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5 智慧城市建设内容

1. 基础设施智能化

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各种城市基础设施的传感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从而实现“感、传、知、用”一体化的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物联网技术为实现城市设备设施信息化、集约化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为智能化城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

2. 城市管理精细化

智慧城市主要指的是运用先进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促进城市发展与运行,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交通、住房等设备进行智能化操作,将先进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建设中,实现集中智能管理,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与全新的智能体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缓解人口过多造成的城市发展难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公共服务便捷化

全面感知,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各种物理设备和系统进行感知、监控和分析。资源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能的基础设施。创新改革,鼓励政府、市民和企业在智能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协同运作,基于智能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使城市形成运行的最佳状态。

4. 生活环境宜居化

发展迅速但毫无计划的城市化将导致贫民区数量增加、城市无计划蔓延、住房和基础设施短缺、社会隔离和排斥等问题。随着机动化的发展,还将造成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将各智能举措结合起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环境恶化。

智慧可持续城市的关键体系包括:智能能源、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水务、智能废弃物管理、智能物理安全、智能健康管理和智能教育。制定关注建筑、器具、交通和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策略规划、政策和举措,在管理增长的同时,解决消耗和资源枯竭问题。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资源,并采用智能技术,城市能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并照顾到贫困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需要。

5. 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目标,结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基于城市产业基础,提出城市智慧产业发展目标,规划产业体系。通过定位城市的细分产业领域,从基础设施服务商、信息技术服务商、系统集成商、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专业领域创新应用商、行业智慧化解决方案商等角度梳理,并提出重点发展培育的领域方向,从创业服务、数据开放平台、创新资源链接、新技术研发应用等角度设计支撑产业生态的智慧产业创新体系。

6. 城市特色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互联共享”使城市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了紧密联系,移动互联网的泛在化更促使智慧城市和传统文化以互联网的跨界、平台、创新、创意思维为引领,通过搭建智慧城市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形成以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传统文化内涵引领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和谐共赢。

1)以智能技术驱动,推进传统文化的多元表达

智能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传统文化数字化表达的基础支撑。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从本质上来说,是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即通过传统文化和智能技术的内容创新,以技术集成和文化成果转化为途径,实现“文化的科技化”,促进传统文化在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内容集成制作、新媒体内容资源管理与搜索、基于融合网络的文化传播与终端展示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进一步实现“科技的人文化、人道化,把科技完全建立在人的基础上,以克服科技与人背离、无视人的状态,以人为本,始终围绕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进行,真正成为人的科技”。

2)以智慧应用为支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全民共建共享

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实践的重要方面,包括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管理、智慧App等内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在此过程中,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理应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理论力成为智慧应用开发和建设中的“智慧”源泉,使传统文化以更加亲民、便民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融入城市化的现代文明,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形成了解、理解、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意识或习惯,推动传统文化向城市大众文化转变。

3)以文化产业推动,加快传统文化的市场化进程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文化产业更加强调人在产业活动中的创造力,强调智慧本身的市场价值。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渠道,充分整合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数字动漫、数字影视、互动娱乐、数字出版等数字文化产业和包括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网络培训、网络教育等在内的新兴互联网文化产业。

4)以城市形象塑造为手段,强化传统文化的社会感知

合理运用新一代智能技术,系统梳理和总结城市传统文化资源,推进其传承的生态化发展。城市形象作为城市发展的“符号化”表达,其所凝聚的是城市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内涵,城市形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城市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智慧城市品质的提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7. 支撑保障机制健全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前沿的、创新性的,同时又非常庞大的事业,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硬”“软”共存的复合体,实际推进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有些是技术层面的困难,有些是协调、理顺、制度、政策、规范等方面的问题。技术方面的困难相对单一,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科技创新等手段去解决,但类似 “三网融合”、数据整合共享等的问题,往往存在利益纷争、部门壁垒,只能通过推进工作机制、资本与人才引进及环境培育政策等管理手段来推动。因此,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立智慧城市建设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1)建设管理体系

(1)思想理念。要充分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推进实施。

(2)理论研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新兴事物,其内涵、特征、要求、框架、愿景、规划、行动计划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方便政府制定有关建设智慧城市的决策,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3)舆论宣传。智慧城市建设不但是政府和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扩大宣传、引导舆论,为智慧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是智慧城市建设认知保障的重要一环。

(4)人文环境。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的工程,也是一件公益性、普惠性的实事,需要汇聚各方力量、合力共同推进,这就离不开人文环境的构建,包括信息化氛围的营造、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的培育等。

2)安全保障体系

(1)技术研发。智慧城市是城市化和新技术革命结合的结果,因此离不开许多关键、核心信息技术的支撑。要加强对相关技术国际发展前沿的跟踪和了解,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有关技术在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等。

(2)网络基础。坚持网络基础设施先行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构建泛在化的信息网络、推进“三网融合”、建设政府云计算平台等。

(3)数据库。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基础性、综合性和专业性数据库,主要包括法人数据库、地理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建设等。

(4)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

3)运维管理体系

(1)资金保障。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稳定的资金投入,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进而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渠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大力引进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方和战略投资者。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合作交流,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制定政策,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项目,作为合作主体参与智慧城市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推进相关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商务模式创新、运营服务、人才培训等基地的“落地”。

(2)人才保障。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主要有3类:领导人才、技术研发人才、经营管理类人才。加大人才引进、要素保障与公共服务整合力度。在人才政策方面,应在人才引进、项目支持、创新奖励、人才住房保障等方面出台更有竞争力的鼓励政策。在教育培训方面,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要素保障与公共服务方面,力争创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创业投资机构等,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研发支持、资金保障、成果转化等支撑服务。

(3)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是指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政府投资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发挥“杠杆式”的引导作用,推动金融创新,引导扩大社会投资。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发展,鼓励以大型民营企业为主、其他投资机构为辅,出资成立专门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智慧产业。创新智慧产业金融服务,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开发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保理与质押、仓单质押等信贷创新产品,为智慧技术和产品研发、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多元的信贷金融支持。

4)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主要由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等部分组成。

(1)研究标准制定工作的创新机制。标准研制以企业为主体,服务于企业和城市,倡导用户与企业积极参与我国智慧城市标准研制。建议各地方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用户单位与承建企业高度重视智慧城市标准化研制工作,积极将典型、有效、自主的智慧城市应用实践经验固化为标准,并在智慧城市规划、实施、验收、运行中加强标准的实施,提升我国智慧城市标准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建立企业标准、联盟标准研制及推广机制,提升智慧城市标准形态的多样性和互补性。

(2)标准应用推广和实施。标准研制过程采用边试验边验证的方式,确保标准的落地、适用、推广和实施。标准应用推广过程结合标准宣贯、标准验证、标准试点及推广,最终达到以标准为核心推动力,推进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标准国际化发展。推进标准国际化工作和与国外其他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同步推进,将我国国内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积极向国际标准化成果转化,扩大我国的标准影响力,培养一批智慧城市国际标准化专家。

5)评价体系

(1)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法律体系。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制定、颁布智慧城市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基本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包括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信息化地方综合立法等。

(2)覆盖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系。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创新性事业,需要研究建立具有高起点、具体化、实用性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创造智慧城市,建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推作用。智慧城市建设应纳入事业发展规划,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在支持层面有相关的政策出台,在实施层面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见出台。

(3)形成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智慧城市建设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形成,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及领导个人工作业绩考核。 yeyHAmtdbJSpdo5bvplcib9uyM3qABRGe50XHuNi2P0NwKe2/HCNrvonRX+rpY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