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禅宗智慧对和平的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天下和平而努力。中国特色的佛教是世界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一家”的理念贯通的正是禅宗的圆融智慧观、慈悲利他观。圆融,是中国佛教禅宗等诸宗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圆融思想的内涵看,其形成不无中国本土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依据印度大乘经论诠释发挥,处处引经据典,深得大乘精髓,是中印圣者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种宗教教义中,中国禅宗圆融思想独树一帜,引人注目,有其独具的价值,对21世纪的人类而言,特具现实意义。

圆融理论虽然强调的是万有的同一性、整体性,然并非以和稀泥的方式抹杀差别性、矛盾性。圆融说认为:万有唯其缘起,由其所依因缘千差万别,故使这个世界呈现出千差万别之样相,在佛教中,圆融思想并非只是玄想、思辨的游戏,而是宗教修持和世俗应用的指针。这是佛陀说法的基本精神,也与本土儒、道诸家哲学终归于伦理履践的传统相符契。禅师太虚大师言,“禅观行演成台、贤教”,二宗教理皆出禅观修持的体证,还用于指导禅观。天台宗以“教观双行”为突出特征,其教理多就止观修持而讲述,直接运用于止观,修行者须先学通教理,获得“圆解”,树立圆满的正见,作为修圆观而证得诸法实相的前提。华严宗的教理亦用于修华严三昧等止观。禅宗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将实相、法界指归为人的心性,更注重超越言思、当下顿见本来不可言说的心性,主张在生活中、日用云为中参修,在出坡劳动中用功,在动用中悟道,打破了对静坐和出家的形式之执着,真正开辟出了圆融出世间、圆融世俗生活与宗教修持的实践之道。所以禅宗不是“说”圆融,而是“行”圆融;不是“教上”的圆融而是“教外”的圆融了。圆顿,对佛法的即生乃至当下直了顿证,成为中国化佛学的一大特征。

大乘佛教中有许多救苦救难的佛、菩萨,除以上已提到的释迦牟尼佛和地藏菩萨外,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等也是最受广大信众崇拜的救苦救难的佛、菩萨。应当指出的是,大乘佛教通过佛、菩萨体现出来的这种慈悲精神,并不是让人们通过祈祷去期待佛、菩萨来救度自己,而是要信众按照佛、菩萨的慈悲精神去实践。上述“福慧并修”中的修“福”业,即是要求信众通过对大乘佛法“六度”(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等修法的实践,以实现利他的慈悲精神。中国的禅宗强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和“即心即佛”,认为“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倡导“自性自度”,更是把实践济世利生的慈悲精神视作悟得“自性佛”的体现。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不仅需要有一个各国人民、政府之间的平等相待和互相尊重的国际环境,更需要人人都怀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和同情心。若能发扬大乘佛教慈悲利他的精神,将有助于人类爱心、同情心的养成和增长。圆融精神在当今世界显得尤为宝贵。西方未来学家、星象学家们曾经预言:21世纪将结束以往的对抗和战争,走向一个以和平、发展、生态为主题的“宝瓶座”新纪元。这反映了人们对苦难的过去之反省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应该说是人心所向,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一美好新世纪的到来,起码需要全人类以明确的和平、发展、生态意识为指导,去排除重重障碍,共同努力营造。 M1Qi62b3+6oYIAtHhiUG5hVZZ4L6cwdgiavV3FtTfKdhkz3yBv74lu8DXSZerZ1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