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论高校教师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

宋莉

摘 要: 美育以通识教育为载体。本文旨在探索通过塑造高校教师人格美、展现教学活动形式美、发掘学科知识内涵美三个方面,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美育;通识教育;人格美;形式美;内涵美

一、前言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倡导的自由教育。自由教育假定一种不以掌握任何具体信息和工具性价值为目的的“客观”学习,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抛弃功利主义,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曾经盛行的实用主义教育相对,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的广泛的、全面的教育,旨在培养人的理智和理性能力,其根本的出发点是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通识教育在继承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以广博的学科知识为内容基础,强调学科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突出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人类知识的总体性和概括性认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识教育为细化社会构建共同的文化基础,为分化严重的社会提供整合力和凝聚力。1999年以来,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开始建设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高校中开展了通识教育的实践。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和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经济结构力求转型升级,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在大学教育中,领导层和研究者逐渐认识到美育教育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美育教育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态度和方法,升华其思想境界。美育的内涵是指以艺术美为中心,同时兼顾开放的文化美、各学科的思想美和方法美等内容,借助美的感性形象、情感感染和超功利的特点,对社会个体进行教育和熏陶,促进个体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提升审美能力,引导人们求真、崇善、尚美,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往今来,概无例外。古希腊人以圆为最美,雕塑作品“维纳斯”以黄金分割数来彰显人体之美,庄子崇尚自然之美,王羲之追求汉字书写的飘逸之美。将美育引入教育中,则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高度重视诗、乐等美学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孔子育人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认为“礼”可立德安民,“乐”可移风易俗,礼乐相合,教化天下,则国泰民安。荀子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经过音乐的陶冶人性就能实现向善的改变,社会风气也会随之而变。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将审美视为人生之最高境界,他在《美学书简》中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扭曲了人性,提倡通过美育来重塑人文精神。马克思也重视艺术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认为,艺术使人类能够进行自由创造和提高感受能力。艺术修养的本质是人的才能和器官的一种发展,可以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提供动力,生产出全面发展的完整新人。美育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到人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对整个身心发展都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之意见》中进一步把美育确定为教育的方针。此后,蔡元培又提出“美育救国”“美育代宗教”的观点。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美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高校应将美育贯穿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美育与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将美育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挖掘不同学科所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美育功能,深入挖掘自然学科中的美育价值;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美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应以多学科包括交叉学科为载体,根据学科特点,探索学科思想,发掘学科内涵,以不同的美的形式和内容来感染、熏陶学生,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身心健康、潜心学习、志存高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在大学培养体系中起着基础作用,强调学科精神,注重人文思想,为美育教育提供了恰当的环境。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重要作用,在通识教育中更好地融入美育,这仍然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二、塑造高校教师人格美

人格有多种形式的表述,这里指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人格在道德上的表现,是个体在一定社会中的道德尊严、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道德品质及品格的总和。教师的人格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心理素质、品德、知识因素、情感因素和才能因素等方面。所谓人格美,是指教师自身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其基本内容包括道德意识美、道德理想美、道德品质美、道德行为美。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所言人格的完善、完美,主要是指人的内心合乎“仁”、合乎“礼”。

(一)教师的人格美对升华学生道德情操具有示范价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传播人类精神文明的责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德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长期与教师接触,往往会以教师作为自己的直接榜样和典范。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高校教师热爱教育和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胸襟和优雅的举止,都有助于培养、训练、陶冶学生的品德和情操,将教师的内在品德外化为德行,成为学生心目中言传身教的典范。

(二)教师的人格美对学生的学业具有促进作用

教师的学识渊博、教学表达丰富、备课认真负责、待人宽容、评价公正、关爱学生,这些都会从不同侧面影响着学生对教学的认同,使学生产生共鸣,形成榜样作用,引领学生求真求实,探索自然法则和自然规律。教师关心学生成长,解答学生疑问,会激励学生学业进步,从而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

(三)教师的人格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不少大学生心理脆弱,他们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但无法面对失败的教训;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拥有成功与辉煌,但是又容易丧失目标和动力,迷失方向,甚至走向极端,影响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诉求和渴望;分析原因,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并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悉心呵护学生心理健康。

