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专注一件事的成功

黝黑的脸上布满了沟壑,如车辙似的皱纹悄悄地爬满了整张脸庞,眉毛浓黑而整齐,一双眼睛闪闪有神。他看人时,目光炯炯;微笑时,露出一口整齐的牙齿。手指粗大,指甲缝里夹着黑泥巴,这就是全国劳模刘敏捷在田地间忙碌时的模样,但他丝毫不在意,甚至还有些以此为荣。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功代表着自己的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代表着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我们努力学习的目的不外乎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优越的生活。但对刘敏捷来说,成功不过是甘薯的产量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自己刻苦钻研的成果得到肯定。他心中的理想职业没有多么高尚,他的初心只是想让自己的一技之长有发挥的空间,未来可以把甘薯做得更好。他说,既然选择了回到农村,就要让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在他人眼中并不高尚的工作,刘敏捷却为之倾尽心血,这就是他心中理想之所在。

因为选择了,便想要不断地把它做得更好。为了这个永无止境的“更”,刘敏捷开始了漫漫学习之路。

“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我不会的,我就学,决不服输。”刘敏捷说,有很多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做,好多的理论、好多数据出来以后,农民们并不相信。不相信怎么办呢?那就在几个村搞示范田,示范给他们看。这样才能让他们逐步转变观念。

甘薯对刘敏捷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一个原因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70年代,中国大部分农民在困难的时候都靠甘薯救过命,它曾帮助中国人渡过难关。当时农村就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这院到那院,吃的都是红薯面;这墙到那墙,搭的都是红薯秧。”另一个原因是,刘敏捷所在的灌云县岗岭地区的几个乡镇,家家户户都是种甘薯的,没有什么其他产业。但是这里甘薯的产量实在太低,远远低于理论产量,从理论上说它的产量应该达到8000斤左右,高产的甚至能达到1万多斤,可当时产量只有3000斤到4000斤。刘敏捷说:“我是一名党员,根还在农村,一定要让乡亲们种上高产品种,用新技术发家致富。”他下定决心要走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之路。为了提高甘薯的产量,2002年春节,他不顾家人亲友的劝阻,毅然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前往南京农业大学寻找甘薯研发方面的专家,结果扑了个空。专家对他说,省农科院可能有高产品种。但是20年前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只认各个县的农业局或者乡的农技站工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去找他们,他们不乐意接待。他干脆坐在专家办公楼门口等,中午自带干粮吃,见不到专家不走。专家被他的诚心打动了,推荐了高产的甘薯新品种9号苗。

当他们千辛万苦把苗运到灌云县下发的时候,触及了一些通过卖苗赚钱的人的利益。这些卖苗的商人对农民们说:“他是为了赚钱,大家不要上他的当。”刘敏捷面对农民的不信任,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坚定地向大家做出承诺,这些种子是免费发放的,如果他提供的新品种亩产量比他们上一年品种的亩产量低,那么低产的部分,他全部赔偿补齐。好多种植户在这样的承诺下才愿意试试新种子。到了甘薯收获的季节,种植新种子的一亩地增收了1000多斤,有些高产的增收了2000多斤,这样的产量轰动了全县。自此以后农民们开始相信新品种能够增产增收的事实。

他经常为了让农民们更好地接受新鲜事物而工作到深夜,如果想不出解决办法他就寝食难安。他一直忙碌于向农民们传授科学的种植理念,归根到底,还是源于他想要将甘薯的产量提高这一件事做好的初心。

刘敏捷在提高甘薯产量的路上一走就是二十多年。2001年,他获得了人生中第一个荣誉,被县政府评为“科普先进个人”。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他陆续获得了100多个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对他来说意义重大,让他有了坚持走下去的信心与决心。

在这些荣誉的鼓励下,他对甘薯种植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也发现了农民们普遍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农民需要科技的支持,二是农民的思想需要改变。农民始终认为以前老一套的种植方式是对的,所以在他的新品种促进农民增收以后,他又开始研究如何进一步促进增产。通过研究种植法,刘敏捷发现农民的种植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民们当时按照50公分的垄距进行种植,一亩地种植5000株,这样会因为密度太大影响光合作用,同时垄子窄了,遇到水情的时候庄稼就会被全部淹掉,遇到旱情的时候则会颗粒无收。

之后的几年,他在每个村弄了几个示范田进行试验。示范田分为几种类型,有些田地为60公分的行距,有些是70公分的行距,还有80公分的行距和90公分的行距。同时他又按照每亩地3500株、3800株等不同的株距来进行试验。看看每亩地种多少株,配合怎样的行距产量最高。通过几年的试验,他们研究得出一个结果:行距在80公分到1米,株距7寸,一亩地3500株到3800株,这种种植方式所得的亩产量最高能达到8000斤。但这个方案研究出来以后大部分的农民并不相信。刘敏捷说:“帮助农民增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坚持就会成功也并不会次次应验。但我的价值就是体现在我所坚持的事情上面。”他从不轻言放弃,在他看来,任何事情都是有难度、有挑战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几年的示范,灌云县西部岗岭地区乃至全县及周边几个县区,20年前老的种植法基本全部被新的方法取代。从整体效益上讲,用他们这种种植方法所得的产量多达6000斤到8000斤,彻底地改变了20年前亩产3000斤到4000斤的低产情况。

彼时的刘敏捷仍不满足于现状。他将党和政府发的1万元奖金拿出来,又凑了一部分钱买了一些新上市的高产种苗,把奖金通过种苗的形式全部发放到各个乡村,特别是贫困户的手中,帮助他们尽快地增产增收,解决脱贫增收问题。他希望通过农业科技带动农民增收,带动农民致富。

不是他与生俱来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主动选择这份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在提倡效率和效益的现代社会,刘敏捷的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值得的。现实生活中本没有这么多为了感动而存在的事物,只是在各种机缘巧合的作用下,将他最终放在了这条道路上,而他则选择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是刘敏捷的坚持和努力,让一个农民一段平凡的经历成为值得传颂的感动。 eoNyCv8bt+XRpwZDFIbQti768ufZO0xetUcJvW3pt+Uoo9eOUc9LVwEOBstaqu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