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中国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

葛剑雄

【摘 要】 有些竞技运动项目的产生与特定的自然气候有关,其发展与项目的特性、人的接受意愿密切相关。本文从“环境论”“因素论”“身份论”“考试论”“功能论”五个方面深入分析竞技运动项目产生的基础条件和影响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多重因素,探讨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生活化的目的,阐释了体育考试与学习竞技运动项目的关系,剖析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的功能和传播困境。

【关键词】 竞技体育;体育文化;竞技运动项目

一 竞技运动项目产生的“环境论”

中西方体育的起源和发展不同,地理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里就以古罗马与古代的华夏大地为例,古罗马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海拔比较低,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这种典型的副热带夏干气候,不利于季节性农作物生长,河谷、平原不会出现严寒的天气,人们着装就会比较单薄,身体暴露部分比较多。古罗马人比较早地产生了形体、肌肉的意识,具有了天然的身体审美。另外,由于古罗马崇尚战斗暴力,痴迷于军事训练,从军事训练衍生出一些体育、竞技和表演,而罗马政治体制的公共性特点又使这些活动形成通用的规则,成为公众活动。而我国古代的华夏民族聚居于黄河中下游流域,当时的气候总体来说比今天要温暖,但四季分明。在当时农业生产条件下,大多数人从事的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差,食物缺乏热量,营养不足,又缺少照明设施,养成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没有娱乐和体育活动。即使是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的阶层,也没有形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古代的“百戏”之类,类似今天的杂技,属于专门人员的表演,并未成为社会职业和竞技运动,更没有群众性基础。

在农牧业分离后,中原地区基本形成了纯农业,人们生活安定,除劳动外没有体育运动和其他活动,身体反而不如以采集、渔猎为生的祖先们或半农半牧时期的祖先们健壮。先秦的尚武精神主要与战争频繁有关。秦汉以后,百姓虽然需要轮流服兵役,但是平时没有军事训练。先秦的贵族文武兼备,接受专门的训练,但仅限于射、御等有限项目。秦汉后文武分离,并越来越重文轻武,注重的是杀敌和防护,并没有产生竞技运动。竞技是有规则的,而打仗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春秋时期还保留了贵族遗风,打仗还是讲规矩的,宋襄公作战就是“不鼓不成列”。后来,这类战争规则很快被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杀戮和尔虞我诈的计谋所替代。军队中即使有类似竞技的训练,也是作为战争手段,比的是真刀实枪,而不是具有竞技表演性质的武艺。

二 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因素论”

我国古代产生的投壶、射箭、蹴鞠等游戏活动,更多属于礼仪、娱乐、表演的性质,最终未发展成为竞技体育。有些人一谈到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不尽如人意,就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限制了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因为竞技体育有很多身体对抗性运动项目,违背了中国“礼”文化的身体规训。

其实,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成效与国家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当年周恩来总理邀请日本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协助中国女排魔鬼训练以后,中国女排的竞技水平迅速提升,夺得五连冠的辉煌战绩。我国乒乓球为什么发展很好?也是因为国家高度重视,甚至推出乒乓球外交,让我国乒乓球运动员走出国门,与世界一流选手同台竞技交流,促进我国乒乓球事业繁荣发展。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擅长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隔网项目,是与中国人的性格有关系。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高水平的竞技运动员,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关键还是看后天的训练,而训练又涉及体制机制问题。有些竞技运动项目被引入中国以后,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保障,发展缓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强调专业化训练,忽视了运动员文化教育,导致一些运动员缺乏责任意识、道德观念、团队精神等。

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是否与人种有关系呢?笔者认为身体条件还是很重要的,遗传的因素是有的。笔者在埃塞俄比亚看到很多小孩都是在很简陋的条件下从事长跑训练,一位前世界冠军告诉笔者,一方面是高原的环境适合这项运动,另一方面,科学已经证明埃塞俄比亚人的遗传基因的确适合长跑运动。我们应该承认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中国人口众多,个别人在某些运动方面具有超常的天赋也是正常的,那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培养这些有天赋的人。在没有机制保障的前提下,基层体育发展会受到影响,哪怕存在这样的天才也不能被及时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也不一定能得到科学、系统的训练。我国乒乓球运动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与亚洲人身材、国家重视、参与面广、训练条件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体育场地设施得到了发展,开始具备一定的条件,但毕竟时间太短,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发展竞技体育应该有正确的战略,要扬长避短,有所取舍。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民族可以在所有的竞技运动项目上都取得好成绩。我们国家发展体育的目的应该是全民健身,发展竞技体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全民健身,都是为了国民强身健体,进而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全民健身的基础上,投入一定的资金,发掘训练优秀运动员,特别是那些有天赋、有超常潜力的青少年,争取多拿金牌,这才符合体育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三大球联赛引进了外援,足球、滑雪等项目开始有了归化球员参与。引入外援和归化球员更多的是为了带动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而不仅仅限于拿世界冠军。欧美都是职业联赛,其本质是商业性的,吸引更多的观众观看,赚取更多利润。我们国家应不应该搞职业联赛?搞职业联赛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运动项目可以搞职业联赛?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根据国家的需要,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同时要为社会创造出财富。如果搞职业联赛也是为了争金夺银,这就不符合职业体育发展规律了。中国人有自己的观赏习惯,发展竞技运动项目要符合国人的审美情趣。西班牙的斗牛项目,中国人恐怕就很难欣赏,还可能引发动物保护协会的抗议。美国的橄榄球、垒球尽管都很具观赏性,但中国人对这些项目的兴趣还需要花时间培养。所以,我们发展体育产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一味照搬国外的做法。因此,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职业体育的发展,都要有所选择。

