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教圆融观的发展:由中道到圆融

杨维中

摘要: 中道思维更多地来自印度中观学,而圆融思维则更多地归功于中土僧人在中道观基础上的再创造。吉藏在继承印度中观思想的基础上,集中论证了“四重二谛”说,将“以中道为二谛体”和“以中道释佛性”作为其核心主张。天台“三谛圆融”思想则系智 吸收、继承其祖师慧文、慧思之“一心三观”而提炼出来的。“性具实相”也是在“一心三观”的观法形态之下成立的。包含于华严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最为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相即相入的逻辑;二是唯心回转的本体论原理。华严宗独有的四法界、六相、十玄学说,其立论依据都可从相即相入的逻辑和“唯心回转”的本体论原理予以说明。

关键词: 中道 圆融 四重二谛 三谛圆融 唯心回转

作者简介: 杨维中,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南京大学水西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三论宗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江苏佛学院慈恩学院副院长。

与中国传统哲学相比,中国佛学在哲学思维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是圆融观。中道思维更多地来自印度中观学,而圆融思维则更多地归功于中土僧人在中道观基础上的再创造。由中道方法所内含的“二谛论”,吉藏引申出了其“四重二谛”与“理超四句”的真理观,天台宗从中引申出了“三谛圆融”的方法论原则,华严宗则引申出了“相即相入”的逻辑方法。以上数者,可以算作佛学对于中国哲学思维最显著的贡献。 szO4+6kj7hbG8GhQ/jP22RgD77OuP6DY7gGqQbj8wVq70ne1yD/W7X7R4EN1Ve3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