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5岁的英国人乔治·奥威尔在苏格兰朱拉岛抱恙写完《1984》,并于隔年6月出版了这部小说;一个月后,美国两个篮球联盟BAA和NBL的各位高层在47岁的活塞老板弗雷德·佐尔纳位于韦恩堡那幢都铎风格的三层别墅里齐聚一堂,大佬们在餐桌上谈笑间便敲定了合并事宜,NBA就此诞生。
35年后,当1984年真的来到人们眼前时,奥威尔已经去世34年,他在那部小说中描绘的场景一些映入了现实,更多却未见成真,时至此时,《1984》更大的贡献是成为苹果公司在超级碗投放的历史第一台MAC电脑广告中的故事背景。现实世界里的1984年,和其他所有年份一样,如果不给其加上一些限定,也只不过是历史横流中的沧海一粟,但如果我们愿意从一些特别的角度来观看,1984年就显得很特别了。
1984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题词肯定了建立深圳经济特区的正确性。那时候任天堂刚刚发布FC红白游戏机不过半年,已经有仿制版本流入南方沿海那些第一批富起来的家庭中,而风靡一时的小霸王学习机的出现则要再等上3年。红白机的出现恰逢雅达利大崩溃,直接奠定了现代电玩产业的基础,与硬件同时出现的还有经典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就在红白机在美国大行其道之际,俄罗斯也有强势文化输出,《俄罗斯方块》横空出世,此后数十载经久不衰,成为《我的世界》之外第二畅销的电子游戏。与新电玩世代同时诞生的,是另一个掏空全球父母腰包的伟岸身影,1984年,日本玩具公司TAKARA和美国孩之宝公司合作,孕育出了全新的产品:变形金刚。
和“幼齿向”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相比,大众娱乐产业同样兴旺。1984年,26岁的麦当娜发行了第二张个人专辑,从此一炮走红;“王子”普林斯在这一年发布传世之作Purple Rain,令众多乐评人对这张专辑神魂颠倒。饶是如此,Purple Rain也无法成为那一年的标志性专辑,没有任何一张专辑能够在这一年成为更耀眼的星,因为两年前迈克尔·杰克逊发布了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专辑Thriller,此后整整两年内,这张专辑都成为美国专辑销售榜第一,事实上,此后它成了全球有史以来最畅销的专辑。
娱乐产业的另一重头戏自当属于体育,而体育竞技的最高舞台自然便是奥运。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本身倒不算特别优秀,但对于中国体育人来说,这一届奥运的意义无与伦比:许海峰射落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当然,在这届奥运上,还有另一件小事尚未显山露水:另一个“MJ”,迈克尔·乔丹帮助美国队拿到了奥运男篮金牌。
在奥运会上,乔丹是美国队头号进攻选择,场均贡献17.1分,为全队最高。决赛对手西班牙队员费尔南多·马丁谈起乔丹时已然展现出一种断片式的沉醉状态,再也说不出一句完整话:“跳、跳、跳,速度快,太、太强了……”
但和在世界赛场上无可匹敌相比,1984年的选秀探花乔丹和他的美国队在美国本土热身赛上的所向披靡可能更有现实意义,他们在与NBA工会组织的球员联队的对阵中取得7连胜,场均砍下103.6分。
但工会临时拉来的明星球员们并不把这帮小孩当回事。尽管一直在输球,大佬们还是保持了应有的风度。在印第安纳一场拉练赛前热身中,乔丹的球滚到了拉里·伯德脚下,伯德十分友好地开出大脚,将球踢过乔丹头顶;4天之后,乔丹在密尔沃基的比赛中摔倒在地,素来友善的“魔术师”准备拉一把后辈,但被已经成为教练的“大O”罗伯特森喝止:“这小子一整晚都在我们头上拉屎撒尿!”
