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是一个时代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再到“机器代人”,生产力的变革带来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资源获取方式的巨大改变。人类社会不断获取并支配着密度更高的能量,促进人口数量的激增,重塑人类社会结构和组织结构。
每次产业技术的兴起,均会产生一组协同的、相互依赖的产业,以及一个或更多的基础设施网络,使得传统利益格局、产业体系、制度文化重构。英国学者佩蕾斯对工业时代技术—经济范式的迁移进行了系统论述。
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在英国打开了机械化大门,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隆福德的工厂开张,机械化设备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削减了棉纺织业和其他产业的成本,提高了棉纺织产品产量,贸易交流需求日益旺盛,进而促进了运河、水道及收费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工厂使用机械生产加工,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世界正在逐渐变“大”。
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铁路和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和美国。1829年史蒂芬森的“火箭号”蒸汽机车在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上赢得了比赛,铁矿业和煤炭业在蒸汽动力等新技术的扩散和带动下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柱产业。铁轨铁路、普遍邮政服务、电报业、大型港口等一批基础设施得以更新和建设。这个阶段诞生了新的经济范式——聚合的经济、工业城市、全国范围的市场。世界正在逐渐变“快”。
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萌发于1875年,安德鲁·卡内基的酸性转炉钢厂在匹兹堡开工,大量廉价钢铁涌入市场,用于制造轮船的蒸汽动力全面发展,重工业、民用工程、电力设备工业、铜和电缆、罐装食品、纸业和包装等蓬勃发展。世界范围的铁路逐渐铺开,世界范围的电话、电报、电力网络成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经济范式也随之出现——工厂的规模化经济、垂直一体化等,科学成为一种生产力,世界范围的网络和帝国开始出现,工厂的标准化管理、成本会计成了主流。世界正在逐渐变“小”。
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开始于1908年,福特产出T型车使汽车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世界进入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内燃机极大地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广泛应用于汽车、运输、坦克等工具,冷藏设备、冷冻食品开始出现。公路、港口、高速公路、机场组成新的交通网络。石油管道网络、电力供应为企业和家庭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世界范围内的有线和无线通信得到运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也随之出现,大规模生产,大众化市场,产品实现标准化,基于石油的能源密集型组织占据核心。世界正在逐渐变“重”。
第五次产业技术革命开始于1971年,英特尔微处理器的问世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廉价的微电子产品、计算机、软件、远程通信、控制设备、计算机辅助的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新产品、新技术,加速原有的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世界数字远程通信,互联网服务,多种能源随时获取,水陆空三位一体的高速物流运输系统等新基础设施不断涌现。信息密集型组织成为赢家,知识成为资本,网络结构无处不在,市场更加细分。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与局部的互动更加频繁。世界正在逐渐变“轻”。
生产力的跃升:“技术—经济”新范式的涌现如表1.1所示。
表1.1 生产力的跃升:“技术—经济”新范式的涌现
续表
(来源:卡洛塔·佩蕾斯(Carlota Perez),《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
回顾工业经济时代的200多年,新技术的涌现伴随着新生产力的崛起与更迭,以人类无法想象的速度推动人类社会的变迁。从机械化和电气化替代自然力,到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人类处理信息能力的飞跃,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跃迁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今天,一个全新的数字经济时代正加速到来。
信息技术革命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
从1971年到2000年,这30来年主要是一个信息化记录的时代,大型机、小型机、数据库、操作系统等主要解决应用的信息化问题。客户端典型代表应用为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论坛、邮件等;服务端典型代表应用主要为企业“各自为战”建立起来的OA、ERP、MES、CRM等业务系统。IT时代主要解决信息记录和互联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以硬件系统集成为单位,这种“小平台、自平台”的模式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尤其是3G、4G、5G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消费互联网业务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苹果第一代iPhone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淘宝、天猫、支付宝、滴滴、抖音等一批移动App,抢抓消费互联网时代新的流量入口,快速与互联网融合,实现了在线化,并引发了消费理念、消费行为、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竞争格局的重构。在服务端,为了快速响应消费互联网时代广大用户快速、多样、差异化的需求,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开始探索新模式,实现对数据资源与需求的快速响应、弹性供给、高效配置。
从2013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Predix到201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的MindSphere,工业企业的百年老店开启新一轮艰难而不能回头的转型。全球进入新一轮新型基础设施安装期,基于“IoT化+云化+中台化+App化”的新架构逐渐取代传统的IT架构,加速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论是全球的互联网、ICT企业,还是金融、娱乐、制造企业,无一例外地都将投入这场技术和产业大变革的洪流中。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始从业务数字化向数据业务化拓展。因数而智,化智为能,数智化转型的大幕已经开启。
过去70年,数字经济已经从技术到产业,演变为经济重要部分,如图1.1所示。
图1.1 过去70年,数字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来源:阿里研究院,2017)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人类带入一个大变局和新时代,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数字经济的迅速崛起,个体已经被卷入数字化历史洪流中。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农业经济时代,以中国为中心的区域贸易蓬勃发展,2世纪中国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长廊。北宋时期由于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积极的土地政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当时以农耕为主的生产力,使得经济体量增长迅速,GDP占全球比重一度达到60%。伴随着新生产力的崛起,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业产值超过了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贸易额超过了世界的五分之一,英国垄断着世界的工业、贸易、金融和航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此时的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导致经济持续下滑。
