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人际交往的秘诀

您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怎样能让一个人听从您,做您想要做的任何事情。只有一种可能。对,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让他心甘情愿。

记住,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可能。

当然了,您可以拿着左轮手枪,抵着别人的腰,让他交出手表;您可以用解雇来胁迫,让员工配合您,不论您是否在场,都老老实实地工作;您可以拿着鞭子,或其他恐吓手段,让一个小孩按照您的意图做事。但是,这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同时会引发您不想看到的“副作用”。

首先要满足别人,这样别人才能按照您的指令做事。

那么什么是人们想要的?

按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说法,一个人做事的动机源自两点:“对性和成功的欲望”。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说:人类内心深处最重要的欲望是实现“对重视的渴求”。 记住“对重视的渴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您可以发现,本书很多内容都围绕这一点展开。

您想要什么?其实并不多。无可否认,您有执着追求的一些事情,而绝大多数人想要的无非是:

1.健康长久的生命;

2.食物;

3.睡眠;

4.钱,以及钱能买到的物品;

5.对未来的期望;

6.性满足;

7.子女的幸福;

8.被重视的感受。

上面所有需求几乎都比较容易满足,除了最后一条。这一条,像食物与睡眠一样,也是人类的必需品,但难以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对成功的欲望”,或杜威的“对重视的渴求”。

林肯在一封信的开头写道:“人人都爱听恭维话。”威廉·詹姆斯说:“人类最本质的天性,就是渴求被人欣赏。”他在这里没有用“希望”“想要”或“期望”,而是用了“渴求”一词。

人们实现这种“渴求”的过程,痛苦而迫切。只有极少人能获得,从而驾驭了其他人。这种人要是有一天离开人世,殡仪馆的人甚至都会为之惋惜。

希望“感到自己重要”,也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我小时候,生活在密苏里州的农场。我父亲养殖了一些杜罗克泽西良种猪和纯种白脸牛。我们常参加乡村集市或中西部牲畜的展销会,展示我们的猪和牛,并因此获得了几十项头等奖。父亲把这些丝质奖章挂成一串,再用别针别在一条白色的布上。每逢家里来了亲朋好友,他肯定会拿出这些奖章,和我各持一端,把奖章展示给大家看。

农场里的猪并不关心它们得了什么奖。父亲却很在乎,因为它们让父亲感到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假如人类的祖先不迫切地去实现自我价值,今天的文明也无从谈起,人类也与其他动物谈不上区别。

正是这种“渴求”的驱使,一位没有文化又极度贫穷的杂货店伙计,决定去认真研读一本法律书。这本书是他从装有一大堆杂物的木桶下翻出来,花了50美分买到手的。或许您听说过这个杂货店伙计,他的名字是林肯。

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激励着狄更斯写下不朽之作,激励着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设计出举世瞩目的建筑。这种欲望,还激励着洛克菲勒,让他创造出一生都花不尽的惊人财富;激励着这个城市里的富豪们,建起远远超出实际需求的大豪宅。

也正是这种欲望,让您穿上最时尚的服装,开着最新款的车子,向别人夸耀自家孩子何等聪明。这种欲望,也引诱年轻人加入犯罪团伙。据纽约前警察局局长E.P.马罗尼说:现在,一般年轻罪犯都非常自大,被捕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先要看报纸上有关他们残暴罪行的报道。他们很享受报纸把自己照片与那些明星大腕、政治家的头像放在一起的感觉。这让他们感觉俨然成了“英雄”,而对日后悲催的牢狱生活倒显得满不在乎。

如果您告诉我什么事情让您最有满足感,我就能立刻说出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对一个人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事情,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

约翰·洛克菲勒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是——在中国北京建了一家现代化医院,为成千上万素不相识或许永远不会谋面的穷人治病。江洋大盗迪林格正好相反,他抢劫银行、滥杀无辜,引来联邦调查局追捕。最后他不得不躲进明尼苏达州的一家农舍。但是,他竟然以美国头号公敌的身份,自豪地对农舍主人炫耀说:“我不会伤害你。我是大名鼎鼎的迪林格,迪林格就是我!”

迪林格和洛克菲勒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实现个人价值的不同方式和途径上。

历史上许多名人也渴求得到他人的重视,引发了很多趣闻逸事:乔治·华盛顿乐于听别人尊称他“美利坚共和国总统阁下”;哥伦布恳求政府赐予他“大洋统帅及印度总督”的称号;女皇凯瑟琳对没有尊称她为“女王陛下”的信件一概不看;在白宫,林肯夫人竟像一头母老虎般飞扬跋扈,她对格兰特夫人大吼道:“没我允许,你怎敢在我面前就座!”

