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机关事务经济性的内涵

一 经济的含义

“经济”一词,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开始使用,“经”是指“经邦”、“经国”,“济”是指“济世”、“济民”,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现代“经济”一词就是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

目前,在工具书中“经济”多定义为“耗费较少而获益较大”、“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在政治经济学中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俄罗斯经济学家解释为“经济就是遵循一定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比较模糊。

二 经济性在西方国家政府行政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按照亚当·斯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性的本质是自利的,总是试图在其局限条件下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利益;人的自利性表现在经济行为上,就是人们的经济决策和行为都是出于经济理性考虑,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或机会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1887年行政学奠基人伍德罗·威尔逊在《行政学之研究》中提道:“行政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政府以最少的资金和精力为代价,并以最大的可能的效率来做这些适当的事。”

20世纪60年代,公共选择学派兴起,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以前用政治理论研究的问题。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认为政府组织在公共活动中也应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等西方国家掀起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主要思想,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核心的行政改革浪潮,以现代经济学为指导,主张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共管理,打破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垄断,更多注重管理的结果,重视政府绩效的考核,将公众满意程度作为衡量的标准。1993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在《国家绩效评估》(又称“戈尔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政府再造的四个方面,特别提出“由注重规定和程序转向注重成果和绩效”,并主张减少政府成本,“建立一个花费少、成效好的政府”。

西方发达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和政府改革历程,其本质是一场以控制政府成本和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行政改革,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要求政府从经济角度考虑自身行为,建立一套政府运行成本与公共部门业绩相匹配的机制,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 机关事务经济性的内涵

政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人”,政府执行国家意志的过程,同时伴随着经济生产的过程:政府通过税收取得收入,并用之购买一定的物质和服务等,同时通过消耗资源,产出管理与服务,这些都体现了政府的经济属性。政府的经济属性决定了政府不能回避行政成本,成本是一个普遍的经济学范畴。机关事务部门管钱、管物、管资产,承担着为党和政府当家理财、配置资源的职责,始终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勤俭持政、节用为民的原则。统筹利用服务保障资源,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培育以节俭效能为特征的机关事务文化,是机关事务部门履行职责的现实选择。

1.机关事务的政治属性决定其服务保障更加注重经济性。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化基因里充溢着艰苦奋斗的气质。历届中央领导同志都作过论述,毛泽东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指出:“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要提倡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要提倡勤俭建国”。邓小平也多次提出“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部署,以中央八项规定书写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新篇章。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来看,其中有六项要求与机关事务直接相关 ,机关事务部门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反“四风”等整治措施的执行者,是政府简政放权与购买公共服务的对接者和实施者,是建设高效节能服务型政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源整合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中央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李克强总理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一是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些都与机关事务工作息息相关。从毛泽东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过紧日子”的号召,是一脉相承的,都要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机关事务部门所管理和使用的是公共资源,是人民的资源。作为政治机关,机关事务部门应贯彻落实好中央提出的“过紧日子”要求,在保障机关履行职能、控制行政成本、确保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等方面体现使命担当,确保机关事务保障维度、力度和质量得到提升。

2.机关事务的经济性可以通过集约管理来实现。 集约化是强管理、降成本的基础。“集”就是集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进行统一配置;“约”就是在集中统一配置要素的过程中,实现强管理、控成本、提效率、保运行、促发展的目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农业集约化定义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地集约化,无非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徐匡迪认为“规模经济是经济集约化的重要特征” 。与粗放相对应,集约既是企业的经营方式也是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既是实现集约型增长的过程,也是企业或国民经济普遍具有的一种阶段性特征,即通过投入集中,优化组合,降低成本,促进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集中和节约使用,达到整体生产系统的优化经营,最终实现经营增长。

《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本级政府机关事务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标准,统筹配置资源。政府各部门应当对本部门的机关事务实行集中管理,执行机关事务管理制度和标准”。推进机构职能专业化,形成“宽职能、少机构”的横向格局,是推进机关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臻于“善治”的必要条件。从国际上看,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等很多国家的公共资产都是由一个机构统一管理,俄罗斯在境内外的国家资产都是由联邦总统事务管理局集中管理。所谓集中,就是将党政机关分散掌握的机关事务管理职能进行整合,集中至机关事务部门,统一事权,避免政出多门,使各职能部门减少微观事务,集中精力做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务工作。所谓统一,就是对机关事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采购、配置、使用和处置资源,有效减少各部门之间互相攀比、重复建设和苦乐不均现象,打破“小而全”、“大而全”格局,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工作效能,为党政机关的高效运转提供有力保障。

3.机关事务的经济性是加强自身管理和建设的客观需要。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阳光下的政府法》,要求政府尽可能公布预算内容。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中,公众监督是一种最普遍、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途径 。在市场经济体制持续发展与完善的新时代,人民的经济意识、权利意识和效益意识越来越强,对资源消耗和成本投入也越来越重视。2008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信息公开条例》,让老百姓了解政府行为,监督政府决策。自2011年起,有关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2020年起,中央预算部门开始公开部门预算,接受社会监督。随着社会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公开,中央八项规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出台,各级机关事务主管部门承担起办公用房、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职工住宅、公共机构节能、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工作任务。因此,加强对机关事务部门支出的监督,不仅有利于政府自身管理,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而且有利于政府的廉政建设和对社会经济资源的节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0UVFOPviOQkAT8jV5oKtBB7ICPd1vCjluCt6SEkLgtuHZ2Y1dVNthPvaULPoZ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