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健身领域。她们希望通过健身活动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维护身体形象。在全球身体文化蓬勃发展的助力下,中国女性掀起了“健身热”。虽然健身运动对女性个体生活和自我成长的影响没有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育这些重大事件那么直接、显著,但是围绕女性健身的话题却涉及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健身的过程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了女性生命与生活中不同的色光。

我在前期关于女性健身、休闲运动的课题以及研究著作中,大多是把女性健身运动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现象去进行调查研究的,主要关注的是女性体育运动参与的现状(如《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休闲体育的兴起》《中国城市女性体育参与分层现象的质性研究》)、制约因素(如《论休闲体育对城市女性社会空间的建构与影响因素》)、潜在功能(如《“自由”的选择与身体的“赋权”——论体育对女性休闲困境的消解》《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运动身体理论》)、促进策略(如《我国女性大众体育发展目标选择的思考》《新时期我国女性大众体育发展路径探析》)等。这样的研究虽然在宏观层面上能够勾勒出我国女性体育运动参与的社会学图景,但是在材料的整理、筛选、归纳、提炼、综合分析的过程中,那些一手的、丰富多彩的、生动鲜活的个体健身运动故事却被掩藏在了研究者“科学”“综合”的话语体系生成之中。因此,在这本书中,我想还原健身运动参与者身体叙事的主体性,连贯地呈现独立个体的健身历程及其相关的生命故事和生活经历,用“放大镜”去寻找个体身体经验、自我认同及其与生活世界关联的线索,从而为女性健身运动研究填补真实、鲜活的内容,使我国女性健身运动的“社会图景”更为清晰,也为从不同层面具体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提供素材和理论视角。

本书呈现了12位女性的健身口述故事。故事主人公有经历了“暴食—催吐”的肥胖者、离异的中年职业女性、退休的老年干部、留学海外的大学生、进城的“打工妹”、农村妇女、亚文化空间下的双性恋者、备孕二孩的高龄女性等。这些故事被规划到了“自我、身体与运动”“生活、身体与运动”“孕育、身体与运动”三大主题之下,突出了女性健身的不同关注点。每一个故事形成了独立的一章,每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口述故事”,第二部分是“分析与讨论”。“口述故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事,力争保留口述者“原汁原味”的主体性表达以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这里,研究者(作者)并没有介入评析,以避免打断叙事的连续性。“分析与讨论”是作者站在局外人/研究者的立场,对口述健身经验/体验进行的主题式分析,从不同理论视角去分析健身者的身体、生活、生育、健康、社交、教育、形象、自我认同、身体管理等当下女性健身现象的热议话题。在主题分析中,我们不仅仅限于对“个体经历”的诠释,更希望超越个案,或者说将个体健身经历嵌入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中描绘出当前我国女性的“群像”,对女性的权利、地位、身份、角色、文化价值观等进行反思。

本书的特点如下。首先,在体育学中少有以口述为主的研究著作,即便有,也多为知名教练或者运动员的回忆录,鲜有对普通人体育故事的“深描”研究。而本书的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健身爱好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我国大众健身的群像。体育理论的相关著作多为纯理论的论述,材料多来源于文献,而本书是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结合,材料是通过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这是本书在体育学领域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其次,在社会学与人类学领域,较为具体的身体研究大多数指向患病的身体、失调的身体、消极的身体,或者欲望的身体,更多涉及的是医学与社会、文化之关系,也有个别的研究从性的身体叙事来反映身体体验。本书将体育事件/经验置于复杂的日常生活中,折射出来的更多的是“能动”的身体、“受控制”的身体、“情境下”的身体和“积极再造”的身体,更多涉及了健康与社会、文化之关系,也为具身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和观察视角,这是本书在社会学领域的特色。再次,在方法论层面,本书强调了多重身体与具身体验在社会科学中的“在场”,对主流社会科学中“身体缺席”的问题进行了补充,也弥补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调查中“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最后,在实践层面,本书中的口述者不是什么“大人物”也不是“特殊群体”,她们的故事更生活化,更贴近我们的社会现实,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情”。当前,老百姓越来越关注自我健康和健身运动,也有很多人深度地参与其中,但在健身时会产生一定的困惑。本书中的故事分享和理论探索也能为广大女性群体的健身规划和身体策略提供一些启示。

本书从规划、故事采集、整理分析、写作呈现到校改调整历经了近两年的时间。在这两年中,我带领着研究团队进行了数十次研讨,实地收集资料,其间完成了多篇学术论文,同时也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我国育龄妇女健康的体育干预研究”(17BTY048),这些工作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熊欢(绪论、余论、第四章)、邓君瑜(第十一章)、林金玉(第五章)、李佳豫(第九章)、陈海飞(第二章)、唐芝(第七章)、王阿影(第三章)、王单(第六章)、张馨月(第一章)、郭昕怡(第八章)、晏波(第十章)参与了本书具体资料的收集和撰写工作;熊欢负责本书的规划、结构的制定以及全书的修改和调整工作;赵笑云先生作为第一位读者反馈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需要衷心感谢的是愿意接受访问、分享她们健身故事的书中的主角们,是她们的故事激励了我们去探寻女性生命的多彩光束!

本书获得了“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在此对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领导、华南师范大学社科处老师以及评审专家的认可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编辑老师们为本书提供的专业意见和服务,从确定书名、审稿编校、内容调整、封面设计到最终出版,每一步工作都离不开他们辛勤的付出。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学习、探索、自我反思和不断修正的学术实践过程。我们深知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也为我们继续探索和讲述女性健身故事留下了改进的空间,恳请广大读者包涵指正!

熊欢
2020年10月于广州 DN9dhGgShWpx0Pm4YO5AYz5gJH7s4egVnhiMxsrz8I+Kj95uOx4WT/nDTYit4S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