1928年,伯德将军接受一些美国百万富翁的资助,起程去南极洲探险。但资助这项考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用这些富翁的名字,给新发现的冰山命名。维克多·雨果曾一度无比渴望将巴黎改成他的名字,连光芒万丈的莎士比亚也曾千方百计、费尽周折地为他的家族争取了一枚盾形徽章,用来光宗耀祖。

为了获得存在感,人们甚至通过展示自身的伤病,来博取同情和关注。

麦金利总统夫人为了体现自我价值,竟然要求丈夫放下国家大事,亲自跑到她的床边,一连几个小时陪着她,搂着她入睡。看牙医时,她也一定要丈夫陪在身边。一次麦金利总统正好与国务卿约翰·海依有约,留下她一人看牙医,她为此怒发冲冠,大闹一通。

作家玛丽·罗伯茨·莱恩哈特曾对我说:为了获得关心,一位精力充沛、聪明伶俐的年轻女子,突然装病,卧床不起。

“这位女子,一装病就是十年。她住在三楼卧室,为了伺候她,上了年纪的母亲不得不为她端茶送饭,在三层楼梯上爬上爬下。直到一天,老人劳累过度,倒下撒手人寰。这个装病的女人伤心了好几周,终于又重新下床,穿好衣服,继续过正常人的生活。”

莱恩哈特夫人说:“这位女子,不论怎样闹腾,仍旧要不可避免地面对容颜衰老、无从依靠的最终现实。”

一些权威报告称:因为忍受不了现实世界的严酷,有些人会出现精神错乱,在这种癫狂的状态下重新找回自我价值。在美国,精神病患者的数量,比其他疾病患者的总数加起来还要多。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精神分裂,尚无定论,不过已知的一些疾病,如梅毒,能损害大脑神经细胞,使人精神错乱。由生理疾病引起的精神疾病约占一半:如脑损伤、酒精、中毒和肢体外伤。令人不解的是,还有一半精神病患者的脑细胞,并未发现任何异常。专家对这些患者进行尸检解剖,发现他们的脑神经和普通人一样,即使在高倍显微镜下,也未找出任何异常。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人的精神出了问题?

我拜访过最著名的精神病医院,向获得行业最高荣誉的主治医生请教。医生坦言,他也搞不清楚,事实上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后来,他又补充道:这些精神病人,能通过发疯这种方式,获得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被重视感。他讲了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精神病人,她的婚姻非常不幸,她渴望爱情和性的滋润,渴望有个孩子和好声誉。但这一切都被现实的残酷撕得粉碎。她的丈夫根本不爱她,甚至拒绝与她共同进餐,命令她把饭菜端到楼上房间就餐。她没有孩子,也没有社会地位,终于有一天她患上了精神病。在精神错乱的世界里,她认为和丈夫已经离婚,恢复了婚前的姓。她觉得,现在的她已经与一位英国贵族结为夫妻,并坚持让别人叫她‘史密斯夫人’。

“而且,她还幻想着每天晚上她都会生下一个孩子。每次我见到她,她都会说:‘医生,昨晚我又生了一个孩子。’”

现实的残酷,如同尖利的礁石,无情地摧毁了她载满梦想的白帆。但在幻想的“海岛”上,艳阳高照,梦想之舟又一次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幸福的彼岸。

这能算作悲剧?呃,我不太确定。

医生告诉我:“即使我有能力治愈她的精神病,我也不会那样做。她现在的状态不是更快乐吗?”

人们如此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甚至以发疯为代价。假如在疯癫前,我们趁早把欣赏、赞许都给了人们,想一想,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在不用缴纳所得税,一周挣50美金都堪称富人的时代,查尔斯·施瓦布已经成为美国少有的年薪百万美元的富豪。1921年,安德鲁·卡内基提拔他为新成立的美国钢铁公司总经理,当时他才38岁(后来施瓦布离开美国钢铁公司,接管处于困境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并一手将其打造成美国最盈利的公司之一)。

安德鲁·卡内基凭什么给施瓦布开出百万美元的年薪(合计每天3000多美元)?施瓦布难道是天才吗?不。他比别人更了解钢铁行业?不见得。查尔斯·施瓦布曾亲口对我说:他手下的一些员工,了解的钢铁行业知识远远比他更多。

施瓦布坦言,他能拿到如此之高的薪水,主要得益于他高超的驾驭人际关系的本领。我问他是如何做到的,他说:“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我懂得只有通过欣赏和鼓励才能做到。这就是我拥有的最大财富。我从不批评人,只有鼓励和赞扬。批评和指责,只能扼杀员工的雄心壮志。如果非要找出我的优点,那么就是:嘉赞以诚,不吝褒扬。”