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如图1.2所示。
图1.2 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
(来源:根据世界银行等机构研究成果整理)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德国依靠强大的国家意志和国内市场优势加速本国工业的发展,而此时的英国在不断纠结设备的更换成本中逐渐失去制造业的霸主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GDP首次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并一直领跑全球。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步入信息时代,加速发展以互联网、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纷纷将制造、加工和低端服务外包,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控制全球相关产业,赚取高额利润,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历史证明,谁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谁就会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谁能掌握新的生产力,谁就能掌握未来。
近现代以来,公司成为市场中最活跃的主体,成为推动技术变革、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公司成为国家竞争的主力军。例如,在工业化时代,美国的福特、通用,欧洲的雀巢、西门子,日本的三菱、丰田,成为行业霸主,引领行业发展数十载。又如,在IT时代,有美国的IBM、微软、思科、摩托罗拉,欧洲的爱立信、诺基亚,中国的联想、华为等企业。这些跨国公司,依靠巨大的规模效应,成为国家的经济名片和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和产业发展,人类迈入数字经济2.0时代。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出一批新兴企业,如美国的Google、Facebook、亚马逊、苹果,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对国家竞争、市场竞争产生深刻影响。
中美互联网发展的里程碑如图1.3所示。
图1.3 中美互联网发展的里程碑
(来源:阿里研究院,2017)
未来20~30年,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将表现为ICT企业之间的竞争。需要培育更多的ICT领军企业,将极大地提升中国未来的经济竞争力。而良性竞争,将推动全球的进步。
企业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企业竞争的本质是资源配置效率的竞争。新生产力的崛起带来了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合作的更加紧密,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拓展了财富创造的“速度”和“幅度”,重构了新的财富分配格局。
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变迁,如表1.2所示。
从财富创造的速度来看,1868年成立的印度塔塔集团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用了150年,雀巢用了135年,丰田用了78年。进入信息时代,苹果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用了30年,微软用了21年,腾讯用了15年,Facebook用了8年,Google只用了7年时间。工业时代,企业巨头财富积累遵循规模经济,而互联网时代,企业财富积累遵循范围经济。新生产力的不断崛起与更迭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成就着不同时期的商业帝国。从财富创造的幅度来看,从纺织、钢铁、冶金到石油、汽车、家电,再到软件、信息消费、移动支付等,新生产力的崛起拓展出全新的收入领域,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了财富创造密度。2010年全球市值前十的企业中,主要聚集于石油、金融、通信等领域。而10年后,油企巨擘已被硅谷新贵所取代,财富分配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表1.2 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变迁
从“下地播种”到“上网直播”,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到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淘宝(“新四大发明”),新生产力带来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业务拓展,重塑人们的衣食住行。技术的扩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入。1876—1905年开发的产品,如电、电话、汽车等的市场普及率超过25%平均用了44年;1925—1960年开发的产品,如电视、微波炉、录像机等的市场普及率超过25%平均用了30年;1975—2000年开发的产品,如互联网、手机等的市场普及率超过25%平均用了17年,如图1.4所示。
图1.4 工业革命以来主要产品普及速度
进入21世纪,影响数亿人生活方式的互联网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普及,互联网产品的普及率超过50%,淘宝用了9年,支付宝用了4年,微信用了5年,滴滴用了3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已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期的拓展速度,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正如20世纪初,飘浮在以牛顿体系构建的确定性物理大厦上空的两朵乌云一样。21世纪初,以“数据+算力+算法”定义的“数据生产力”潮流正滚滚而来,它将指引人们重新理解、认识并重构这个不确定性的世界,带来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大冲击的变革。一个崭新的数字经济时代即将到来。
2020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40亿人,在线用户将逐步拓展到每个角落、每个人。美国每位成人用户平均每天花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超过了6小时。按需工作人员(无固定单位工作人员)超过700万人。
2019年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超过8亿人,移动支付规模超过277万亿元,手机上网时长每天超过4.5小时,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4.21亿人,网约车用户规模达到3.39亿人,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4.33亿人。我国用户使用智能手机的总时长超过看电视。淘宝购物、支付宝、滴滴打车等已经成为偏远农村地区人们购物、路边小贩卖菜、上班族出行的新常态,在线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
由于互联网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个人的消费流程中,从商品的发现、研究、购买、付款、配送、售后等各个环节,已经实现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如图1.5所示。
图1.5 消费者的购物流程
(来源:波士顿咨询、阿里研究院、百度发展研究中心,《解读中国互联网新篇章:迈向产业融合》,2019)
中国消费者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全方位拥抱数字化,高度数字化的消费者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进化为更为精明和成熟的消费者。中国消费者数字化水平快于美国,以零售电商用户渗透率达到50%所花费的时间为例,美国亚马逊用了14年,而淘宝仅用了9年。
中国消费互联网的崛起如图1.6所示。
图1.6 中国消费互联网的崛起
(来源: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益普索、奥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