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钻研创新

在没有科研设备、没有研究机械的条件下,提高甘薯的产量,这可能吗?

当时灌云县西部一条岭甘薯的产量低下,存在品种老化和种植技术落后的严重问题。刘敏捷的同事表示:“品种引进是很快的,但解决技术落后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听了他们的话,刘敏捷在心里默默地想:试一试吧,竭尽所能试试也许能成功。

刘敏捷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件事,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一直在想: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农民相信自己呢?在他看来,品种引进这个问题容易解决,自己到省城把品种引进来,然后搞推广种植技术。种植技术这一块儿,首先要发现技术落后在哪里,技术需要改进哪些。其次农民接受技术,并不是自己说这个技术好他们就会相信,他们要亲眼看到你怎么种植、怎么增产,才会相信。

为此他甚至半夜从床上爬起来看书。他不仅翻阅了大量专业书籍,还向专家们请教。光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要结合实践才能出真知。他在小伊乡泊洋村考察期间,发现许多农民在施肥的时候都是施氮肥或者磷肥,可种植甘薯真正需要的是钾肥。好多农民并不知道什么是科学施肥,之所以施氮肥,是因为薯叶长得很绿,农民们就觉得甘薯会长得好。但自己一个人只有一张嘴,没有什么说服力。许多农民都说:“他怎么那么傻呀,他又不是什么专家,他能知道什么。”刻在骨子里面的不服输让他没有停下脚步。他到省城南京找到了国家甘薯研发中心的专家张永春同志,请他到村里针对施肥情况对农民进行解释,把农民们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同时他还请专家到各个村取土样进行取土配方,看看各个乡镇的土壤里缺什么营养,根据研究结果对土地施肥,缺磷补磷,缺氮补氮,缺钾补钾。最终专家的鉴定结果是灌云村的土地氮肥磷肥缺得不是太多,主要还是缺钾,确切地说甘薯的生长需要的是钾肥。之后他们又结合田间实验,把国家甘薯研发中心的各位专家请到附近的几个乡镇,搞了肥料实验的示范田,对土壤进行补钾。通过实验示范,甘薯的产量达到了8700斤。老百姓看到收成以后,彻底地改变了以前的施肥方式。刘敏捷的努力与汗水没有白费,在2017年,刘敏捷和他的团队拿了国家甘薯高效竞赛全国二等奖。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每一个党员总得有一个不服输的心态,我们要把自己好的观念、好的理念执行到位。如果不把好的观念、好的理念执行到位,那我们党的政策方针怎么实施到千家万户呢?所以说,我们要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作为一个党员,党需要你的时候,必须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不能去考虑自己得失的问题”。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刘敏捷没有因为眼前的荣誉而沾沾自喜,他又开始思考繁育种苗的问题。这次,他还是邀请省级专家来现场指导培训,相继在大杨、岗北等村普及科学保种育苗方法,并培植示范户。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农民每年单卖苗收入就超万元,尝到甜头的农民逐渐转变了老观念,灌云县逐渐形成了南湾村、泊洋村等十几个新品种种苗扩繁基地,大孙村、南于村等十余个甘薯种植销售专业村,大贺村、大孙村等甘薯粉丝薯条深加工专业村。新品种、新技术很快辐射到周边的县区,带动了更多的农民通过科学种田实现增收致富。多年来,他还免费为农民提供科技宣传资料数万份,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5000人次以上,为示范户和贫困户无偿提供新品种30多个、种10万余斤、苗50多万株、肥料10万多公斤。他力推的苏薯9号、宁紫1号在实验中亩产分别突破万斤和6000斤,创下全省第一的纪录,苏16号在灌云实验亩产达6000斤以上,获全市第一。艰苦的环境磨炼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的品格,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劳动者。

刘敏捷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已经20多年了。只要能为农民服务、为农民做贡献,就尽力地为农民服务。2019年,他和省农科院的专家开发了几种套间模式,即大豆和甘薯套间。以前是一季甘薯,现在,在甘薯地里面套种一季大豆,利用3月到5月这段时间,正好一季大豆收完了,这个时候每亩就可以多收入几千块钱。通过这种套间模式又可以进一步地带动农民增收。同时,他又配合专家研究了一个玉米、甘薯的套间模式。这个模式也非常合理。春天正好是大豆、玉米的生长期,价格自然很高。而那个时候,甘薯正在栽苗,没有进入覆垄期,他把甘薯的空地跟大豆、玉米套种,这样就会多收一些庄稼,一亩地无形中多收几千块钱。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以后他还在农业科技服务这条路上不断研究、不断开发,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技术,再引进一些好的品种推广到各个乡镇以及周围县区需要帮助的广大种植户。他说:“我会积极地发挥一名党员劳模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基层一线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帮助他们实现增产增收。”

他常常对自己说:“我的工作就是创新,要尝试别人没有做过的新鲜事物。”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近年来,刘敏捷在专家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组建了党员劳模“创新工作室”,还邀请国家现代甘薯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永春、谢一芝等8位专家加盟,组成了一支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的队伍。专家的加盟,使得灌云县甘薯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开始成为江苏省农民科技型专业合作社,使更多农民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为他们提供了技术保障。工作室同时被授予第二批“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称号。工作室还引起了央视的关注,刘敏捷应邀走进央视科技节目《农业科技应用新模式》演播室,将其创新创优经验、做法在全国进行推广交流。

农民们收获的喜悦让刘敏捷体会到了创新的快乐。他深知,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现代农业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这也对当代农民的要求有所提高,他们必须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创新。 OOWy0bfeiUe/PD7i5/OHk4DfTLOicFNt7JKYrik8ZccJDY6iM3fyVtX1KKB7PI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