这些金玉之言,应该刻在铜匾上,悬挂在每家每户、每所学校、每个商店及每间办公室里,每个小孩都应该背诵,而不是费时间背诵那些拉丁词语的变位,抑或巴西的年降雨量。如果真能实现这些,我们的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是施瓦布的宝贵经验。看看普通人是怎么做的?恰恰相反,假如反感某件事情,我们会立即进行批评;即使有好感,我们也通常缄口不谈,这样也验证了一句话:“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施瓦布补充道:“我一生交际广泛,和全球许多名流都打过交道。我发现,几乎所有人,不论名望大小,地位高低,当听到赞美和欣赏之言,他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得到极大提高,取得的成就也会更出色。”

安德鲁·卡内基的成功也与此密不可分。卡内基无论在私下或公开场合,都毫不吝啬地夸赞他的员工。甚至他将对别人的夸赞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斯人长眠此地,无数比他优秀的人曾与之为伴。”

约翰·D·洛克菲勒与人相处的首要秘诀是:诚挚地赞美、欣赏他人。一次他的生意合伙人爱德华·T·贝德福把他们在南美洲的收购生意做砸了,损失逾百万美元。本来洛克菲勒完全有理由对贝德福痛批一通,但是出人意料,洛克菲勒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洛克菲勒深知,事已至此,贝德福也竭尽了全力。他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他发电报祝贺贝德福挽回了60%的投资,并宽慰他说:“事情做到这个地步已经不错了,不可能要求每笔生意都稳赚不赔。”

我有一张剪报,我并不确定上面的故事是否属实,但其中透露的哲理还是值得与大家分享的。

这个听来荒诞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农妇,结束一天繁重的工作后,她在家里男人们的饭桌前放上一堆干草。男人们愤怒了,问她是否疯了。她回答:“有什么不对的?你们不吃干草?20多年来,我一直给你们做饭,做好做坏你们从没有表态过。我还以为吃饭吃草对你们来说都一样呢!”

几年前,有一个针对离家出走妇女展开的研究。是什么导致妇女离家出走?研究发现:“缺少欣赏”是最终原因所在。我打赌,这也适用于男人。我们通常对配偶所做的一切习以为常,所以我们从来不对配偶表示欣赏。

在学习班上,一位学员讲了妻子对他提的一个请求。他的妻子与其他女士在教会参加了一项自我提升的培训,要求丈夫列出使妻子变得更优秀的6件事情。他说:“这个要求让我感到很吃惊。列出让我妻子变得更优秀的6件事情相当容易。老天,假如换作我妻子的话,她或许会为我列出上千件。于是,我对此避而不答,只说:‘让我想想,明天再回答。’

“第二天,我一大早给鲜花店打了电话,让他们为我妻子送来6朵玫瑰花,并附一张字条,写道:‘我实在想不出能改变你的6件事,我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当晚我下班回家,你猜谁在门口迎接我?对了,是我妻子。她双眼湿润。我避免了批评她,现在收获了幸福。

“她把这件事讲给大家听。接下来的一个周日,与她一起来的女士们遇见我,她们对我说:‘我没有见过比你更善解人意的人。’而我也意识到赞美的力量。”

弗洛伦茨·齐格菲尔德是美国最有名的制作人。他能像变魔术一样,让一个毫无特色的女子在百老汇一夜成名,成为舞台上的当红主角。他深谙赞美和自信的力量。他总会用他殷切的关怀让女人充满自信,相信她们是最美丽的。他很务实,为合唱团女子都加了薪,从30美金一直加到175美金。他也很懂人文关怀。《富丽秀》首演当晚,他亲自为明星演员发来贺电,为每一位合唱团的女子送上象征“美国丽人”的玫瑰花。

我记得,我曾跟风参加过一次禁食活动。整整六天六夜没有吃任何东西。这个其实并不难做到,当第六天结束的时候,我觉得并不比开始的第二天更饥饿。众所周知,没有人会强迫家人或员工绝食六天,因为这是犯罪行为。我们却经常会长达六天、六周甚至六十年都不给别人报以诚挚的赞美,而这些赞美恰恰如食物一样对别人不可或缺。

亚弗雷德·伦特主演过《维也纳的团聚》,他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演员之一。他说:“我需要的一切事物中,没有什么比满足自尊更重要的了。”

我们供养孩子、家人或员工,但很少足够关注他们的自尊心。为身体营养所需,我们提供了烤牛肉、土豆,但是却忽视说令人愉悦的赞美之言,而这些赞美之言像一首美丽的晨曲,会永存人们心中。

保罗·哈维在广播节目《故事之外》讲过诚挚的赞美曾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底特律,史蒂威·莫瑞斯的老师请他找出藏在教室里的一只老鼠。事实上,史蒂威拥有超群的听力,这也算弥补他失明的缺憾吧。显然,老师认可并欣赏史蒂威拥有的超群才能。对史蒂威来说,这是人生第一次听到有人赞美他的听力。好多年过去了,他仍记忆犹新。他说,这次赞美开启了他新的人生。从此,史蒂威,也就是艺名史蒂夫·旺达,通过努力挖掘自身的听力天赋,最终成为70年代最有名的流行歌手兼词作家。

