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打通了“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

如果说太虚大师倡导了“人间佛教”的思想,印顺大师完善了“人间佛教”的理论,那么,真正将这一思想纳入社会实践的则是赵朴初居士。赵朴初居士打通了“人间佛教”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道路。

知识分子对佛教的态度,有其知识的兴趣与精神的追求,他们更加注重发掘其精神的价值与学术的功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应用佛教”和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是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的直接来源。

20世纪初,列强入侵,国家危难,有志之士认识到大乘佛教的无畏、勇猛、大雄的精神可以鼓舞人们为抵抗列强而自发图强,于是有了让佛教落实到行为中的“应用佛教”思想的倡导;太虚大师首倡的“人生佛教”开启了“人间佛教”思想和实践的端倪。其后,印顺法师在继承太虚大师思想的基础上,对“人间佛教”理论做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阐释和发挥,推动了“人间佛教”思想的发展。所以,“人间佛教”的确立者是近代的太虚和印顺。

太虚作为近代“人间佛教”的发起人,倡导“教理”、“教制”和“教产”三大革命。 教理革命即把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博爱、平等的口号输入佛教教义之中,使佛教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则把佛教理论灌注到社会中,追求人间净土。“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要求中国佛教渐从“寺僧佛教”解放成“社会各阶层民众佛教”;提倡“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思想。太虚大师说,人人都要以爱国心为前提;佛陀就是出于救世的本怀创建了佛教团体,从“没有忽略世间”。

太虚大师确立了“人间佛教”思想的三项原则,即法与律合一、缘与空合一、自利与利他合一;将“人间佛教”概括为以“信”“智”“悲”为中心的修持,认为此三字含摄了大乘佛教的六度四摄精神。太虚大师又强调人生佛教必须与“三民主义”文化相适应,“依三民主义文化,建由人而菩萨的人生佛教” 。自此,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成为20世纪佛教适应现实社会和契合社会人心的主流形式。

在当代中国大陆,对“人间佛教”理论和实践做出重大贡献的当首推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赵朴初将“人间佛教”理论进一步完善,并且将之运用于中国佛教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太虚和印顺等人的思想,赋予“人间佛教”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寓意;同时,他把“人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指导地位,强调了“人间佛教”思想的普遍意义。

赵朴老曾在上海结识太虚大师,深得太虚大师的器重;太虚大师圆寂之前,特地召见赵朴老,“以所著《人生佛教》一书见赠,勉余今后努力护法”(赵朴老语)

赵朴老受太虚大师的影响,倾心于佛教人间化。早在20年代,赵朴初居士就从事佛教会工作和社会慈善事业。1928年后,赵朴初担任上海江浙佛教联合会秘书,上海佛教协会秘书,佛教净业社社长,积极从事大量的佛教弘法利生和社会慈善事业。1929年,中国佛教会成立,圆瑛大师(1878~1953)被选举为会长,太虚、关綗之等九人任常务委员,赵朴初先后出任秘书、主任秘书。1935年赵朴初正式皈依于圆瑛大师门下。圆瑛大师也非常关注社会现实和倡导“人间佛教”思想,曾作诗云:“梧桐落叶始知秋,佛法何抛世法求。消息不须旁处觅,直由落处知根由。”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圆瑛大师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组织中国佛教徒发表致日本佛教徒书,要求他们反对日本军国主义。1939年秋,圆瑛法师因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被日本宪兵逮捕,赵朴初等人多方努力,将其营救出狱。

1953年,赵朴初与虚云、圆瑛等高僧大德发起成立中佛协,圆瑛大师当选为会长,赵朴老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十年浩劫”期间,佛教受到摧残,中佛协工作处于停顿状态。1979年佛教工作得以恢复。1980年赵朴初担任中佛协会长职务。

1981年赵朴老写的《佛教常识答问》最后一节即以“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为标题,从此中国大陆新时期倡导和弘扬“人间佛教”的大幕正式拉开。1983年12月在中国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的第二次会议上,赵朴老做了题为“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正式向全国佛教界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并将之作为中国佛教长期发展的指导思想。

因此,《佛教常识答问》和《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共同构成了赵朴初“人间佛教”思想之“一体”的“两翼”,从不同的维度论证了“人间佛教”的理论重要性。

1987年3月,中国佛协第五届代表会议的报告中,“人间佛教”的思想被写入《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宗旨的重要内容之一。

1993年中佛协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修改了《中国佛教协会章程》,对佛协的职能做了重大改变,中佛协从中国各民族的佛教徒的“联合组织”改为“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对全国佛教组织和寺院具有统一领导、协调的职责。至此,“人间佛教”在中国当代佛教的地位完全确立。赵朴老逝世不久,新当选的一诚法师号召全国佛教徒继承和发扬赵朴老的“人间佛教”思想。

“人间佛教”在发掘佛教中的入世因素,并经过近代太虚推动“人生佛教”的努力,到印顺阐发为系统的“人间佛教”,直到赵朴初将之作为佛教的指导思想,标志着近代佛教趋向现世已从观念的转变调适,走向了广阔的社会实践。 Xp+hj2oQCzDEbEXEnfU0yzxKGe8kX9EHBGAM7UNLJ4tjOuPjeJgqwsMckz2DQK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