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先进的城市文化与北京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北京精神”的提炼和弘扬,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生动实践,对发挥好首都国家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首都国家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中心,迫切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巨大的智力支持。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是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体现了首都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

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什么样的城市精神

一位土耳其诗人说过,“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母亲的面孔之所以不会忘记,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无限的情感与依恋;城市的面孔之所以令人无法释怀,是因为其中承载着深邃的精神与文化。对一个城市来说,一旦有了自己的精神,就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就有了一种无穷的活力。人们认同、向往、憧憬一座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所吸引。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气神。城市精神植根于文化、体现于人的行为、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实践。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精神的支撑和依托。换言之,城市精神什么样,一座城市就什么样。

城市精神表现为一种城市特色。一个具有独特魅力、持续影响力和巨大吸引力的城市,会拥有与众不同的精神文化特质。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体现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的鲜明特色;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印证了这座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走向现代化的完美内涵。

城市精神蕴含着一种价值导向。城市精神往往以国家、民族精神为基础,是一种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新加坡精神是“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一表述博采了新加坡各民族价值观的精华,既规定了新加坡和谐、统一、繁荣、稳定的国家意识导向,又蕴含着促进新加坡长治久安的精神动力。

归根结底,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城市精神是由城市文化所孕育和决定的。对城市文化的积淀与提升,是城市精神能够内化为一种发展要素的关键所在。不管是纽约、伦敦、新加坡,还是上海、杭州,这些城市都是借助历史文化传统来建构其城市精神,并以此不断推进城市发展的。文化是这些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气质的重要源泉,城市精神的形成是每一个城市经历、继承和凝练文化的过程。

对于北京来说,如果没有万里长城和元大都,这座城市就失去了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和东北森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色和个性;如果没有紫禁城和胡同、四合院,这座城市就缺少了京都文化的大气和平民文化的闲适。从2008年北京奥运,我们体会到了这座城市所独具的东方文化的传统魅力与国际文化的开放多元;从新中国成立60周年到建党90周年庆典,这座城市见证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出的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和文化建设新成就。可以说,北京的城市精神不能脱离城市的文脉,北京的城市精神源于传统、成于现代。

源于传统、成于现代,就是说北京既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北京独有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抹不去的文化烙印。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文化的时代性,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着现实的时代要素。北京精神的提炼与弘扬,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北京文化时代性的集中体现,标示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方向。

什么样的人造就什么样的城市精神

无论是城市的传统文化,还是时代的全新元素;无论是城市的地域特色,还是民族的精神追求,城市精神的本质就是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写照。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人是城市生活的主体,更是城市精神的培育者、塑造者和实践者。城市精神从本质上来说是塑造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观察世界上诸多城市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城市精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总能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追求,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城市的独特个性。比如在东京,人们的“干练、优雅、合作”就成为这个城市的精神。东京从战后的废墟中快速振兴,与其效率、简单、快节奏的“干练”,讲文明、守信用、有礼仪的“优雅”是分不开的。而“合作”更是日本人从岛国环境中探索出的发展之道。香港城市精神“刻苦耐劳、灵活应变、参与拼搏”,澳门城市精神“博采众长”,正是香港人和澳门人的独特写照。

同样,讨论北京的城市精神必须把人作为其核心元素。北京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域。随着城市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籍的人生活、工作在北京。这些社会群体的人格形象、素质能力和精神状态,共同构成了北京人的精神剪影。从本质上来看,与北京精神相适应的北京人的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即首都居民、大国国民与世界公民。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城市,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等方方面面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而其中最能体现北京城市内涵的莫过于首都居民的素质、礼仪与道德。也因此,北京被称为首善之区,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精髓及国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的代表。这种厚德的思想境界既体现为传统的北京人重感情、重礼数的特点,更表现为当代首都居民的责任意识、文明风范、开放心态、包容品质与创新精神。

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究竟能否赢得与大国地位相应的待遇,能否发挥与大国身份相应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是否具备大国意识。大国意识首先体现为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必须担当起自己的历史责任。“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体现在北京人身上,就是做好大国国民,即引领大势、顾全大局、坚守大节、深明大义、勇担大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和潮流,北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全球经济中承担更多新的职能,这就要求超越地区、超越国家、超越民族、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社会制度的界限。北京的城市精神要具有前瞻性、开放性与包容性,需要培养世界公民。从内涵上讲,世界公民就要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思维、全球视野、人类胸怀与民族情义,其本质就是北京精神的包容特征。

什么样的功能培植什么样的城市精神

城市功能的本质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念、什么样的发展思路、什么样的发展定位和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而它正是城市精神的再现。为什么创新是北京精神的精髓?深意正在于此。北京在发展理念上正面临着功能性转型的新要求,在发展方式上正处在战略性创新的新阶段。北京在城市快速扩张、人口过度聚集之后,产生了资源匮乏、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一系列“大城市病”,这就必然要求北京的城市功能加快转型。战略性创新的新阶段,是在文化成为我国面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新视角、新战略的背景下进入的。北京具有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特殊优势,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以文化发展为核心对城市诸要素进行科学配置与优化,正在成为北京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文化发展为核心,以城市精神为动力,优化城市功能,探索科学、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将为北京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一圈两翼”。“一圈”就是“首都经济圈”。北京在推动“首都经济圈”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应体现大国首都的气度、胸怀和风范。“两翼”就是实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作为全国的科技中心与文化中心,实施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是首都的优势所在,也是其职责所在。

随着“首都经济圈”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京津冀一体化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在推动“首都经济圈”发展进程、提升京津冀地区国际化水平方面,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必然要发挥城市核心与城市极点的作用。所谓核心作用,就是要突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功能,就是要强调国际交往和对外展示功能,为京津冀地区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提供平台,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乃至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所谓极点作用,并不是过去那样强调北京对周边地区的“吸附性”,而是从过去注重功能集聚特别是经济功能集聚向功能疏解和辐射转变,北京应成为京津冀地区在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内对人才、资本、信息、技术、资源等要素进行优化和配置的重要载体,体现对“首都经济圈”巨大的引领、带动作用,进而推动整个区域成为全球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制高点。

北京应在科技创新上发挥关键性作用。科技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首都建设创新型城市、服务国家创新战略的必然要求。北京深化实施“科技北京”战略,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必须抓住核心资源、核心人才、核心技术和核心的全球商业网络四大创新要素,通过产业园区的国际化、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搭建创新资源平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应在文化创新中发挥导向性功能。北京能不能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中心的关键,一是能不能把古都风貌保护提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能不能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三是能不能把国际文化交流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核心;四是能不能把世界级的文化设施或地标性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四大战略,既是北京文化创新的核心导向,也是推动首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强大动力。

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城市精神的发力点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点则在于科技与文化结合。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北京的“创新”之处,一方面要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联动协作机制,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现实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以文化创新引领科技创新,把增强文化创新能力摆上战略高度,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态,这才是创新精神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文刊发于2011年11月7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 k0ydOXfC1pW387jSuOIKto8LRf0DDRqg425If1vHO7Q4k62abuDAPtqXv5oK8y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