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蒋介石的反应及判断偏差

一般观念及以往大多研究认为蒋介石始终愿意并力促出兵南朝鲜,事实有些出入。朝鲜战争发生后,美国迅速表明支持南朝鲜的态度,并着手在联合国促成联合行动,这使台湾不少人产生某些想法,有意介入,其中包括蒋介石身边之人。而蒋本人是有所顾虑的。

1950年6月26日,韩国方面传来消息说,美国P-51战斗机约十架即将到韩,但美方不愿美籍人员参战,韩方又无驾驶此种机型经验者,因此韩方极盼台湾方面派驾驶员赴韩助战,美方似亦同意。而蒋介石的答复是,“可予考虑”,唯望韩政府“先征求美国之意见”。 朝鲜战争发生后,在韩国方面盼台湾派军事技术人员助韩消息传来后,蒋介石没有贸然答应,而是希望韩国先征求美国意见,并指示以此答复应对韩方可能提出的请求。以此观之,蒋介石与顾维钧等人讨好美国的心理是一致的,美国希望,至少是不反对,才是台湾当局出兵助韩的前提。

如果说此时蒋介石的顾虑主要是美国的态度,那么很快蒋的顾虑又多了一重。6月29日,孙立人呈函,建议出兵援韩,自愿担任指挥官。孙立人指出目下台湾本身既已获美海军巡弋,较为安全,可抽两个军,编组远征军赴韩,以此提高台湾的国际地位。 不但孙立人本人主动请缨,外界呼声亦有不少。在顾维钧的“商务参赞”刘大钧提出的意见书中,也有自孙立人的精兵中调派二三万人助韩的建议。 孙立人在抗战时期曾率远征军赴缅协同英、缅对日作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孙欲效仿从前,殊不知今非昔比。在国民党兵败大陆前后,蒋介石声望严重受损,美国对有西方教育背景的孙立人寄予期望,希望由他掌管军事。国务院部分决策者甚至暗中策划发动政变,以孙立人取代蒋介石。 [1] 美国人对孙的器重为蒋所了解,虽在急需美援的时期蒋给孙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的要职,但并未给孙相应的信任,孙与美方人士的交好在蒋看来皆是“挟外自重”的表现,孙对军中政工工作的不配合也是蒋的一块心病。30日,蒋在日记中写道:“立人自告奋勇、跃跃欲试,惜其精神品格与思想皆令人可虑耳。”而在与“陆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蒋坚韧谈话后,“更觉立人司令部之纷乱可虑也”。

台“外交部”将出兵之意洽询美政府后,美国并未立即答复。30日,“驻美大使馆”又续递第二备忘录催询,经国防部密告,白宫拟暂不决定是否同意台湾出兵援韩,先调派驻日美军赴韩援助。 美国并未表态,仅将决定权推给了联合国军与盟总首领麦克阿瑟。 虽有顾虑,蒋介石还是准备采取某些行动。6月30日,蒋与“国防部参谋总长”周至柔、“副参谋总长”郭寄峤商谈援韩部队事,决定以刘廉一军为主干,附以八十军之二〇一师充实之。在“外交部门”交给美国白宫的计划中,列出三万三千人的援韩人数,而蒋考虑的最大兵力是以十万人以上为预备队,同时,要求速定美国接济条件。

未得支持表态便采取行动、制定方略,是基于蒋对大势的一个判断。蒋介石认为,若中共先参加北朝鲜作战,则美国态度“自必大变”,不仅会要求台湾出兵援韩,且将不再阻碍台湾海空军攻击大陆。 对于中共参加朝战的可能,他颇有信心,连带的推测是美国即将要求台湾出兵。朝战甫经发生,台湾的决策者们似乎都有点按捺不住,“外交部门”急迫地催促美方表态,在出兵准备的行动中表现出某种不太恰如其分的自信。 中共抗美援朝后,尽管蒋介石看到美国受英国影响,欲求妥协,但仍试图利用这一时机,促使美国支持台湾反攻。11月10日,蒋与台湾当局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何世礼商讨对策,认为若麦克阿瑟重新要求台湾派军援韩,可照前议允之,但必须要求美国解除阻止台湾当局“反攻大陆”之宣言。13日,蒋约见美国记者鲍尔闻(Hanson W.Baldwin),表示要制裁中共,只有让台湾“反攻”方能收效,“反攻”不需动用美国陆军,只要现在在韩国的美国海空军协助即可。