三 竞技运动项目生活中的“身份论”

全民健身的效果反映在全民健康水平上,而不是以民众参与什么样的竞技运动项目作为评价尺度。笔者认为上海的全民健身运动就做得比较好。2019年上海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83.66岁,三大健康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这就是极好的例证。影响寿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营养、医疗卫生条件、生活方式、教育水平等,但体育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以笔者为例,笔者坚持游泳几十年,身体状况的确比同龄的人要好一些,这就是长期体育锻炼的效果。全民健身不一定要选择什么样的项目,也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要落实到生活中锻炼。中国人喜欢散步、走路,参与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的人不足,这也是受制于生活条件和场地设施条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去支撑。比如要打羽毛球、网球,租场地需要花钱,聘请教练需要花钱,还要有预定的时间段,这是多数人难以达到的条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人均体育活动的面积、设施数量还有较大的差距。老一代的中国人运动比较单一,与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有关系。过去只有教会学校、名校才会教打网球,这些学校的学生才有机会接触到足球、篮球、排球运动项目。青少年时期没有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以后就很难养成好的运动健身习惯。很多退休人员由于年轻时运动基础不好,现在只能选择走路、跳舞等简单的身体活动。

不是说运动方式简单就不好,也不是说运动项目复杂了就高级。很多运动项目的发展与倡导有关系,近年来兴起的马拉松长跑,就与政府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马拉松长跑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跑步装备、训练费用和赛事支出,如果再结合旅游观光,花费更大,都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我们看马拉松长跑的骨干,大多是中产阶层,白领居多。一个运动项目的方式、规则,会决定这个运动项目的发展。即使是跑步这种看似简单的运动方式,也能发展成为一个时尚、高消费的运动项目。一个运动项目是否有利于体育生活化,也与当地居民的传统习俗有关,要尊重每个地方的传统习俗。例如内蒙古的摔跤、射箭、赛马就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活动项目,这些项目是不是可以娱乐化、商业化,是不是可以用于全民健身,需要认真研究。

一个运动项目是否有利于居民锻炼日常化,是与场地设施条件密切相关的。竞技运动项目发展要与全民健身结合起来,按一定比例配建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其中包括球类场地等。现在我们应该量力而行,考虑自己的年龄、兴趣、经济实力等诸多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全民健身不应以参与何种项目作为评价导向,民众适合什么样的运动项目,就参与什么样的运动项目。项目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与人自身的兴趣有关,与人身体健康干预需求有关,与场地、器材、设施等客观条件有关。而全民健身开展的效果需要评估,比如国家投入的人均经费有多少,运动健身对慢性病的干预力度如何,人均寿命有没有延长,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指标。

四 竞技运动项目学习中的“考试论”

“体教融合”成为体育界探讨的焦点话题。教育部的文件提到了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并特别提到,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在高校招生中纳入体育素养考量。

体育的目的是什么?其实教育方针中写得很清楚,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一部分,不是只着眼于学生的体育考试成绩,也不要刻意功利化地发展学生某方面的体育特长,而应该把体育作为学生成长的一个部分。体育课只是体育的一部分,仅有体育课是不够的,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也达不到全面提高体育的目的。以前笔者当中学教师的时候,课外体育活动会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即把学生赶出教室参加体育活动。我们强调的是参加体育锻炼,而不是让学生非要达到什么样的运动技术水平。体育课是要有成绩的,但大多数同学只要上好课考试就能及格,稍努力些就能有好成绩。不要在考试方面给学生太多的压力,而是要保证体育课能够保质保量的上好。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状况不一样,擅长的运动项目也不一样,不同的项目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如果要比的话,只能是在体能方面。对于体育,学生们只要努力参与、认真学习就可以了。

