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途径刍议
——基于网络游戏特点视角

吴翔

摘 要: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形式较为单一、教育过程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不足、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教育脱节等。网络游戏因其主体性、生动性、互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本文基于网络游戏的特点反思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议要尊重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归还其主体地位;德育内容要结合大学生的需求,回归生活世界;教育形式要灵活多样,师生参与互动;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关键词: 思想道德教育;网络游戏;大学生

教育规律表明,德是学生个性的主导因素,对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思想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中心任务,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我们常抓不懈,却难受到学生的青睐。网络游戏深受大学生欢迎,我们不妨从网络游戏的特点出发,探寻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网络游戏的流行及其特点分析

(一)网络游戏的流行

依据中国数据中心( IDC)在2002年12月《中国网络游戏2002年产业报告》中的定义,网络游戏指利用网际协议( TCP/IP),以互联网为依托,可以多人同时参与的游戏项目 。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促进了网络游戏的迅速扩张。现在,网络游戏正在迅速将其“触角”伸入广大人群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参与其中。

多个省(区、市)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各类网络行为中,大学生网络游戏行为最为突出。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所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68.9%的青少年在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业余时间甚至是全部业余时间。

(二)网络游戏的特点分析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为何存在如此大的吸引力呢?究其深层原因,网络游戏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1.主体性

网络游戏的主体性表现在玩家可以自主、自由地选择游戏门类,并且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时间、游戏地点。大多数网络游戏的进程和结果是由游戏者的操作决定的,这就给了游戏者一个自由发挥的创造空间。多人同时在线的网络游戏可以使玩家在虚拟世界中发挥现实中无法展现的“潜能”或实现“能力”的延伸,充分展现出其主体性。

2.生动性

很多网络游戏都拥有唯美的画面,并且采用三维人物建模,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游戏者看到的是生动的二维、三维影像,虽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比较真实的。网络游戏往往还配有震撼人心的声音效果,加上吸引人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强烈地吸引着玩家。

3.互动性

网络游戏的互动性表现在它允许多个人同时参与,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创造自己的角色,并通过控制这个角色的行动与其他人进行对话,在实时的在线交流过程中实现游戏者之间及时的互动。同一个网络游戏允许多人同时参与,玩家在游戏中远离现实、扮演角色、互动交流,玩家可以享受强大的互动性所带来的快乐。

4.实践性

任何一个玩家所进行的任何一次网络游戏都是主体性很强的实践性活动。玩家从游戏门类的选择、游戏伙伴的选择,到具体游戏互动过程中的行为,都是玩家主体性的实践。玩家在这样的主体性实践中感受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并乐此不疲。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及误区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从现在的社会环境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人口流动,我国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今天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变数极大的世界中——家庭变故、升学竞争、就业挫折、价值观冲突等,于是容易出现“道德失范”现象,这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当然,高校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是21世纪教育的灵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及误区分析

当前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大学生的整体道德品质状况并不令人满意。虽然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实效也并不令人满意。道德教育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与其成效有待提高的矛盾迫切需要我们去好好反思现有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1.德育过程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

目前,高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指传统德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以及过程主要不是从大学生视角出发的,而是把大学生作为被塑造的客体。具体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不注意学生的思想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的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育,把大学生仅看成一个个受教育者,很少真正考虑其自身的主体地位。部分德育工作者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他们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

2.部分德育内容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内容方面,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之处表现为它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道德教育高深的理论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其抽象难懂的教育内容影响了大学生的理解,并且单一的标准也影响着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世界剥离,与大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思想道德教育的表现形式呆板,大部分是文本形式,趣味性不强,人性化不够,没有更多地从青少年的角度设置教育内容。

3.德育形式较为单一,无法满足青少年的需求

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较为单一,很难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的道德教育还是主要采取“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者是“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对有利信息的陈述多于对不利信息的分析,对教育内容的宣讲多于对教育方法的培养,事后的宣传解释多于事先的引导。受教育者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接受“灌输”,而教育者由于信息资源的局限性、表达手段的单一性,很难使德育达到预期效果。

4.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运动过程。思想道德教育呈现出的不良结果之一就是大学生道德认知教育与道德行为教育的严重脱离,大学生知行发展出现脱节。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在思想认识、行为表现以及知行结合上都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一些大学生在某一道德问题上有正确认识,但在行为上却是我行我素。

三、网络游戏的特点给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多年来,相关政府部门三令五申,强调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工作者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然而成效却不足。网络游戏在中国流行的时间并不长,却迅速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当然,我们需要辩证地看问题,网络游戏的流行并不意味着它完美无缺,它的缺陷特别是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值得我们深思,但这不是本文探讨的问题。审视网络游戏的特点,反思大学生德育的误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归还主体地位,尊重主体需要

如前所述,各类网络游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主体性。这个特点充分顾及到了大学生主动选择、自由选择的心理需求。在德育中,如果把大学生放在被塑造的客体位置上,结果他们就毫无自主性可言。这样的德育无视大学生需求,让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根本谈不上主动参与。没有大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思想道德何谈形成?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其中之一更不例外。长期以来,大学生德育工作出现“异化”现象,那就是德育者充当了德育过程的主体,而把大学生当成客体塑造。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就要摒弃传统的强制、灌输和惩罚等错误的行为,使德育回归于“人”,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主体性德育观。所谓主体性德育观,是指确立和尊重个体在整个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达到培养有道德的人的目的的道德教育思想。

(二)回归生活世界,内容结合实际

网络游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一个原因是其具有生动有趣的内容。很多游戏的内容都竭力模拟现实生活,贴近实际,让游戏者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下进行探索。如前面误区分析所述,部分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了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道德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回归到生活世界,要求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焕发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在德育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建议应当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教育活动和人在教育中的生活都是属于生活世界的,生活世界本是教育的根基,是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个体多种品质生成的奥妙所在。陶行知先生指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了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表现为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都为生活所决定,是为了“生活所必需”。杜威也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课堂生活质量,重视学生当下的生活,从当下的生活中来吸取学生发展的动力。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已开始注重面向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生活,尤其是既关注人的生活,又关注社会的发展,以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更新、充实学校德育内容。

(三)形式灵活多样,师生参与互动

网络游戏中人际交流的虚拟环境,可以使人摆脱时间、地域、性别、年龄、身份等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缩小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心理防卫,玩家可以在网上“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互动。

目前,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在德育方法上,我们要改变强制、封闭、僵化的灌输方法,提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交流,运用激励、引导、支持、帮助等积极方法,给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由道德教育的听众变为道德教育的主体。相关研究表明,做好大学生德育的良性互动需要注意教育中施教和受教双方的互动以及构成学生道德教育工程的各个部分、各个“要件”之间的互动。道德教育互动性可以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引导学生去展示生命的力量。

(四)加强道德实践,知行并驾齐驱

网络游戏过程中,玩家操纵着游戏的整个过程,体会游戏的所有环节,表现出很强的主体性。网络游戏的实践性这个特点也是吸引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严重脱离,知行发展显现出矛盾性。

道德知识(包括道德规范、道德原理)不同于科学知识之处就在于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而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任何外部影响与教育作用的发挥都必须经过人的体验才能起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 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多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德育实践活动,在重视理论传授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践引导。我们要积极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培养“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精神,让大学生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学习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习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学会做人、学会关心,逐步培养道德自觉性,真正提高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佐斌,马红宇.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现状研究——基于十省市的调查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117-119.

[2]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3):3-12.

[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G7NeMFNg99Igr8kdhcne3lWgplzVE4jLOR5ZfTxglUPYbBhyVR7RMim33yOyUX7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