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寻找避风港

两个人都是由单身妈妈抚养长大,都是靠着邻里资助继续学业,都幸运地躲开了毒品和暴力的侵袭,而篮球这项运动也成了他们共同的避风港。

童年的苦难会成为一则寓言,是NBA最好卖的美国梦故事,但对切实经历过这一切苦难的孩子来说,他们也许宁愿这一切从没有发生过。

1984年12月30日,俄亥俄州阿克伦市郊山核桃大道两旁的橡树有些凋零,一条铁轨安静地穿过马路中央。街区一座破旧的老屋里,即将迎来一个新生儿,16岁的少女格洛丽亚咬紧牙关,她从未告诉任何人孩子的父亲是谁,也许她自己也没有答案。而这个孩子,后来被叫作勒布朗·雷蒙·詹姆斯(LeBron Raymone James)。

Bron Bron,大头娃娃的意思。

詹姆斯出生后的三年内,格洛丽亚的祖母和母亲相继去世,留下格洛丽亚和她的两个兄弟守着家徒四壁的旧屋,连燃气费都交不起。邻居万达·里芙斯此时步入了这个濒临崩溃的小家庭,多年后她回忆自己看着3岁的小詹姆斯坐在那里,便想起了电影《小鬼当家》 。里芙斯对格洛丽亚说:“这里也太不安全了,不如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你们可以睡在我家沙发上。”

母亲打点行囊出发,也只不过是一个小行李箱,儿子手上拿着一个蓝色毛绒大象。詹姆斯对自己说:“是时候出发了。”

这一出发,就是六年流浪时光,在里芙斯家住了几个月后,娘儿俩继续上路,投奔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格洛丽亚的表亲、男友、哥哥、朋友……

六年后,1993年的春天,25岁的格洛丽亚再次失去了一份折扣鞋店的工作,流浪之旅看不到终点,在穷朋友家寄居的时间却越来越短。这个春天的三个月里,母子俩已经搬了5次家,阿克伦市的租住房救济名单太长,一眼看过去都很难找到格洛丽亚的名字。

妈妈总要出门去找工作,詹姆斯只能一个人待在陌生人的家里思考人生,百无聊赖之际,打打电子游戏,上街用政府发放的食品券买点零食,或者干脆在笔记本里胡乱画上几百个达拉斯牛仔或是洛杉矶湖人的队标。

对于四年级的小詹姆斯来说,最轻松的选择莫过于不去上学,多年后当他成为如今这个詹姆斯后,仍对此心有余悸,他清楚地记得自己辍学的天数:83天。

生活就像一盒过期巧克力,你不知道吃下去哪颗会让你肠胃炎发作。看起来,詹姆斯的生活正在不可避免地滑向病态的边缘。

此时10岁的小安东尼正在巴尔的摩犯罪率最高的街区生活,他在8岁时随全家从布鲁克林搬迁至此,而距离父亲癌症去世,也已经过去8年。至于新家的环境,他的童年玩伴肯尼·迈纳如此形容:“毒品和谋杀才是这个小镇最阴暗的主旋律。”

此时12岁的德维恩·韦德已经和父亲、继母搬到伊利诺伊州鲁滨孙市有两年了,这两年里,他再也没有见到自己那位吸毒成性的生母,而下次见面,就是在库克县监狱里,两人隔着一块玻璃用电话沟通了。

远在东欧的达科·米利西奇则经历着更为可怕的人类悲剧,波斯尼亚战争如火如荼,小达科和母亲在电视机上看到父亲的照片出现在阵亡士兵的名单中,失声痛哭。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大抵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但不幸的家庭是如何度过不幸的,托尔斯泰没有说,可能他洞察到的普遍事实是不幸往往无法度过。对于詹姆斯、安东尼和韦德、米利西奇来说,他们在各自的不幸中又幸运地找到了同一座桥梁——体育。

1993年夏天,布鲁斯·柯尔克在街头将詹姆斯招入自己的橄榄球队,为了省去到处找詹姆斯的麻烦,他让格洛丽亚母子都住进了自己家里,直到秋天同居女友发难,母子俩才再次搬出柯尔克的住所,但此时很快便有球队另一名教练弗兰克·沃克将他们接纳到自己家中,此前的流浪生涯,终于告一段落,小詹姆斯也得以继续学业。

当詹姆斯在当地少年橄榄球联盟里大放异彩时,安东尼和他的小伙伴正在街头四处游荡,他们不是给黑帮贩卖毒品的小马仔,而是在街头寻找着篮球场的普通小孩,如果没有空的场子,那么一个破纸箱和一根电线杆子就可以满足他们把球投进去的欲望。

年长两岁的韦德则在父亲的指导下走上了更正式的赛场,他的对门邻居海伦·比布斯可能是韦德训练最初的见证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耳闻者”,因为她的卧室窗户就对着韦德家车库的那面墙,墙上面装着的篮圈几乎从不停止发声。每天早上叫醒海伦的不是闹钟,而是韦德打球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往往又会伴随他们入眠,为此邻居们没少抱怨,却又无可奈何。

1995年波斯尼亚战争结束,当年米利西奇从电视中得到的父亲阵亡消息已经被证实是讹传。父亲回到家里之后看到10岁的米利西奇,问他既然身材如此高大,为何不试试打篮球。

不难想象,当时间来到2002年这个春天的夜晚,高三学生仔詹姆斯和高四学长安东尼并肩坐在楼梯上畅聊童年,他们会发现太多共同点,不只是如何提升篮球技术,可能还有如何提高生存技巧。詹姆斯当时便想:“我们这段关系应该会维系很久吧?”

