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惊艳的企业转型故事

其实生发出写下《生生不息》这个故事的想法,甚至比我动笔写《一往无前》这本书还要早。还记得那一天是2019年11月2日,因为要撰写小米公司的传记,我到小米科技园第一次去采访雷军先生。没有想到,见面的第一句话,雷军就对我说:“写完小米公司的传记,你可以考虑再写一写金山!”当时,《一往无前》的第一稿还没有任何雏形,就这样,在小米的商业传记还一字未有的情况下,我和雷军有了一个写下金山这10年的约定。当时我感受到的,是金山这家公司在雷军心中的分量。

正好,那一天的采访是从2007年雷军离开金山的故事开始聊的。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幕幕的金山往事在办公室里像电影镜头一样缓缓铺陈开来。在一场波澜壮阔的口述历史中,雷军几乎泪目。这时我才知道,当年离开金山,对雷军来说是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故事,其中的挣扎感和复杂程度远非外人可以感知。

当时,作为一家经历过软件时代最辉煌时期的公司,金山在新的产业周期来临之际面对何去何从的问题,错过了互联网发展最蓬勃的时期,这家企业一度偏离了行业的主流轨道,而这引发了当时只有30多岁的雷军的深度思考。当雷军看到他无法再带领这家他为之战斗了16年的公司走得更远时,离开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后来我发现,这可能是雷军生命中最痛苦的一段时光。

然而,正是这种痛苦,为后来的金山以及今天的小米在无形中积蓄了巨大的力量;这种痛苦,成就了一个青年创业者的凤凰涅槃。

我在写完了《一往无前》,又完成了《生生不息》的写作后,才真正明白,这段看似是雷军生命中一段空白的时光,这个被他自己戏称为“一事无成”的阶段,其实正是他生命中一段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光。在他终于脱离了一线管理者的身份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后,对于产业趋势的观察和对战略的复盘思考就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在这段“蛰伏”的时光里,雷军见证了一批他参与投资的创业企业是如何以惊人的速度野蛮生长的,他系统地观察了移动互联网早期的商业模式、公司治理、资本的参与方式和公司创始人对创业机会的把握,一颗再次躬身入局的火种在他内心开始慢慢点燃,与此同时,一套成熟的、系统的、关于雷军的商业方法论也慢慢成形了。

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金山这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艳的“逆袭故事”。《生生不息》讲述的,就是雷军在2011年回归金山后,如何带领一家传统公司抓住时代趋势进行企业转型的故事。掀开这个故事的面纱,我发现,整个过程波澜壮阔,它甚至可能比小米的故事还要惊心动魄和充满质感。如果说小米是一个新的创业公司拔地而起、激流勇进,整个团队从零开始的学霸式创业的故事,那么雷军回归金山并再造金山的过程,则更像是一个带领旧部打破窠臼、破茧重生的故事。这是一个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终究冲破至暗时刻的故事,这是一个刷新了系统的创业者带领着自己热爱的公司走出“创新者的窘境”的故事。

因为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诸多波折,金山这个故事更加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而它也为所有希望进行转型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种样本和借鉴意义。

在金山转型的故事中,我总结了几个关键所在。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金山的创始合伙人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首先解决了团队之间的信任问题。在雷军回归之前,有一段时间金山正处于内部纷争不断、业务一盘散沙的状态,而这造成了很多内部意见的不统一,公司战略的执行也充满了摇摆。找到一个能够凝聚大家的信任、重建内部信心的人对于企业转型至关重要。可以说,这就是《生生不息》开篇的故事。2011年5月,雷军已经创建了小米,压力很大,做出回归金山的决定并非易事。因此,张旋龙和求伯君力争雷军回归金山的故事一波三折,就像一个精彩纷呈的剧目,几个人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克服的困难都不言而喻。在雷军选择回归后,他不但解决了金山高管之间的信任问题,在金山的董事会层面,股东们也变得更容易沟通。可以说,这为之后雷军发起金山的“五步战略改革”的顺利推进埋下了伏笔。在企业转型的故事中,找正确的人,似乎总比做正确的事先行一步。

金山在正式推进企业转型之前重新规划了企业的文化和愿景。经过梳理,雷军和金山管理层把“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并在内部不断做着沟通。如果说金山十多年前的愿景是让每一台电脑上都装上WPS ,让民族软件发扬光大,那么金山今天的愿景则显得更加落地和与时俱进。在我采访金山的大半年里,我强烈感受到了一点,那就是炽热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使命感多年以来都贯穿在这家公司的内部,在很长时间里,正是这种炽热的文化支持着金山走过了至暗时刻。在雷军回归金山之后,除了战略层面的变革,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员工做价值观方面的沟通,愿意花精力加强团队建设。雷军深知,一家公司的战略和方向可以改变,但是使命、价值观和愿景一定要保持稳定。文化的巩固和重建,是一家企业进行改革之前关键的一步。

