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结论

本章用唯物辩证法的原则解释了《资本论》和其他著作中马克思的方法。这种方法用辩证法确定具体的本质特征及其真正的矛盾,以便解释历史变化中的实在和潜能。对唯物辩证法而言,认识到这个事实——历史和逻辑是不可分割的——并非对经验主义的让步,它是这一事实——不可能把现实简单归纳为概念——的必然结果。本章把这种观点与另一种黑格尔式的观点(所谓“新辩证法”)进行比较,“新辩证法”把马克思的方法理解为随着思维的辩证过程而展开的机械论方法,其进展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决定了具体的现实结构。

然而,马克思的方法主要是一个灵活的研究工具,它不存在于“新辩证法”的“纯净的”领域。斯科特(Scott)的论证是正确的,试图把马克思的方法归纳为一些原则(像一些书中所讲的形式逻辑)是不恰当的。

……因为它把具体内容压缩成了空洞的形式……辩证法的形式和内容不能脱离一般的社会存在和具体的社会斗争……辩证法只被用作“陈述的方法”,而且与恩格斯不同,马克思不接受这种观念——一种普遍且内在的辩证法。

在两种意义上,唯物辩证法为分析资本主义提供一个特定背景的平台。第一,它具有历史局限性,因为现象及其本质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第二,它的分析通过逻辑推导和有规律地吸收历史材料而展开。唯物辩证法意识到:科学研究的要求是——不仅要熟悉相关的主题(历史地存在的实体),还要如此这般地运用分析方法,以便最有效地揭示与实体相关联的结构、趋势和相反趋势。


[1] 参见 Capital 1(p.99)。这句引文表明《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的出版是得到马克思认可的。

[2] 参见 Capital 1(p.104)。

[3] 参见 Capital 1(p.104)。

[4] 参见 Grundrisse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85~89页,Gunn(1992,p.23)和Ilyenkov(1977,p.64;1982,pp.18-19,29-35,48,60-66,78,85)。

[5] 参见 Capital 1(pp.133,283-284,290)。

[6] 参见 Theories of Surplus Value 1(pp.409-410)。

[7] 参见 Grundrisse (pp.460-461)。对马克思来说,“摒弃其历史背景,没什么现象(尤其是没什么社会现象)可以被理解。任何命题,如果被当作永恒真理,抑或被当作脱离历史环境的真理,都会失去其合理性”(Baumol1983,p.307)。更特别的是,“马克思的分析特征之一就在于理论著作要始终触及历史现实……马克思的整个《资本论》在抽象的辩证发展和具体的历史现实之间不断转换。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分析不断地让自己摆脱历史现实的肤浅外表,让自己用观念表达历史现实中必要的关系”(Zelený1980,p.36)。还可以参见Albritton(1986,p.18),Colletti(1972,p.3),Murray(1988,p.113)和Thompson(1978,p.249)。

[8] 价值是“人类活动(劳动)存在的确切的社会方式”( Theories of Surplus Value 1,p.46)。换言之,“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变成了一般劳动,这不仅仅是由于如下的老生常谈——它是形式多样的各种劳动的分母;毋宁说,劳动的社会功能使它变成了一般劳动。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中介行为,劳动是从自身产品的特征(从自身的具体形式所具有的特征)所做的抽象。在马克思的分析中,抽象劳动这个范畴要表达真正的抽象过程;它不仅仅以概念的抽象过程为基础”(Postone 1993,pp.151-152)。还可以参见 Contribution (pp.276-277)和 Grundrisse (pp.296-297)。

