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数据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地位日益凸显。在众多数据资源中,健康数据尤为引人注目。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整个社会对健康大数据寄予厚望。中国健康大数据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场空间巨大,应用场景众多。
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速。到2018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逾2.49亿,占总人口的17.9%。预计到2025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3亿,占比约为21%;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4.34亿,占比约为31% 。
密歇根大学Berhanu Alemayehu等学者综合了蓝十字保险公司密歇根州375万名客户的索赔数据、医疗保险当前受益人数据、密歇根死亡率数据库和密歇根养老院患者的数据,研究了医疗支出生命周期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终生医疗支出近一半是在老年期间(大于60岁)发生的;对于年龄在85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剩余年份的医疗支出将超过终身支出的三分之一。
鉴于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医疗及养老服务的需求将随之激增。需求快速增长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将构建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刺激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另一方面,供需缺口的形成,促使整个社会积极探索更高效的产品供给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产业部门积累的数据资源将日益丰富,产业部门的持续发展也有赖于利用这些数据资源提高产出效率。大数据的应用将有力地支撑产业发展。
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通知》指出,2019年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全面启动实施。一方面,为了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国家的相关政策将陆续实施,如分级诊疗、异地结算、健康扶贫等。对于一个巨量人口的国家,这些都需要大数据的后台支撑。另一方面,涉及14亿人口的医保数据本身就是一座大金矿。在大数据环境下,无论是公共卫生政策、疾病防控、新药研发,还是个人健康管理领域,都可能从这些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发现和红利。
除人口老龄化之外,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驱动力来自人口的代际更替所带来的健康理念的转型。诚如《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所断言,21世纪初出生的人有50%的概率能活到100岁。 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促使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重大改变。首先,健康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在人过七十古来稀的寿命预期心态下,很多五六十岁的人只要有大病,就认为大限将至,随时准备撒手人寰,从而不愿意在健康方面投入太多。在百岁人生的心态下,在五六十岁较易得病的年龄,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预防及治疗。无论是早期的健康管理还是随后的精准医疗,都需要大数据的技术支持。这些需求将推动健康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可能打造出万亿级的市场,并培育出大量的独角兽企业。
相关学科和领域技术的不断突破,给生物、医疗、信息、经济等跨学科、跨领域的健康大数据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是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生命科学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预计由此带动的健康大数据相关产业在未来一二十年会取得快速发展乃至革命性突破。
二是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发展对未来医疗的供给方式产生影响。这轮信息化浪潮持续时间之久、影响程度之大,始料未及。目前,信息技术特别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仍在不断突破,医疗健康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领域。在数据可靠的条件下,医疗人工智能在影像领域的诊断准确率已超越多数医生。由此可见,中国的健康大数据有可能凭借IT技术研发、技术整合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的健康产业一方面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国外引入先进的模式、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利用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加速大数据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不断摸索新模式、推出新产品。
地方政府对健康产业发展也寄予厚望。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政府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往往将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作为首要选择,一、二线城市都在布局健康产业园区,给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