应该说,蒋介石对美国态度和战争发展的推测是不太准确的。他认为美国未表明对台湾出兵态度, 用意是压制台当局参加国际事务,“并非”担心中共以此为由军援朝鲜。由于1949年以来心理情绪的积累,蒋介石仍怀着对不支持援助国民党的美国国务院的怨恨,认为是“彼艾(奇逊)”的阻挠所致。而蒋对朝鲜半岛战事的影响给予了充分的估计,认为“第三次大战是否从此开始,尚不可知”。 蒋介石认为美国不支持台湾出兵是国务院艾奇逊的作用,事实不尽然。艾奇逊担任国务卿时,固然采取了一系列对蒋介石不利的政策,令蒋对其颇有微词,但在当时局势下,即便换了国务卿,美国在台湾出兵援韩一事的态度上也难有根本性改变。1952年美国选出新总统后,要提名新的国务卿,杜勒斯与杜威(Thomas Edmund Dewey)皆有可能。“外交部长”叶公超认为美国远东政策与国务卿人选关系不大,其政策的关键取决于“友邦态度”及国内舆情等因素。“友邦态度”以英国态度为重点,新当选的总统艾森豪威尔素来对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敬服,今后远东政策可能仍将受英国牵制;国内舆情自然是希望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减少流血。 相对于蒋介石情绪化的推论,叶公超的判断更为理性,颇接近事实。

蒋介石对苏联也带有强烈情绪,认为美国在1940年代后期执行的所谓“倒蒋扶共”政策与苏联的影响有关,中共进攻台湾是受苏联“指使”,北朝鲜进攻南朝鲜也是受苏联“主使”, 而苏联“主使”朝鲜半岛争端与“主使”中共攻台是类似事件。退台后蒋介石有守住最后基地的决心,对外界高举“反共抗俄”旗帜,对此种观点并未有所掩饰。朝鲜战争已引起联合国干涉,蒋介石希望将台海冲突与朝鲜半岛争端合并处理,以此获得国际上的支持,改变台湾命运。在此心理下,蒋介石在演说中公开宣讲朝鲜战争“完全是由于苏俄在幕后操纵主使”,建议联合国应明白指控苏联为“主犯”。 苏联“主使”北朝鲜南攻的看法固然在相当程度上也为美国认同,但美国此时不希望同苏激化矛盾,因而倾向保持缄默。 蒋介石在此时对苏的指控,在美看来有“唯恐天下不乱”之嫌。对待朝鲜问题过程中,在具体处理方式和态度掌控方面,蒋介石与美国官方态度不太合拍。

蒋介石的判断偏差,还与一些有失妥当的建议有关。在出兵问题上,除了专门从事“外交”的人员汇报情况、分析时局外,还有部分非“外交”人士参与其中,包括常驻美国的空军副司令毛邦初、在美担任华盛顿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副执行董事的俞国华等。关于台湾是否派兵,美国一直有两种声音。有些时候,支持出兵的声音甚至盖过反对的声音。驻美官员若非专职“外交”人员,很可能对各种利害与关系不了解。根据某种表面现象,他们往往给出错误信息和建议。例如,1950年8月,毛邦初等人致电蒋介石,指出蒋廷黻演讲指陈苏联阴谋深为舆论赞许,宜采为台方宣传重点。 同月,俞国华等电蒋介石美已有中共援助朝鲜证据,美国安理会代表公开指摘中共,足证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仅为时间问题。 蒋介石在8月下旬抱有这样的看法:“美国军民反共恨俄之心理与形势已经造成,杜、艾如不顺从公意,彼将无法控置(制)军政,故不患其援台之态度有所变更。”此等想法或多或少与这些电文有关联。 此间“外交部”提出的意见中,也特别提到此点,认为“在美活动之官方及半官方人士为数孔多,殊非外交部所能控制,此点实有改善必要”。 yFE1eudxt6ia64HacGrqZTyJ+cZoPSpVqHoAKqx7ZSo57OfGYyDd8q7U9OpUp+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