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黄河流过青海省、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9个省区,横贯中国的东中西三大战略区域,流域面积75.9万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同时又是国家脱贫攻坚、区域协调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关键区域。

一 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黄河流域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两岸分布有东平湖和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河口三角洲湿地生物多样,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流域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化特征明显,不但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黄河源区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和水源补给功能,上中游以其有限的水资源改善着黄土高原和荒漠戈壁的脆弱生态环境,下游为沿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客水资源。长久以来,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承担着防风固沙、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重要职能 ,保护好黄河对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廊道”,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美化净化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游憩质量以及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统计,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森林面积为7427.32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3.69%;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2.96%,黄河流域九省区中有3个省的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陕西省的森林覆盖率最高,为43.06%;其次是四川省,为38.03%,但省内仅有阿坝州处于黄河流域,并非所有森林都能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发挥作用;处于第三位的是河南省,为24.14%。青海省由于植被多为草原,其森林覆盖率仅为5.82%;甘肃省多戈壁荒漠,其森林覆盖率为11.33%。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最重要主体,加快流域内森林建设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黄河流域草原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系生态平衡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广袤的草原也是数百万蒙、藏、汉、回等族人民的栖息繁衍之地。《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17》中的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草原总面积为392832.7千公顷,黄河流域9省区草原面积为172302.8千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43.86%。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6491.18万吨,折合干草约32841.93万吨。其中,黄河流域九省区鲜草产量为46971.4万吨,占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的44.11%;折合干草量14800.9万吨,占全国折合干草量的45.07%。

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水利部统计,2018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湿地面积为20628.9千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38.48%。其中,自然湿地面积19225.3千公顷,占全国自然湿地面积的41.19%;人工湿地面积1403.6千公顷,占全国人工湿地面积的20.81%。全国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5.58%,黄河流域9省区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例为5.76%。山东、青海2个省的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11.07%、11.27%;山西省的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例最低,仅为0.97%。

二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1/3左右。黄河流域又被称为“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对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47407.6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4.97%,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是农产品主产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有4个分布在此,有18个地市的53个县被列入全国产粮大县,2019年流域粮食总产量2.3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16%。从沿黄流域分布情况来看,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最高,达到6695.4万吨,占流域总产量的28.69%;山东省排名第二,达到5357.0万吨,占流域总产量的22.95%;青海省粮食产量最低,为105.5万吨,占流域总产量的0.45%(见表2-1)。

表2-1 2019年黄河流域及全国粮食生产状况

黄河流域内不仅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种类齐全,而且相当一部分能源储量大、质量好、开采条件优越,分布相对集中,有利于建设大型的能源基地,国家规划建设的5大重点能源基地有3个位于该区域。黄河流域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流域总面积不到80万平方公里,其中含煤区域逾35.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宁东、神东、晋北、陕北等基地,现已探明煤炭产地达685处,保有储量4000多亿吨,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有9个在黄河沿线分布,煤炭年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黄河流域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也颇为丰富,石油和天然气探明保有储量分别占全国的23.1%和13.2%。此外,黄河水力资源富集,特别是黄河上游河段的龙羊峡至青铜峡,为峡谷和川地相间分布的地形,这一段共有龙羊峡、积石峡、刘家峡、青铜峡等近20个峡谷,水流湍急,总落差1300多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装机量可达2082.8兆瓦,年发电量788.9亿度,是全国10大水电基地之一。 据全国第三次水力资源普查报告,黄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0兆瓦及以上的河流就有155条,理论蕴藏量共计43312.1兆瓦。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其中,具有全国性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硅质原料、煤、铝土矿、铝、耐火黏土等8种。而且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为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黄河流域的铅、锌、铝、铜、铂、钨、金等有色金属冶炼工业,以及稀土工业在全国处于较大优势地位。全国8个规模最大的炼铝厂,黄河流域就占4个,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三 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区域

受历史、自然条件等影响,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中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生态相对脆弱的区域,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和关键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往往处于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同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黄河上游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及中游的内蒙古和陕西等地属于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返贫率较高,尤其是青海、四川和甘肃藏区及甘肃的临夏州和四川的凉山州被列入“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自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以来,黄河流域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了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但不可否认的是,黄河流域脱贫人口和区域返贫风险较大,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2019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16020.7元,但是在黄河流域9个省区中,只有山东省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17775.5元,其余8个省区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低的甘肃省,还不足万元,仅为9628.9元(见表2-2)。黄河上中游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账仍然较多,产业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营商环境与其他地区相比也还存在较大差距,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影响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表2-2 2019年黄河流域各省区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结构

四 黄河流域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黄河绵延5000多公里,黄河流域横贯中国的东中西部,流域区域发展差距呈现内部趋稳、外部拉大的趋势。黄河流经的9个省区中,除四川外全部位于北方地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有所扩大,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将有助于缓解南北经济空间失衡的问题。从黄河流域内部看,经济发展呈“阶梯状”分布,具体表现为上游塌陷、中游崛起、下游发达,区域协调发展的提升空间较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将成为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

从全国区域的发展视角看,南北经济分化日益凸显,黄河流域九省区大多处于北方,因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于遏制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打造一条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持续改善的绿色高质量发展示范带,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能够促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部实现崛起和下游发达地区的山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缩小贫困落后的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推动全流域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必将极大地推动沿黄九省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促进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黄河流域也将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均衡发展,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带。

黄河流域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呈阶梯状分布: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黄河源头的青海玉树州与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差超过十倍,这充分体现了流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在全国的经济排名中经常垫底,构成了事实上的西北经济塌陷区,相比较黄河中游的关中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原城市群和下游的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黄河上游地区的落后更加明显。从各省区来看,虽然沿黄九省区的经济发展各具优势,但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经济普遍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压力。此外,改革开放以来,黄河流域逐步形成了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但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相比,黄河流域城市之间经济联系较弱,尤其是省域之间联系更弱,九省区各城市之间既缺乏产业、要素、政策的协同,也缺乏与其他区域战略在产业专业、人才交流以及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发展曾经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的振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全面复兴的标志。 lJ+WqfHX/YTA6g5OwSiR25NA7nMgg2fb6/0FLCB+S4bZcdV01hqlSWHYKIPkVe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