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正式提出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政府对黄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一直十分重视,并在黄河的水沙治理、防洪减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均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治理黄河并非一日之功,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流域面临的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来河南调研,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了解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和防洪形势等情况,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九省区,以及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负责同志座谈会,明确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一 主要目标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战略旨在解决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战略实施的目标在于:一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初步形成系统完整、上中下游功能互补的全流域生态保护格局,生态功能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二是防洪能力和水资源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干支流协同、水沙一体化调控的防灾减灾体系初步建立,水沙调控能力持续加强,全社会节水生产生活方式初步确立,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匹配。三是黄河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文物发掘保护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文化研究和文化创新加快发展,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四是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发展,粮食和能源保障地位进一步加强,新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持续增长,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明显,区域合作明显增强。五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贫困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和滩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增强。

二 主要任务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保护黄河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跨区域协同治理。要强化上下游系统保护、左右岸全面恢复、干支流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让黄河充分休养生息,永葆活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黄河的水来自上游,泥沙来自中游,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这也使得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区域生态保护重点不同。为此,应充分考虑上中下游区域的差异性,进行分区、分片、分类治理。上游地区承担着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深入实施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修复、沙化土地植被修复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游地区面临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一方面要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以保持水土,加固水利工程;另一方面要减排主要污染物,淘汰工业企业落后产能和压减过剩产能,促进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下游地区是人类经济活动高强度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在污染防治的同时要围绕滩区治理、洪涝旱碱治理以及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等相互关联的生态工程,进行生态修复和重建,保障黄河防洪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保障黄河长治久安

洪水风险依然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水沙关系仍然是黄河流域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强化防御大洪水意识,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加强统一调度,科学开展黄河调水调沙,提高干流冲沙能力,实施干流和主要支流水库联合调度,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协同配合的水沙调控运行管理机制,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实现对水沙关系的长期有效调解。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缓解“二级悬河”发育态势,全面提高下游防洪减灾能力,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黄河的水资源量有限,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决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合理控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人口和发展规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要统筹生态用水与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本地水与外调水等,优化全流域水资源配置。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强化工业节水排减,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四)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根据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上中下游保护治理和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优先领域,促进上中下游左右岸联动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三江源、祁连山、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等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要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力度,保护生态,涵养水源,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创造更多生态产品。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鄂尔多斯、陇东等能源基地,深化能源综合改革,加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郑州、西安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推进要素资源集聚,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贫困地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定位,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开展黄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立黄河流域重点文物数据库,坚决依法加强对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加强对历史珍贵文物的抢救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和古村落整体格局与历史风貌保护。深入传承黄河厚重文化基因,推进黄河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丰富传承方式,拓展传承载体。充分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世界遗产、古都古城、重要景区等,高标准建设黄河文化旅游体系。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 基本特征

(一)战略性和全局性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走廊”,而且资源富集程度高,组合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国家规划建设的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蒙东、西南、新疆五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有三个位于黄河流域。黄河流域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开发的重点地区,上游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是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上游河套灌区、中游汾渭平原、下游的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农产品主产区,其中河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是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2019年,河南和山东的粮食总产量分别达到了6695万吨和5537万吨,分别居于全国第2和第3位。同时,山东和河南也是我国最大的蔬菜水果供应地。因此,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全局性的战略部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需要做到高点站位、整体规划、统筹推进。

(二)综合性和协同性

这是由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多重目标任务所决定的。黄河在我国的战略地位很重要,但同时治理难度也很大。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涉及多个层面和多个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需要协同推进生态保护、流域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文化保护和传承等各个方面。

(三)区域性和复杂性

这是由黄河流域复杂多样性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决定的。黄河流经高寒地区和温带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上、中、下游区域特征差异明显;黄河流域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就不能搞一个模式。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有利于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四)动态性和示范性

这也是与其他区域所共有的特征。高质量发展具有动态性,在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重点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已经成为重塑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技术进步也将对黄河流域的区域发展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动态性要求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要对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科学的判断,及时调整相应的思路、任务与政策,实现区域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更要融入时代潮流,从发展动能、经济结构上加快转型,成为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示范者,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成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带。

参考文献

肖金成、安树伟:《从区域非均衡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区域发展40年》,《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1期。

魏后凯、年猛、李玏:《“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政策》,《中国工业经济》2020年第5期。

肖金成:《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确立——新中国区域发展70年回顾》,《企业经济》2019年第2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中国区域经济40年的发展成就与展望》,《区域经济评论》2019年第6期。

丁任重、陈姝兴:《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协调的再思考——兼论“一带一路”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手段》,《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邓仲良、张可云:《“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趋势及政策展望》,《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张贡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之7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经济问题》2019年第10期。

孙斌栋、郑燕:《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评价与启示》,《人文地理》2014年第5期。

任保平、张倩:《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构建》,《改革》2019年第10期。

张贡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路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王金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思考》,《环境保护》2020年第1期。

金凤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策略》,《改革》2019年第11期。

徐勇、王传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框架、路径与对策》,《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7期。 nwCb8eB2Pp08rOeFbDzhy+FsbyKxnyn8RxD0eJFRj+wwGo7CJr2T5Hxdu46knGd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