风兰.大学生对思政类QQ说说信息反馈的特征和建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