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中国发展生产减贫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尽管中国政府通过土地改革、合作化、人民公社等制度和政策措施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农村经济体制的制约,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庞大。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国开始推进产业化扶贫、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2013年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中国明确把发展生产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一)为贫困区域发展生产创造条件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始于农村的发展政策改革对中国经济全面恢复与迅速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并通过农产品价格、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等渠道将经济增长的利益传递到大多数农村人口,带来大范围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

中国政府1982年12月在甘肃省的定西、河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以下简称“三西”地区)启动了为期10年的“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项目,每年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实施区域农业开发,并坚持就地开发、移民和恢复生态平衡结合的原则:干旱地区以梯田建设发展旱作农业,有水地区通过兴建水利工程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水旱不通”地区则开展劳动力转移或移民搬迁。

“三西”地区农业建设项目作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第一个大规模区域扶贫开发重点项目,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改善贫困区域生产环境,为发展生产创造条件,包括:从保护和恢复生态条件入手,着手退耕还林、种草种树、推广节能灶,妥善解决燃料和饲料等问题,发展畜牧业生产;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重点,进行基本农田建设、水利建设、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林草建设、农电建设,增强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贫困地区还获得土地政策放宽、经营主体税收优惠等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鼓励发展扶贫经济实体阶段(1986~2000年)

1987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兴办乡村扶贫经济实体,按经济效益分配使用资金”,认为“这种扶持一个点,安排一批人,带动一大片的做法,突破了就贫困户解决贫困问题的传统做法,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还款能力……闯出了依靠经济组织扶贫的新路子”。

对扶贫经济实体的扶持措施主要是给予贴息贷款。在扶贫贴息贷款计划启动初期,贷款要求优先提供给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经过两年多实践,贫困户因自身能力的制约不能充分利用贴息贷款,于是,从1989年开始,扶贫贴息贷款主要投放给贫困地区的经济实体,并要求使用贴息贷款的经济实体的新增员工中至少一半来自贫困户。但是,将专项扶贫贷款发放给经济实体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扶贫效果。

1994年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再次提出“坚持兴办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扶贫经济实体,承包开发项目,外联市场,内联农户,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阶段(2001~2012年)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贫困地区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当地资源,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产减贫的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因此,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带动贫困户脱贫成为这一阶段前期的工作重点。

2005年,国务院扶贫办认定了260家首批国家扶贫龙头企业作为扶贫贴息贷款的重点扶持对象,并要求各省市区积极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扶贫部门把扶持国家扶贫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从全国来看,扶贫贴息贷款大部分投向龙头企业,如2003年用于产业扶贫的贴息贷款达50亿元,占全部扶贫贴息贷款的57.2%。2004年11个省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资金总额为17亿元,其中信贷扶贫资金占61.7%。

除了扶贫贴息贷款外,扶贫龙头企业还获得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包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企业用工、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专项扶贫支持, 以及税收和财政的优惠政策、扶贫信贷资金投入、简化审批手续、土地使用便利、社会帮扶措施倾斜等。

2011年,中国政府颁布了第二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与前一个纲要相比,该纲要在发展生产减贫方面的变化体现在扶贫方式中的专项扶贫内容,增加了“推进旅游扶贫”新要求。事实上,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在2000年8月就已经挂牌,并对其他地区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在政策、规划、信息、教育和人才等多方面获得了政府的推动和支持。

(四)“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阶段(2013年以来)

从2013年开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全方位转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模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针对中国脱贫攻坚时期脱贫时间紧、任务重的特殊需要,利用中国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采取集中资源、瞄准扶贫对象、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脱贫的一整套战略和实施安排。之后,扶贫措施又概括为“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首个“一批”: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发展生产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主旋律,旨在解决贫困户就业、增收问题,提高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发展生产减贫的政策措施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特色产业发展:发展特色种养业、设施农业、特色林业、加工业、传统手工业;实施光伏扶贫;促进电商扶贫;开展乡村旅游扶贫;支持创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扶贫产业园。其二,扶贫带贫机制: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做法,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推动资产收益扶贫工作。

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集中实施扶贫车间、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促进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1)扶贫车间。各类企业设在村庄里的加工点,已成为就地就近就业的新模式。扶贫车间利用各级扶贫资金建设,建成后交给村集体,村集体再将车间出租给企业收取租金,租金收入可用于村内公益事业、贫困户的救助等。

(2)光伏扶贫。通过在光能丰富的贫困地区建设光伏发电站,将所得收益用于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贫困户、贫困村集体有长期、稳定、可持续的资产性收入的脱贫方式。实践中有户用光伏发电、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光伏农业大棚等形式。

(3)旅游扶贫。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方式。实践中,它包括农业观光休闲游、古村古镇乡村游、民俗文化游等形式。

(4)电商扶贫。利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业新模式,促进农村商贸流通、带动创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扶贫新方式。电商扶贫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到户,通过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形式,帮助贫困户直接以电子商务交易实现增收,达到减贫脱贫效果。二是参与产业链,通过当地从事电子商务经营的龙头企业、网商经纪人、能人、大户、专业协会与地方电商交易平台等,构建起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帮助和吸引贫困户参与进来,实现完全或不完全就业,从而达到减贫脱贫效果。 p+cYhD0T7TAlDBePD28rCNH12TkyYoDNJP+OhbXekf8j6NqZRfMdsGxzUWWAiv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