这段兄弟关系的快速发展甚至让橡树山学院主教练史蒂夫·史密斯有些担忧。

“我知道你们关系很好,但比赛还是得赢。”

安东尼让教练放宽心,因为那时候他就知道,篮球场上表达尊重的方式,就是全力以赴。

詹姆斯同样如此。

在这场比赛中,詹姆斯砍下36分,拿到比赛的MVP,安东尼比詹姆斯少拿两分,但他的球队赢了。

比赛之后,詹姆斯和安东尼又凑在通道里聊了很久,史密斯教练说:“他们心知肚明,还会彼此交战很多次。”史密斯教练想的,和全美篮球从业者们想的大抵相仿,这两个孩子对抗的下一个舞台,将是NBA。

选秀对于这些天赋球员进入NBA来说并非唯一道路,但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算是一种准入制度,选秀顺位的高低,至少会和未来新秀合同的工资直接挂钩,球队的重视程度也会不一样。2003年选秀也不例外,但和历史上大部分庸碌无常的选秀有所不同,这届选秀正处在一个尤为特别的历史节点上。

39岁的迈克尔·乔丹刚刚在华盛顿奇才完成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退役,他用情怀掀起的全美篮球浪潮仅限于“送别迈克”;当时联盟正处在巨人们统治之下,沙奎尔·奥尼尔和他的小兄弟科比·布莱恩特已经拿到了三连冠,邓肯站出来横插一刀拿下一个冠军,德国人德克·诺维茨基正在展现他的影响力,2002年的状元则是另一个巨人,只不过来自东方,名叫姚明。

传说中的“四大分卫”,科比多多少少还处在奥尼尔的阴影之下,艾弗森2001年的光荣正在成为美好的回忆,卡特重新定义了扣篮但并未改变联盟,麦迪在魔术除了得分王几乎一无所有。

然而,NBA这些年下来的商业规律告诉我们,大个子球星无法保证球鞋销量,门票也一样。

2003年马刺和篮网的总决赛刚刚创下了历史新低的收视率,6.4%的水平和5年前乔丹在公牛最后一冠时相比近乎腰斩。联盟很清楚他们需要的是另一个能够持球一条龙杀到前场暴扣得分的小子,NBA经久不衰的运球剪影标志告诉我们,虽然得分只需要把球放进篮圈就可以,但放进篮圈的过程足够华丽,才是人们为篮球比赛花钱的真正原因。

2003年选秀和之前选秀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次联盟蓄谋已久的商业炒作,天赋少年们不是到选秀之后才为人所知,铺天盖地的宣传早在选秀前一年便已展开。不言而喻,其中焦点人物自然是詹姆斯,从乔丹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洞察,有时候拯救联盟只需要一个绝对意义上的英雄就可以。

高三时,詹姆斯便登上了《SLAM》杂志,体育作者莱恩·琼斯将其称为“美国目前最好的高中生球员”。这显然是一次极大的低估,这一年詹姆斯成为第一个以高中生身份登上《体育画报》杂志封面的球员,至于拿到全美最佳运动员或者全美篮球先生这种鼓励年轻人性质的奖项,反倒不如上《体育画报》这种体育圈巨擘级别的杂志封面来得更显脸上有光,再加上那个《The Chosen One》的大标题,洋溢出一种救世主般的宿命感。

2009年,詹姆斯出了一本成长记录型自传《Shooting Stars》,里面谈到《体育画报》的这篇文章仍忍不住抱怨:“没有哪名高中生可以拿来和伟大的乔丹相提并论。” 詹姆斯的意思是媒体对一个年轻人赋予了太多压力,但他没在书里提到的是,转过头来,他便将这个标题纹到了自己的背上。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NBA准入规则里有必须至少读完高中这一条,詹姆斯本想在2002年就参选,所以他被留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就成了推涨情绪的最佳缓冲器。

ESPN在詹姆斯18岁之前就直播了一些他的高中比赛,而安东尼在大一就帮助雪城大学拿到NCAA冠军,韦德则同样在这届NCAA锦标赛中大放异彩,率领马奎特大学杀入暌违已久的最终四强。

久经沙场的热火总裁帕特·莱利说:“冥冥之中,我们都觉得这次选秀中会有几个特别的球员。”

2002年2月18日出版的《体育画报》,詹姆斯成为封面人物,主标题上的“天选之子”后来成为詹姆斯最著名的文身,而副标题上写道:“高中生勒布朗·詹姆斯很快就将成为NBA乐透秀。”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容易实现的预言之一。 eTmycZPTwqyzaYYvTFbhIawFqySSep8pilWK5m7sobYg2rO385Hh+yfARX0ufAD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