三、展现教学活动形式美

美育不是一种枯燥的存在或简单的说教,而应以具体课程为实践载体,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具有课程特色的美育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指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情感同化的过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开展广泛,对学生的思想品格塑造影响深刻和全面。教师在通识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新颖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规划科学的教学进程。教师通过优美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甘之如饴地获取学科文化和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加粉笔之外,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工具,掌握现代媒体技术手段,引用网络资源,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合理利用动画和模拟演示相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性质的运动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发现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新颖,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反馈积极客观。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慕课和微课等网络课程资源,适当介绍相关概念的历史背景,将学科文化、历史典故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科知识更显丰富和更具美感。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教师在探讨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采取情景剧和音乐剧的形式,由学生自编歌曲,演绎出一个哲学故事。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审美方式,如音乐、美术、诗歌、散文等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多元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陶冶审美情趣,体会哲学思想,感悟哲学精神。

四、发掘学科知识内涵美

美包含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内涵美。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事物的外在韵律美、节奏美、和谐美。但是,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性质的内涵之美往往蕴含于哲理之中,隐藏于表象之下,体现出理性和严肃的特征。学生需要在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通过类比和联想,经过艰苦卓绝的思索才能领悟到其中之美。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具体学科的通识教育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介绍一个公式,或者引入一个概念,或者证明一个性质,而是要将学科知识的内涵之美发掘出来,变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学科思想和科学精神,将学科知识升华到观点、精神、方法和思想的层次上,从生活、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审视科学发展的规律,既学习了学科发展历史上的重大科学事件,又领悟到了科学家在科学发现中的情感、品德和价值观;既了解到社会进步对科学的推动作用,又了解到科学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审美能力,形成大局观,实现全面发展。

在学习著名的欧拉公式 e + 1 = 0时,教师可以从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哲学方面对此公式进行评鉴。该公式曾被《数学情报》评为最优美的数学公式,也是人类最伟大的公式之一。欧拉公式同时也体现了事物的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的哲学思想。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帮助学生领悟欧拉公式所蕴含的数学美。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在学习语言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时,教师可以深挖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内涵,融入美的思想,从而让学生对审美教育保持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例如,教师以马致远的《秋思》为例,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断肠人在天涯,这一个个相互独立的表象如何被组合为一种超越纯粹表象组合的表达人生况味的艺术意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的意识活动不仅仅是以语词“呼唤”或“调遣”了表象,而且是以语词“重组”了表象,以其文化的内涵“照亮”了表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无尽的遐想,进而深刻理解马克思曾说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观念是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的”。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选取意识中的数感、色彩辨识能力、方向感、联想能力等具有美感的例子,向学生展示语言对意识的影响作用。例如,教师可以举例,在非洲沙漠地区,整日与骆驼打交道的人可以使用400多种与骆驼相关的词汇;而常年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因纽特人,能说出上百种描述雪的相关词汇,让学生理解马克思所提出的语言是伴随劳动产生的,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化。

五、结论

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强学生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这与美育的教学目标一致。高校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美,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发掘学科知识内涵,将美育融入通识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和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美育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赫钦斯.自由教育思想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5(4):7-10.

[2]何骏.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深化的维度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9(12):93-95.

[3]黄卫星.审美价值观的传播与构建——当代美育中的对话与交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7-119.

[4]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0-10-31].http://www.xinhuanet.com/video/2018-09/10/c_129950774.htm.

[5]新华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7-11-21)[2020-10-31].http://www.xinhuanet.com//shuhua/2017-11/21/c_1121989703.htm.

[6]孟庆男.论教师的道德人格美[J].辽宁教育研究,2001(12):64-66.

[7]余时伟,宋莉.建构主义下微积分教师的教学策略[J].大学数学,2017(3):5-13. 3stdzh3P4BGaeCB+wYhirx1WdcP7VwiWPclh1ncbae6rLpGoGcv6BGOWhoE4fO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