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儒家优秀文化的主要特点 |
作为一套历史悠久、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儒家优秀文化有自己鲜明的特征、特性、特质。儒家敬奉孔子为先师,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时俱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经世致用,通过以文教化实现人人向善、社会和谐的目标。
儒家以孔子为先师,奉孔子思想为圭臬,尊儒家著述为经典;维护伦理道德,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思想核心,并将伦理关系运用到政治中实现政治伦理升华。他们重视民本思想,强调民为国本;注重人“心”教育和“仁”“礼”培育,希望通过内修成就外王之功,为历代统治者和思想家所推崇。
儒家学派由孔子开创,并奠定其思想基础。他创造了“仁”哲学思想,编修六经,坚持有教无类,广布文明于天下。其言行、思想被后人集成《论语》,受到后世高度推崇,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后世儒家均奉孔子为先师,历代统治者也尊崇孔子师表。孔子被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被追封为文宣王、文宣帝,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还有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阳明)、顾炎武、戴震等。
自孔子以降,儒家均重视著书立说教育当代、传播后世,形成了极其丰富的著述,其中典籍众多,以十三经为著,为历代儒者所尊崇。《十三经》中,《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为“经”
,《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属《春秋》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为“记”,《尔雅》为训诂。朱熹编修《四书五经》时,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为《四书》。
中国是一个家国同构的伦理社会,儒家认为人伦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非常重要,“人伦睦,则天道顺”(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滕文公上》)则天下太平;否则,“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管子·八观》)。所以儒家高度重视人伦,教育、修身、养性等都从贯彻人伦开始,制定“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的“五伦十教”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而且儒家学习、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从而进一步推行仁义、贯彻伦理,使政治更添人伦色彩。
儒家认为“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恒公十四年》),只有赢民心才能得天下。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孟子则为民本思想定下“民悦,则取;民不悦,则勿取”(《孟子·梁惠王下》)的基调。西汉贾谊指出:“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唐朝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观点。明末清初,黄宗羲等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等思想,使民本开始转向民主,可以看作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儒家理想人格向往的是“内圣外王”。其体现了人格理想与政治要求、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思想,也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内圣”指完善个人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修养途径;“外王”则是把道德修养施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中,展现出对国家社会的义务和博施于民的济世情怀。“内圣”与“外王”相互借鉴、互相促进,外王是内圣散发外溢的光辉,自我道德修养是达成大同的手段
。
儒家优秀文化有着持久的生机活力,传承和延续 2 500 多年而至今,不断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和平、共赢服务,这是由其本质特性决定的。儒家优秀文化的本质特性有:
“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
儒学并不是固步自封的文化体系,而是坚持和而不同,与其他学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众家之长,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学说。孔子虚心道墨而成“显学”,董仲舒、朱熹等广纳博采而树正统,对佛教等外来文化也能共存与借鉴。儒学跨出国门又能融合当地思想文化,形成东亚文化圈。这种开放包容的特性是儒家优秀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因时达变、推陈出新”是历代儒者孜孜不倦的共同追求。从先秦到两汉,再至宋明于今,儒学一直紧跟时代变化。根据历史使命和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理论及其形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社会服务,为时代服务。正是因为适时推动理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使得儒家文化虽经大起大落,但始终绵延不绝,能够与社会同在、与文明共进。
“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儒家有悠久的经世致用思想传统,主张学问关注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要求人们“知行合一、躬行为务”
,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这种注重实效的理性态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式贯彻执行,发挥了积极进取、致用为上的入世精神,实现了治国理政、开物成务的实践功能,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儒学也不断从中汲取实践养分,保持了旺盛生命力。
儒学为“仁学”,亦称“人学”,《礼记·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儒家文化由个体之“人”出发,解释如何“修己安人”(《论语·宪问》),小到家庭家族,大到社会国家,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人类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其特质体现在:
儒学是入世的哲学,孔子通过“为己之学”(《论语·宪问》)把人置于社会核心并提供“做人”的道理。儒家强调以文教化、修身养性来提高“做人”的能力,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的理想境界。他们希望以道德教化建构社会秩序,将宗法关系规范成社会准则和仪式,稳定人们的道德定位
。在封建社会,这种教化如同法律、命令,起到了治世与治身的双重作用,维护了社会秩序。
儒学注重以人与人和谐关系为核心的“求善”价值。在现实层面,人伦关系是通过人与自身、他人、自然三个方面展开的,具体表现为通过修身修行以实现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与完善,通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实现和谐共生
。他们靠“贵和尚中”实现自身修为,以“民为邦本”融合“君、臣、民”三者关系,用“天人合一”从政治、哲学层面看待人与天、臣与君的关系
,实现善治、善为。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时代,个人的社会地位与家庭、家族密切相关,个人也会自觉维护家庭、家族的整体利益。在儒家看来,群体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前提,它不仅为个体维持生命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而且突出了其存在意义;合群以维持正常社会秩序,传统社会以“家国同构”为基础产生了群体主义,把家庭、家族利益看得至高无上。中国历来强调群体在个体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能群者存”“善群者存”(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三·制私》)仍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