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国内研究现状

一是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随着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视,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一个焦点。特别是在 2006 年,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2020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以后,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成为热点,科研文献数量增长明显。截至目前,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颇丰,如白春礼主编的《杰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年),朱克江主编的《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年)等。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

第一,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例如,梁兴英分别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论证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对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总结概括,他提出了要从环境、教育、机制、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开拓创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第二,关于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吴殿廷等分别从微观(家庭经济条件;父母;亲人、朋友、同事、领导;教师的影响)、中观(出生地理环境;大学教育的影响)、宏观(社会氛围;对外交流;时代变化的影响)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影响两院院士成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第三,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研究。美国社会科学家朱克曼等收集了 1901—1972 年 92 位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相关资料,对其家庭背景、求学经历及工作经历等进行了分析,指出其成长的一般规律主要有: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与优秀的学习传统;求学名校,师从名师;青年早慧,成就卓越;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优势等。我国学者曹聪收集了1955—2001 年当选的 970 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资料,研究了老一辈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提出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有不同于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特征,主要包括:海外求学经历;有大学学历的人占比偏大;个人选择余地小,但机构与个人优势的相互促进却相当明显;爱国主义情结等。白春礼通过对我国中科院院士“杰出科技人才”635 人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了一定程度上适用于我国科技人才的规律性认识 。此外还有学者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以上可以看出,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丰富,但从其内容来看,这些研究都是从整体上对科技人才的成长进行把握。它们均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创新人才的成长,试图把握人才成长的规律,为当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是,正因为其面面俱到,就不可避免地对科技创新人才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存在点到为止,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可见,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还有需要丰富补充的地方。

二是关于价值观的研究。关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丰富,相关著作车载斗量,但不难发现,大多数学者是以大学生或青少年作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青少年或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进行分析,不少学者表示,当下社会青少年和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好的,但也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进一步对其价值观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培育其价值观的相应对策。相关研究有:王学梦等的《改革开放条件下青少年的价值观的现状与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 年第 4 期)、朴联友的《西方国家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15 年第 9 期)、王丽君的《“90 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11 年第 2 期)、马向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 年第 8 期)等。还有一些文章着重研究某一因素对青少年或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例如,王欢等着重分析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力,分析其价值观的现状,并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培育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着重分析某一重要人物的价值观,如邢志第等主编的《孔繁森的价值观研究》、袁贵仁等的《邓小平价值观研究》等。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其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和青少年,除此之外,其他的研究对象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影响价值观理论的丰富性。

三是关于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观研究。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尤其是科技创新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之相适应,科技人才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学术界对科技人才价值观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成果较少。截至 2016 年年底,笔者在知网上仅检索到四篇与之相关的文献。许楠楠在《拔尖人才价值观形成及培育研究》一文中,对拔尖人才价值观的特征、形成过程以及应有的正确价值观进行了阐述,同时还对我国现阶段拔尖人才价值观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试图探索拔尖人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为拔尖人才的培育提供解决对策 。梁赫鑫在《科技创新型拔尖人才的核心价值观》一文中,通过对科技创新型拔尖人才的自身特点与其外部条件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科技创新型拔尖人才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由此提出科技创新型拔尖人才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另外,此文还分析了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科技创新型人才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 。谢朝晖在《高层次人才价值观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一文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把高层次人才的价值观分为工作价值观、家庭价值观、人际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四个方面,以此来探究高层次人才价值观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罗谨琏在《科技人才价值观认同及结构研究》一文中,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科技人才对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要素的认同程度,分析了科技人才价值观形成的结构和实现路径 。由此可见,对科技创新人才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几乎没有运用典型个案对科技创新人才价值观进行剖析,分析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

四是关于老科学家的研究。老科学家是我国科技发展历史的活档案,他们中既有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开拓者,也有今天我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的学术成长经历本身就是科技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老科学家的个人资料也相继流失。对此,2009 年,在温家宝、李克强、刘延东的批示下,开始启动第一批约 300 名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采集工程以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面向年龄在 80 岁以上的两院院士,或虽不是两院院士,但对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系统采集反映老科学家的家庭背景、求学历程、师承关系,尤其是对老科学家日后科学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学术交往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历史资料,以及真实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思想、观点和理念产生、形成、发展过程的实物资料和图像资料等。现已刊发了有关老科学家的传记丛书若干,如《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此生情怀寄树草:张宏达传》《做一辈子的研究生:林为干传》等,为关于老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除此之外,与老科学家相关的著作还有:光明日报出版社的《中国科学院新路》、安徽教育出版社的《院士思维》、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科学家的道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广东科技出版社的《院士成才启示录》等。这些著作几乎都是对老科学家生平或从事的研究领域进行介绍,而对老科学价值观的研究几乎找不到专门的著作。

从对老科学家的研究文章来看,集中体现在:一是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相关的。此类文章居多,且大多属于会议报道类,如《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启动》《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一批丛书发布》等。二是对老科学家的优良品质进行讴歌,如《“学到老,做到老,活到老”的钱伟长》《让钱学森精神走进公众》。三是还有极少数文章涉及老科学家的学术成长经历,如《新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刘有成先生学术成长及贡献》《地质鸿翼,科教祯吉:王鸿祯院士学术成长经历及对地质事业的贡献》。这些文章对老科学家的一生做了简要或详细的记录,但几乎没有对老科学家的价值观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及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为本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但与此同时也可以发现,关于科技创新人才价值观的研究目前还十分薄弱,很少有文章涉及其价值观研究,更没有文章以其典型代表——老科学家为例,研究不够系统,缺乏深度。为弥补研究空白,本书通过老科学家的典型案例,对其价值观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把握老科学家价值观的形成规律,为当下科技创新人才及广大民众价值观的培养提供借鉴。 mmdCRS7FjddlSpy+P5CihsFmBnKvNM0LjLjQj0KeFT5JJ84auObQMdkI9rQNGI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