在这个金山的转型故事中,雷军发起的“五步战略改革”是一场场非常经典的企业转型之战。在实施战略改革之前,雷军率先完成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变。作为一名在一线冲锋陷阵多年的青年创业者,雷军深知,一家企业要成功,必须拥有相对平顺的公司治理结构,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股权分配的问题,建立起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这是解决管理层和股东分歧的一味良药。通过艰难的“关停并转”和“包产到户”策略执行,雷军完美地解决了金山集团之前存在的权、责、利不明晰的问题。当一个集团一分为三时,各个子公司的管理层都开始为各自聚焦的业务发力,运营效率也得到了急速提升。而管理层持股则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管理层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了整个组织的能量。

在解决了金山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后,战略再造就成了重中之重,这也是《生生不息》整本书中最重要的一段描述。在金山错过了互联网最蓬勃发展的时代后,雷军为金山制定了非常完整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推动几家公司进行了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这也是这家公司进行转型的过程中最值得品味的部分,这个过程不仅仅有赖于雷军此前积累的商业视野,也得益于雷军之前在天使投资领域积累的声誉和人脉。当雷军开始用“产业+资本”的方式再造金山时,风险投资对创新创业的驱动力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用雷军总结出来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的移动互联网方法论进行战略再造后,几家公司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最显著的例子也许就是金山办公,在WPS开始走向移动端后,它的发展是爆发性的。可以说,金山办公今天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就连金山办公的管理层也感到十分惊讶。在遵从了整个行业的规律和趋势之后,曾经最传统的金山办公,也变成了一家与时俱进的公司。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企业一旦实现了成功转型的第一步,如何快速应对迅速变化的市场,就成为它的“肌肉记忆”。随着金山办公管理层的成长和成熟,金山办公自然而然地将其战略从移动办公转向“云”,至此,金山办公的管理者并不是简单地继承了雷军的转型路径,而是把转型的方法内化到了企业管理中。

金山云的成立和发展也体现了雷军的商业思维的进阶。经营和管理不同,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经营是做正确的事”,而经济学家指出,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效率,经营是面对市场和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做出选择。如果说在金山时代,雷军早就学会了做一个有条不紊的企业管理者,那么在雷军2011年正式回归金山之后,他已经进阶成为一个完全的经营战略制定者。在他的主导下,金山2012年成立了第四家子公司——金山云,而这也是一次为科技企业打造“增量”的商业思维的经典体现。如果在传统时代,大家比的是企业规模,是存量,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家企业只有拥有未来的增量,才可能赢得未来。而云,正是一个具有无限增量和想象空间的赛道。当很多人还认为进军云产业是一场无比大胆的冒险时,金山云从成立到今天的表现,已经给予了很多人一份相当令人感到惊艳的成绩单。这个案例已经可以清晰地表明,从2011年开始,雷军已经摆脱了精细管理的标签,成功地成为一个大局的操盘手。

可以说,金山转型的故事很难一言以蔽之。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细节丰富、枝丫庞多。但是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我这一次写作的过程经常充满了感叹。我逐渐意识到,金山转型这个故事之所以从来没有被公众过多关注,是因为它是一个与小米的出生和成长相生相伴的故事。因为小米的故事太过辉煌灿烂,所以这个厚重而低调的故事没有被过多挖掘和展现出来。而这一次把它完整地写出来,我感受到它其实同样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它可以给那些处在至暗时刻的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一束光亮,也可以为同样希望改变和转型的中国企业提供一种启迪和示范。甚至,它可以让那些同样希望基业长青的企业产生一些思考和共勉。

7个月,我写完了这个充满了层次和质感的故事。这是一次非常努力和真诚的呈现,它拥有商业故事里你能预想到的所有元素:残酷血腥的竞争、艰难的改革和转型、商业战略从无到有的落地、并购团队之间痛苦地进行整合。从这个故事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家跨越周期的企业如何在新经济的时代抛去沉疴,在一个全新的战略的带领下焕发出自己光彩的全过程。 b/d8qFC2uuXCZEeJJ9KhHuVYaYNxUA0zq65KndazkjcVY0+qAcywQfiwa+C5So9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