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见表3)。尽管数据要素可以通过人为或者技术手段来建立排他性,但普遍认为数据要素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3]
表3 公共品与私人品的类型界定
一是非竞争性,数据要素通常具有一次生产成本高,但复制成本很低且数据质量不易损耗的特点。 独立于数据要素的存储和传播介质来看,数据要素的非竞争性体现为能够被不同企业或用户同时利用,且能够被无限利用,而不产生数据要素量和质的损耗。换言之,一个企业或用户对数据要素本身的利用并不会减少该数据要素对其他潜在企业或用户的供应, [4] 数据要素消费者增加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是非排他性,理论上,某企业或用户对数据要素的利用不会阻止或影响其他企业或用户收集和利用相同的数据。Sokol和Comerford认为,由于用户多重归属和数据专有用途方式的存在,使数据要素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 同时,由于数据能够被复制,企业或用户一旦获得数据,将衍生出潜在的数据“供给者”,而数据要素真正的一次生产者将失去对数据排他性的控制 [5] 。随着获得数据要素的消费者或使用者增加,其非排他性逐渐增强。
规模经济体现在生产投入(或成本)和产出的关系上。在(1)单一产品生产;(2)生产技术不变;(3)投入要素等比例增加的约束条件下,主流的规模经济含义如表4所示。Pindyck和Rubinfeld放松了“生产技术不变”这一前提条件, [6] 将规模经济描述为可以低于双倍的成本获得双倍产出的生产状态,这一描述涵盖了企业生产水平改变时,改变生产要素组合或生产技术的情形。需要注意的是,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反之则不然。
表4 规模经济的含义
数据要素具有独特的生产成本结构,即一次生产的固定成本高,此后以复制和优化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再生产的可变成本非常低。一旦数据要素的规模突破临界容量,数据要素达到一定的密度水平,量变引起质变,特别是以高质量的大数据形态出现以后,这种成本结构就会产生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即数据要素供应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 例如,Windows系统具有研发投入成本高、周期长,而边际生产成本低的特点,该系统在全球供应规模巨大,一次生产成本将被摊薄,即能够以非常低的单位成本实现Windows系统供给。
范围经济是指当既定的两种以上产品和服务由一家企业生产时,因能收到生产与分配的纵向统一利益和对多种用户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的复合供给利益,其总成本要比由不同企业单独生产单一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总和低;或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由一家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超过生产单一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出之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更具有成本优势。Samuelson和Nordhaus认为,如果由一家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低于由几家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就表明存在范围经济。 [7] Pindyck和Rubinfeld认为,在相同生产投入的条件下,当一家企业的联合产出超过各自生产一种产品的企业所能达到的产量之和时,就会形成范围经济。 [8]
不同的数据要素之间呈现出互补特征,数据要素之间的重组、整合将创造比单个数据集更大的价值。数据要素的“混搭式”利用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信息与社区地图、物业规格、周边配套等数据集相嵌套。对于特定的数据要素集合,进一步增加具有一定数量和可用质量的数据要素资源,能够扩展数据要素的利用范围。 例如,Google公司搜集街景信息,同时采集GPS数据,优化其地图服务,也为自动驾驶汽车的运作提供技术支撑。可见,各个数据要素通过重组、整合和扩展,在提高整个数据要素总和经济价值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各个单一数据要素的经济价值,从而呈现出范围经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