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以快制慢:兵贵胜,不贵久

孙武是提倡速战速决的。他讲:“兵贵胜,不贵久。”(《作战》)作战最贵速胜,不宜久拖。为什么?孙武给出了两条理由。

第一条理由,从战争消耗的角度讲,行军作战会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作战》),旷日持久的作战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攻城会使兵力消耗,让军队长久暴露在国外,就会使国家的财政发生困难。接下来,“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列国诸侯就会乘着你的危机而起兵攻击,就算再有智谋的人也无法挽回败局了。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有效应对连锁反应,最好的办法不是处处设防,打消耗战,而是要尽快在主要方向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此作战要速战速决,不宜久拖。

第二条理由,就是从克敌制敌的角度考虑,要快速部署、快速展开、快速行动,以求先机制敌,达成作战行动的突然性。他讲:“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用兵的意旨就是要迅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又讲:“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 弩,节如发机。”(《势》)意思是湍急的水,飞快地奔流,以至能冲走石头,这就叫做“势”,鸷鸟(凶猛的鸟,鹰、雕、枭等)迅飞猛击,以至能捕杀小鸟小兽,这就叫做“节”。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他所造成的势是惊险的,所发出的节奏是短促的。惊险的势就像张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像箭突然射出一般。因此兵贵神速,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隐蔽地接近敌人到最近距离,突然猛烈地攻击敌人。

以快制慢的战术原则,至今仍在运用。比较著名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的闪击战。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闪击波兰,德军是这样实施的:一是预先展开。南北两个作战集群,5个集团军44个师,战前全部隐蔽部署到位、蓄势待发。二是不宣而战。8月30日波兰还派大使与德国谈判,仅仅1天之后,也就是9月1日凌晨4点,德国突然开战,对波兰的军事目标狂轰滥炸。三是空地协同。德军首次使用了快速重兵集团——坦克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与航空兵密切协同作战,快速突击,推进速度达到每天50~60公里。四是分割围歼。装甲机械化部队迅速插入防御纵深,将数量庞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战争的结果没有任何悬念,1个月后波兰投降。接着,德军又使用同样的战法,1个小时拿下丹麦,23天征服挪威,5天征服荷兰,18天攻克比利时,39天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二战初期德军的战略进攻取得了空前胜利,为后世创造了闪击战的经典范例,对现代作战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给机械化战争贴上体现军事思想特征的标签,那么最显眼位置上应该是闪击战。

“闪击战”最早由德国军界提出,曾任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是创始人之一,他在1905年的“施利芬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了闪击战思想。施利芬认为现代战争应该是闪击的、短期的,战争以春天开始,不迟于秋日落叶时就该结束。这是因为,从经济上看,在现代战争中进行消耗战略是不可思议的。从政治上看,如果战争延续时间长,使军队士气低落,危及政治统治。从外交上看,战争拖长,会使敌国形成联盟。从军事上看,战争时间拖长,战争就会成为长期消耗的阵地战,难以达到战争之目的。因此,现代战争应该进行闪击战。这些思想与孙武提出的“久暴师则国用不足”“诸侯乘其弊而起”何其相似。在施利芬闪击战思想的原有基础上,希特勒、古德里安等人进一步吸收了当时出现的一些新思想,如杜黑的制空权论和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形成了新的闪击战思想,强调快速、出奇、集中,这又与孙武提出的“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势如 弩,节如发机”何其相似。特别是德国闪击法国取道阿登高地,与吴国攻楚取道大别三关如出一辙,连进攻方向都惊人的一致。令人不禁感叹孙武军事思想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

二战结束后,闪击战被世界各国奉为圭臬。随之的160余场局部战争、武装冲突、突发事件,无不体现着闪击战理论的经久不衰。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把闪击战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打得干净利索。战争共历经42天,其中沙漠风暴行动即空袭38天,沙漠军刀行动即地面作战只用了100小时。让指挥官施瓦茨科普夫一战成名的“左勾拳”行动,本质上是一次空地一体的大范围迂回进攻,让人想起当年德国的闪击战及其席卷法兰西的“挥镰行动”,而施瓦茨科普夫本人就是德国人后裔。海湾战争结束后,信息化战争兴起。在科索沃和阿富汗,面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对手,美国人凭借一骑绝尘的技术优势任性地玩起了战争实验,进行了信息化作战模式创新,比如科索沃战争使空袭成为完全独立的战争模式,阿富汗战争创造了“特种作战+精确打击”的作战新模式,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军的强大实力。然而,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作战模式似乎偏离了闪击战思想速胜的本旨,并未追求快速取得决定性胜利。其结果,或如科索沃战争,给美国带来巨大经济消耗和人道主义压力,结局是和而不平;或如阿富汗战争由于放虎归山美军陷入长期作战的泥潭,最终是消而不灭。孙子兵法《作战》篇有一句话可传神地描绘出美军的尴尬:“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意即打仗只听说老老实实地求得速胜,没有见过弄巧立异陷于持久而有好处的。此后,美军对这两场局部战争进行了反思,于2001年提出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并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检验,不到1个月即结束了伊拉克战争,可以看作对传统闪击战理论的回归。

所谓“快速决定性作战”指的是根据“知彼知己”“指挥与控制”“基于效果作战”的原则,协调使用军事手段和其他国家战略力量,通过一系列快速、猛烈、多维、分布式的动作袭击和打击,削弱敌人的关键能力和凝聚力,以达成预期军事目的的联合作战。“快速”指的是在绝对和相对速度上都要快于敌人,尽快达成作战目的。为此,作战部队必须详细了解敌我情况,尽早制订计划,及时做出决策,快速反应和机动作战。“决定性”则是指通过打击敌人的凝聚力,摧毁其抵抗意志和能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这就要求作战部队准确判断敌方的重心、薄弱环节和关键节点,综合运用国家的各种能力,实施基于效果的作战,发挥自身的信息优势,实施快速机动、高强度突击和不对称攻击等联合行动,剥夺敌方的关键能力和凝聚力,摧毁敌方领导层的抵抗意志,迫其屈服,从而快速达成预期的政治和军事目的。作为一种全新的作战概念,美军的“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仍在不断试验和发展之中。虽然在伊拉克战争中该理论得到了部分检验,但美国军界、学界对其褒贬不一,其作用与效果仍处在争论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理论正在并将长期影响美军的部队建设和作战理论,对美军未来的作战样式和战法产生重大影响。

孙子兵法提出的“兵贵胜,不贵久”是作战的基本法则,只要具备获胜的条件,就应该坚定意志,快速行动,突然猛烈,速战速决,在“快”中博得优势,并第一时间把优势转化为胜势。这里加上具备获胜条件的限制,是因为以快制慢的法则在战役战术层面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战略层面,则需要根据敌我双方实力客观辩证地看待“快”与“慢”。如果己方的军事实力与对手有较大差距,那么在短时间内追求全局上的胜利则是不现实的,那将是十分危险的。如抗日战争中我军采取的持久战战略,就是在实力上弱于对手的时候,要保持战略耐心,逐渐发展自己、削弱敌人,不能急于取胜、盲动冒进,要坚持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术上的进攻,内线的持久与外线的速决紧密结合,等到队伍壮大了、装备改善了、敌我优劣态势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时候,再举行战略反攻,此时便应如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一战定乾坤。 EWXTJEgn73+/l7s/7KarlTsR/wioYcLJbV8+1KFsan6QDPMwU+B3wdS5rBYWpP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