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中国发展生产减贫的经验

中国发展生产减贫的经验可以归纳总结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发展生产环境条件的改善、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贫困群众积极主动参与以及发展形式多元化。

(一)各类支持政策

中国通过发展生产、产业扶贫实践探索表明,政策扶持是发展生产扶贫的重要保障。由于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经营主体不发育、市场经济不发达,单纯依靠贫困地区自己的力量发展产业,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通过发展生产减贫发挥反贫困效果需要借助政府政策支持,包括信贷扶贫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社会帮扶政策、贴息贷款政策等。

(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中国政府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2012年以来,对贫困地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其中很多是用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到2020年,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总体来说,目前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甚至已经赶上或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既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又为发展生产减贫奠定了基础。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的发展、壮大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市场规则,既不能机械照搬,也不能强行移植,同时还要考虑产业对贫困人口的带动能力。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可优先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甚至形成优势产业。当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具备适当条件后,通过经营主体的辐射带动,让贫困群众参与到产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助其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四)贫困群众主动参与

产业扶贫要有政府支持、龙头带动以及机制创新,但最重要的是脱贫对象要自强自立。脱贫对象不自强自立,无论扶贫工作者如何兢兢业业、社会各类组织如何大力帮扶,都不可能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的。产业扶贫通过激发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特色产业、吸纳就业,提高贫困人口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不仅可以解决暂时贫困,而且是长久的脱贫之计。

(五)发展生产减贫形式多样

发展生产减贫形式多样。对既有产业发展意愿,又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政府通过以奖代扶、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其直接参与区域产业开发。在农户普遍发展能力较弱的地区,政府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链中,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获得收益。近几年在实践中又创新出股份合作方式,将扶贫对象的政策扶持资金以及他们的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源折价入股,由企业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贫困群众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减贫模式,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脱贫的宝贵经验。 pX1Qoc14MrF4py4BjaqaL+YJc6poXbKR2sz3l0L/YQVBW/7OAuQJKR4fcYFsFr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