学校的体育教育主要还是着眼于学生的基本训练,而不是围绕运动技术水平能力的提升或者运动技巧提高,要着眼于提高人的体质发展水平。学生走、跑、跳、投的能力要有提高,基本的运动项目动作、规则要学会。至于学生要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就必须通过专项练习,或者去专门的俱乐部训练,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够满足学生运动技能水平提高的需要。现在的确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学生的负担都比较重。不过,这个负担还不至于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现在保证不了的是孩子们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参与课外锻炼的时间不足。体育课本身就是放松精神、增强体力的,是学生调节学习、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手段。体育课现在最大的麻烦不是运动项目的学习,而是学校管理者、体育教师承受了不应有的压力。现在大多数家庭只育有一个孩子,所以教师非常担心学生的安全,学生下课以后,教师不建议学生跳、跑。春游的时候,教师都要让家长写担保书,甚至让家长陪同,否则都不敢带学生出去。体育教师担心的是体育课如果出了什么事故,这个责任是承担不起的。这就导致一些学校的体育课很安静,甚至还出现了男教师教男生、女教师教女生的现象。

城市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精英,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学习琴棋书画。体育也开始作为一技之长纳入精英教育培养,击剑、空手道、网球甚至骑术等运动项目开始热起来。很多学生开始选择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专门学习优势运动项目,这是教育精英化产生的结果,满足日后升学或者比赛的需要。但这些变化并没有促进真正的体育教学,精英式的体育并不是面向大众的。笔者认为学校的体育活动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让学生在体育方面得到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体育课的设计要符合学生所在年龄阶段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不要仅仅盯着考试成绩。此外,学校场地设施也需要完善,以保证体育课的质量。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通过制度来保证不同年级的学生每天有不低于规定时间的体育活动。笔者很赞成体育不及格学生不能毕业,但是评价的标准是否合理呢?是不是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不要把标准定得太高,一旦太高了,就会出现弄虚作假、营私舞弊。体育不应该过度强调考试,提高门槛来压制学生。一切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应该适可而止。

体育课程不受重视,被列为“小三门”之一,这种说法是带有偏见的。体育课将成“主科”,体育与健康课要留家庭作业。问题是,如果门门课都成为主科,那么势必主科之间也会分层、分类。也就是说,主科之间也是要区别对待的,这个是不可避免的。语数外肯定还是第一层的,那么体育处于第几层呢?所以不是改一个名称就万事大吉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应该早就有了,比如规定学生在家需要跑多久,体能练习需要打卡等。高中、大学冬季长跑,一般采取这种方式,学生自己安排时间,打卡累计完成任务。但“作业”也要从实际出发,必须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家庭情况,还要考虑学生所在社区的体育设施状况。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这些项目的作业怎么留?如果没有比较好的场地条件,没有专业的教练指导,是很难真正有效果的。体育“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而不是追求提高体育的学科地位。

五 竞技运动项目参与中的“功能论”

体育的本质是精神上、物质上的一种享受。它能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增强人的体质。体育能在游戏过程中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和提升,带来愉悦。有人说电子竞技是“祸国殃民”,这种论调是完全不负责任的。第一,电子竞技为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挣得了许多税利,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发展,那么电子竞技“祸国”在哪里呢?从成本来看,电子竞技投入成本和办赛成本,与其他主流职业赛事相比并不算高。现在电子竞技运动从事的人数还是非常少的。第二,电子竞技是不是会让人上瘾?任何竞技运动项目都有人“上瘾”,都有人控制不住,踢足球、打排球、跑马拉松都会“上瘾”。现在也没有拿出具体的数字来佐证电子竞技是特别会让人上瘾的。另外,哪一个优秀运动员对自己的项目不“上瘾”?第三,电子竞技是不是会损害人的健康?球类运动,田径项目,举重、摔跤、柔道项目,只要是竞技运动项目,参与激烈的竞技比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人的某一方面的健康,关键是不能过度。优秀的竞技运动员都是超常的人,普通人是做不到的,但他们是有运动寿命的,就是为了控制对健康的损害,电子竞技运动员不也一样吗?

电子竞技要发展,关键是怎样发展,要有严格公正的规则,通过科学研究制订出时间、程度、次数上的规定,尽量降低运动员身体受到伤害的程度,而不是一味地排斥、打压这项运动。对于从事这项运动的人,也要有理性地选择,不能过分投入。要通过多部门协作,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运行监督机制,将电子竞技运动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现在电子竞技参加比赛是需要集训的。笔者认为未成年人不能放弃学业参加集训,接受义务教育必须确保。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青少年运动员,对电竞运动员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运动寿命一般很短,否则以后继续升学或就业都成问题。

The Development of Elite Sports in China

Ge Jianxiong

Abstract: The origin and emergence of all sports games is related to the unique natural climate,and its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sports and people's willingness to accept it.From five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theory”,“factor theory”,“identity wheel”,“examination theory”and “functional wheel”,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origin of all sports games,discussed the purpose that elite sports should be close to people's daily life,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 examination and elite sports,and analyzed the function and communication dilemma of Elite sports in China.

Keywords: Elite Sports;Sporting Culture;Elite Sports Games kGZw90xRn+cw54wUEqv48n0gd+g0/781UYSer1z9vFJDW48sPFAoy/1xcu4kXS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