[9] 马克思的分析是历史的,不仅仅是因为暂时假定资本主义的存在。例如,亚里士多德只能推断价值的本质(参见 Capital 1,pp.151-152),与之相比,马克思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他能够观察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本质:“在现实的经济关系中……而不是在理论家抽象创作的头脑中,把一切现象归纳为‘一般劳动’,归纳为没有任何性质差别的一般劳动……价值变成了一个目标,劳动中实现的每件事物都是为了它;它变成了一种‘积极形式’、一种具体的普遍规律,统治着每一个个体事物的命运……看起来,把劳动归结为没有差别的东西也是一种抽象,但是真正的抽象——‘它存在于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天’……在这里,如此这般出现的一般劳动表现为作为具体的一般实质的劳动,作为每一个个体及其劳作的每一件产品的劳动,作为这种普遍本质的表现形式的劳动。”(Ilyenkov 1982,p.97)

[10] 参见Ilyenkov(1982,p.282);还可以参见 Grundrisse (p.776)和Arthur(2000a,p.121)。Rosenthal(1997,pp.161-162)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马克思之所以那样表达资本循环,理由不在于这种必然性——价值在商品中克服其纯粹直接的存在……而在于这个更普通的事实——货币实际上就是以所描述的那种方式流通的。马克思注意到这种流通在经验上出现了,并确定唯有价值在自身两个极点之间数量上的变化能推动与之相关联的社会活动(即为卖而买)。那么,他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做出解释:通过流通做出的这种浅显的价值论证(1)是如何可能的;以及(2)它是如何与统治着简单商品流通的基本‘价值规律’(即商品应当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相契合的。”

[11] 马克思在 Grundrisse (pp.100-102,107-108)和 Capital 1(pp.99-102)总结自己的方法。Ollman(1993,pp.15-16),尤其是Zelený(1980,pp.86-88,222-223),讨论了马克思对“矛盾”的理解。对Ilyenkov(1982,p.278)而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通过内在矛盾而发展的科学”。他还补充说,“关于解决矛盾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就在于紧扣这样一个过程——新的表达形式下现实本身是如何通过自身运动而解决矛盾的。客观地说,目标就在于(通过分析新经验材料)紧扣现实的形成,正是在这里,先前确定的矛盾以实现自身的新的客观方式在新现实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pp.262-263)。还可以参见Ilyenkov(1977,pp.329-331)。

[12] 参见 Grundrisse (p.278)。对列宁(Lenin1972,p.183)而言,“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列宁在其他地方还补充:“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永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p.195,以及p.182)

[13] 参见 Capital 3(p.103)。Groll和Orzech(1989,p.57)的论证是正确的:“马克思的概念就表现和变化来说活力十足。他的范畴很少具有当代经济学家所熟悉、所期待的那种明白无误的含义。相反,它们通常具有辅助性和矛盾性的多种含义。”参见第七章第三节(尤其是第156页注释1~3),Aglietta(1979,p.16),Arthur(1997,p.22),D.Harvey(1999,pp.1-3),Lenin(1972,p.225)和Zelený(1980,ch.2)。

[14] 参见 Theories of Surplus Value 3(pp.112-113)。

[15] 参见 Capital 3(pp.398-399)。

[16] 在对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分析中( Capital 3,part 3),马克思证明这种抽象的趋势并不意味着这种趋势的实际存在,因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的一些相反趋势也影响利润率(参见Fine 1989,ch.10;1992;and Reuten 1997)。

[17] 参见 Capital 1(pp.102-103)。

[18] 参见 Capital 1(pp.102-103)。这里的批判是在重复以前的著作,例如:“黑格尔陷入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 Grundrisse ,p.101)又或者“重要的是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观念当作主体,而把本来意义上的现实的主体,例如,‘政治信念’变成谓语”(Marx1975,p.65);还可以参见pp.61-73,80-82,98-100。T.Smith(1993a,pp.47,76-77)论证,马克思误读了黑格尔。Rosenthal(1997)花大力气证明了T.Smith的主张不正确。Bradby(1982,pp.131-132)对黑格尔式马克思主义的神秘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19] 参见Bharadwaj(1986,p.5),还可以参见 Grundrisse (p.90)。 0LiBtoboDHGCYpXu/NF0Cwr+pzQb3Gqi0mIImJpGA6OpxE5IPYKQARESf5R5NB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