有些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说:“不就是阿谀奉承,油腔滑调!我试过,这一套在有修养的人那里根本不管用。”

当然了,对有洞察力的人,阿谀奉承的确不奏效。因为阿谀奉承,代表了浅薄、自私和虚假。毫无疑问,肯定不会奏效。不能否认,那些急切渴望得到赞美的人,会饥不择食,会囫囵吞枣地接受一切好听话。就像饿极了的人会吞食野草、虫子一样。

就连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对阿谀奉承也毫无抵抗力。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承认他在女王面前经常不厚道地恭维她,用他的原话:“极尽奉承之能事”。迪斯雷利是英国历史上少有的圆滑、老练、机敏之人,曾担任日不落帝国的“大管家”,绝对是政治上的天才。他信手拈来的事情,并非适合你我。长远看,阿谀奉承弊大于利,因为这是一种虚假的事情,就像假钞,老是使用,终会惹麻烦的。

赞美与奉承的区别在哪里?不难区分。一个真诚,另一个虚伪;一个发自内心,一个流于口头;一个无私,一个自私;一个让人称道,一个令人鄙夷。

近期,我参观了位于墨西哥城的查普尔特佩克宫,里面立着一座墨西哥英雄阿尔瓦罗·奥夫雷贡将军的半身像。在雕塑下方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不要惧怕那些攻击你的敌人,但要提防那些奉承你的友人。”

阿谀奉承,绝对不是我要提倡的。我所倡导的,是一种新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我再一次强调,一种新的为人处世的方式。

英国乔治五世,在白金汉宫的书房墙上挂有6条座右铭,其中有一条:“不说也不接受廉价的赞美。”廉价的赞美,指的就是阿谀奉承。

我读过一则定义“奉承”的话:“奉承他人,就是告诉别人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拉尔夫·爱默生说:“无论你何等巧言令色,也不能掩饰内心的肮脏。”

如果所有人都学会阿谀奉承,所有人都在迎合他人,“人际专家”将遍地都是。

如果不去思考一件特定的事,95%的时间,我们都是在思考自己的事。假如暂时放下自己,开始想想别人的优点,那么我们就不必刻意、做作地说出“廉价”、言不由衷的奉承话。赞赏别人是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美德。出于某种原因,孩子从学校带来好成绩,我们却忘记赞扬他;孩子第一次成功地烤了一枚蛋糕,或做了只鸟笼,我们却没有鼓励他。事实上,没有什么比家长的关注和鼓励更令孩子开心的了。

下次,当您在餐馆享用肉卷时,千万别忘记赞美厨师的手艺;当疲倦的销售依然耐心地为您服务时,千万别忘记美言几句。

不论牧师、教员或任何一个演讲者都明白:如果滔滔不绝的演说得不到听众的丝毫反应或赞许的话,将是多么沮丧啊!

同样,在办公室、商店、工厂,甚至家人、朋友之间,这样的沮丧一样令人难以接受,甚至变本加厉。

千万不要忘记,人们都渴望得到赞赏。赞赏别人的美德,不可或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留下赞美。日积月累,这种小小的赞美,会催生友谊之花,等您下次再来时,已经花开满园。

帕米拉·邓纳姆来自康涅狄格州新费尔菲尔德市,她有一项工作职责,是监督一位可怜的清洁工。其他人总是嘲弄这个清洁工,故意在走廊随便乱扔垃圾,让他苦不堪言。这份工作太悲催了,大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清扫商场上。

帕米拉试过各种方式,激励这个清洁工,但都不奏效。她发现,他偶尔也会干出一些漂亮的事,于是她立即抓住时机,当众表扬了他一番。之后,他的工作做得更好了,其他工作的效率也随之极大地提高。现在这个清洁工已经有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和欣赏。用真诚的赞赏收获的成功,是用批评和讥笑永远不能取得的。

伤害和打击,不能让人变得更好,而且绝不可取。我选了一则古老的格言,剪下贴在镜子上,每天都可以看见:

“凡爱心、善行,应即刻兑现。不要迟疑,不要停留。光阴易逝,时不我待,人生只有一次。”

爱默生说:“周围的人,都在某些方面比我更出色。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爱默生尚且如此谦虚,我们有何理由骄傲?做人,不要急于炫耀,或急于索取。要先看到别人的优点,不要虚假地奉承,要报以真诚的赞赏。“嘉赞以诚,不吝褒扬。”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珍视您的每句话;即使您已忘却,但是别人仍对您念念不忘。

法则2:诚挚地赞美别人。 9zjeYuOSFIvPxii69EXogggvhzEIR6QxPtG1X7rSK6BGlZlVOH6xG2en7tQej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