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业中发展迅速且极具活力的领域,正处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阶段。《2017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 3 779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5.7%。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 631 所(含独立学院 265 所),其中,本科院校 1 243 所,在学总规模 1 817.63 万人;高职(专科)院校 1 388 所,在学总规模 924.69 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 10 430 人,其中,本科学校 14 639 人,高职(专科)院校 6 662 人。由此可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数量不断增加,招生人数直线上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步入内涵建设时期,提升专业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点。然而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v,是否具备高质量和特色是关键。在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特色的诸因素中,专业建设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也是技术应用型高等学校与研究型高等学校相比较,最能凸显特色的因素。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具体体现,也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办好一所高职院校,关键是要办好一批定位准确、特色明显、人才培养质量适应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

一、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是新时代赋予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专业的构成比例和组合方式。专业结构在本质上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分工、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力结构决定的,集中反映了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根本要求。

专业建设问题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整个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它不仅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具体的办学实践问题。2019 年 2 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优化学校、专业布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经过 5~ 10 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完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范职业院校设置;实施教师和校长专业标准,提升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能力。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建设和在职业院校落地实施。巩固和发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行业制定国家教学标准、职业院校依据标准自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格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提出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表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又面临着若干新的课题。

二、调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是高职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一种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和知识密集化改变了技术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对高等教育提出人才培养方面的高要求。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如何使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是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经多轮调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发展初期和中期,“生源为王”“生存优先”思想盛行,职业教育办学存在布局较乱、专业重复、贪大求全、质量较低等乱象。一些地方职业院校的设置缺乏科学布局,没有整体规划,一方面,不符合整体规划的学校撤不掉,已经走向衰败的学校又转不了;另一方面,办学不规范、条件不具备、目标不明确的民办职校和培训机构却野蛮生长、唯利是图。混乱的学校布局,直接带来专业设置的随性而为。高职院校普遍按照“大学”的模式进行高标准建设,热衷于追求“航空母舰”式的超规模办学,专业设置越来越全,而行业特色却越来越弱,与企业、行业渐行渐远。我国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在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中,虽然有一些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如数控加工技术、汽车维修技术等专业,但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高职特征不明显,在专业名称和人才培养规格上,与研究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或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多大差别。毕业生就业缺乏竞争力,论学历比本科生低,论动手能力比中职生差。高职专业毕业生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独有的位置,即学术型的人干不了,中职生又不能干的位置。

2.对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不够

一些专业虽然在定位上找到了相应的岗位或岗位群,但对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做得不够。学校设置专业大多只注重对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而对与之相对应的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的要求,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与分析。培养目标大多是由学校单方面确定的,体现的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价值观,其人才培养规格往往不适应现实岗位或岗位群的要求,毕业生并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3.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教学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由于没有做好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和相关能力要素的分解,教学体系的构建缺乏针对性,缺乏对相关课程的有机整合,无法满足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在一批高职专业中,理论课程体系一般都是“移植”过来的,要么是对普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压缩”,要么是将原有的中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教学计划往往缺乏配套实践教学体系,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科学和系统的方案,相当一部分专业只是从学校已有的条件出发设置一些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与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脱节。

4.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企业没有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一些学校的专业从可行性论证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或相关用人单位没有参与或参与的程度不深。人才培养没有从“用户”的需要出发,没有实现企业或用人单位价值观的机会和途径。办学处于封闭式状态,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无法与企业的需求紧密接轨,导致一些专业培养的人才用人单位并不满意。

5.条件建设缺乏科学指导

良好的师资、实训资源和环境是办好学校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往往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实训条件落后、实训环境缺乏,严重影响了办学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大多对师资和教学设备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要求。进行这两大条件的建设时一般没有科学的依据,比如需要配备什么样的教师,添置什么样的设备,都只能粗略估计,与人才培养的需要难以吻合,往往导致师资和设备的紧缺或闲置。

6.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建设框架和机制尚未形成

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是面向某个行(产)业办学的,而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正是基于特定的行(产)业形成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重要时期,高职教育实施专业集群化发展既是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推进产教融合的外部要求,也是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效益的内生需求。学校在进行专业布局时,首先,要考虑学校重点服务于产业链的哪些技术(服务)领域、面向哪些职业岗位(群);其次,要考虑学校现有基础及发展方向,进而明确需要设置哪些专业群;最后,要考虑各专业群之间有什么联系,专业群由哪些专业组成,核心专业如何确定,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而我国高职院校在对接产业链和岗位群及其核心技能方面却缺少科学、系统、专业的分析和实践,专业群结构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不高,专业群设置学科化、同质化,群间缺乏联系、群内组合松散、核心专业引领作用不强,专业群资源合力不强。从目前专业群建设情况看,要素的配置还没有突破传统专业建设模式的桎梏,教育资源按照专业配置、管理条块分割等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体现为专业群资源配置与建设分散、共享度和利用率不高。

7.缺乏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大多关注专业教学体系的设计是否科学、教学过程是否规范,而在学生质量方面,一般是以就业率或者获取某个证书作为衡量标准。这样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因为人的培养与产品生产有本质的区别,产品质量可以通过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控制来保障,而人是有个体差异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规范的教学过程只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或前提,人的职业能力培养不是靠“标准化生产”就能保障的。衡量高职院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这才是高职院校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专业能力考试理论与实际体系的建设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tzDTvBkc0gyHf89rlZtP2n6Ce6VcBY/luUFt3qToK4gainIj6GQkJYwXsOnw7U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