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诗成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不是偶然。在先秦诗歌、战汉辞赋、六朝骈文等文学形式的滋养下,唐诗由古风入律,细致分韵,注重平仄,讲究对偶,凡技巧皆日渐成熟且运用得当,诗风强调自然,诗意追求深远,故有唐以来,唐诗无可争辩地站上文学高地,傲视古今。

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奢侈品,自有文学以来,其形式变幻多端。它需要依附于某种形态方可更好地表达内容,诗经、楚辞、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直至明清小说,文学形式一直求变求新,试图开拓更广泛的市场;这途中,至中古盛唐之际,唐以绝句律诗风靡朝野,光芒四射。

大唐三百年并未出版过诗歌全集,宋元明三朝只借势借光,也从未将唐诗整理大全;到了清朝康熙鼎盛时期,康熙帝才下诏编纂《全唐诗》,并亲自作序,“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至此,唐诗虽有统计,但这一数量无论是诗还是诗人于唐朝均百不足一二。即便如此,唐诗如同王冠上的宝石,璀璨夺目。

中国字一字一音,有平仄,有音韵,极适宜作诗。上古的《诗经》以及汉魏的五古,都已将汉字作诗表达得十分充分。可到了唐代,文人不满足古体诗的自由,开始追求增加自我限制的近体诗,绝句律诗应运诞生。此举将诗歌创作推至高原,居高临下,广袤无垠。

由于近体诗限制得恰到好处,从初唐起,至盛唐兴,绝句律诗成为唐诗的主流。近体诗的规则难易恰当,使用时既具挑战性,又具趣味性,其格式与规则要求一韵到底,平仄有致,对仗工整。这些严谨的规则并没有限制住诗歌的创作,反倒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欲望,让唐诗迅速地繁荣起来,并列入科举,普惠民间。

与其他艺术相比,唐诗最大限度地承担了社会责任;它既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怀寄志,又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怡情小调;前者忧国伤景念亲悲己,后者望月思乡有家无我;唐诗以其广阔题材展现了唐代上至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贩夫走卒的千姿百态,构成了生动而不可替代的历史画卷。

于是编纂一本精选唐诗读本就一直困扰着历代文人。直到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孙洙,以蘅塘退士为名编纂了《唐诗三百首》,这一版本务实通俗,老幼咸宜,自出版后风头无两,流传甚广,至今无一本唐诗集录能超越它。《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涉及诗人七十七位,古体诗近体诗兼顾,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基本均衡,这些看不见的编辑思想,正是《唐诗三百首》成功的秘诀。

唐诗擅长写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亦善长写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诗可以言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亦可以寄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大唐三百年,诗无处不在,其繁荣之昌盛,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阙功至伟。

所以《唐诗三百首》不仅是读诗写诗喜诗赏诗的范本,也是学诗的必备。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此处“吟”当“作”讲。蘅塘退士编纂初衷仅是为孩童学唐诗开蒙,谁知此书问世二百多年来风行不减,成人读本也未见有逾此书者,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成为最有价值的唐诗读本。

《唐诗三百首》作家榜经典文库版由谢有顺先生重新评注,丝丝入扣,这对于关注唐诗的读者是件天大的喜事。

是为序。


己亥初雪日 YckXdWZnVbUvOzpJ2ObJlDOEtlRBvkJEv5Gp2NtaLBJAJ2YKv43Ork6VmVDT1Qd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