虽然我们经常说20世纪80年代是“黄绿争霸”和“黑白双雄”的时代,但事实上,尽管湖人和凯尔特人此前轮番杀入总决赛,但直到1984年,伯德才第一次和“魔术师”在总决赛舞台上相遇,这才是真正定义时代的巅峰之战,双方鏖战七场方定胜负,此后他们还将在最高舞台上相遇2次。时代序幕刚刚拉开,NBA就迎来了史上最伟大的选秀之一,也许我就不应该加上之一。你应该再看一眼这个选秀名单上的名字:哈基姆·奥拉朱旺、迈克尔·乔丹、萨姆·帕金斯、查尔斯·巴克利、埃尔文·罗伯特森、奥蒂斯·索普、凯文·威利斯、约翰·斯托克顿……
除了上面这些名字之外,你还应该发现了另一些名字:独行侠冠军教头里克·卡莱尔、奥运篮球之王奥斯卡·施密特,以及拿过9枚奥运会金牌、8枚世锦赛金牌的田径名将卡尔·刘易斯,他在第10轮被公牛选中却没有去报到,但你可以想象一下他和乔丹出现在同一支球队中的场景。
当然,这份名单之所以能够从了不起晋升为伟大,更多还是沾了乔丹的光。1984—1985赛季开季前,《体育画报》还在喋喋不休地畅想1984—1985赛季将是多么伟大的一个赛季,“黑白双雄”将有多么了不起……他们的预言大致不错,但在开季一个月后,他们就开始忙不迭为我们昭示未来:乔丹再次登上《体育画报》封面。两个月前乔丹就曾经出现在封面上,那时候他还身穿美国国家队9号球衣,封面语是团队色彩浓厚的“为了洛杉矶,冲!”,但现在,乔丹已经穿着23号公牛队球衣出现在封面上,封面语则变成了更具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A Star is Born(一个明星正在诞生)”。
这种封面语显然太过审慎,平淡如水的用词显然无法和未来他们将给一个18岁的少年用上的“The Chosen One(天选之子)”相提并论,几乎让人觉得要在这句话后面加上一个问号才足够完整。
但在对应的正文中,你还是能看到洋溢着无尽热情的颂词,作为描写乔丹职业生涯的第一篇专业巨作,和乔丹后来浩浩汤汤的伟大生涯相比可能还是略显拘谨。登上职业赛场不过一个月,乔丹已经成了“人肉球票贩卖机”。忠诚的湖人拥趸杰克·尼克尔森为了乔丹放弃去洛杉矶论坛球馆观看湖人和国王的比赛,转而奔赴洛杉矶纪念体育馆看了一场快船和公牛的比赛。快船在这个夜晚没有赢球,却以14366:12766的上座人数战胜了湖人。
乔丹不仅仅是以华丽的球风迅速成为球迷宠儿那么简单,他还征服了队友、对手、管理层、赞助商,甚至裁判。裁判评论道:“我不知道他启动突破的第一步有没有走步,因为我根本看不清他的第一步,好吗?”
和乔丹未来职业生涯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场景相比,他的1984年开局堪称完美,但此时距离他真正征服20世纪90年代,并将NBA推向下一个巅峰还有6年之遥。在此之前,另一个在1984年登上历史舞台的人也许对联盟的意义更大。
1984年2月1日,大卫·斯特恩接棒拉里·奥布莱恩成为NBA新任总裁,此后在任的30年中,这位犹太熟食店老板的儿子将NBA打造成如今这副模样。你当然听说过他是如何将NBA推向全球的,他在上任第一年就以每年2000美元的价格将NBA每周集锦半卖半送给了阿根廷第9频道,这档节目的小粉丝里,就有吉诺比利。数年之后,同样的故事发生在中央电视台旧址的大门口,谁知道姚明是不是也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过央视转播的那些比赛。
和未来这些丰功伟绩相比,1984年时NBA究竟是个怎样的联盟多少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了,斯特恩的伟大也因为“魔术师”、伯德和乔丹们的存在而被灌注了太多幸运色彩。
1984年斯特恩接手的摊子究竟有多烂呢?1980—1981赛季,联盟23支球队中有16支球队亏损,总上座人数比前一年少了100万,场均上座率只能达到场馆总容纳量的58%,当时联盟战绩最差的球队骑士,上座率只有28%,一年亏了400万美元。
禁足NBA已经成为麦迪逊大道上的广告狂人们的统一共识,转播商自然也是见风使舵,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甚至拒绝直播1980年总决赛湖人和76人的最后一场比赛,黄金时间放一场有着贾巴尔、“魔术师”“J博士”的篮球总决赛当然会伤害收视率,放一部大热的肥皂剧《达拉斯》才是更符合逻辑的商业决定。
面对这样的惨淡景象,球队老板们第一反应自然是自保。1982年时他们已经开始讨论如何拯救联盟,结论是他们必须甩掉一半球队才能实现盈利,为此他们甚至组建了一个委员会来尝试完成这个解散计划。
这就是斯特恩站在1984年所面对的一切,你尽可以想象我们曾经有多接近永远失去NBA。
所以1984年就是如此伟大,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掀起了一些波澜却也并未见得多么壮阔,但对于NBA而言,这是绝对意义的拯救元年,绝对意义上的独一无二。这一年的年头和年末还分别埋下了两颗种子,让这个年份更显特别:
1984年12月30日,俄亥俄州阿克伦市郊一座破旧的老屋里,16岁的少女格洛丽亚产下一子,这个孩子后来被取名唤作:勒布朗·雷蒙·詹姆斯(LeBron Raymone James)。
1984年1月13日,中国东部一个沿海城市里,另一个小胖子呱呱坠地。他不知道,这就是他此后人生中体重最轻盈的一刻。他哪里又会知道,36年后,他将坐在锅炉旁,用猫三这个笔名,写下上面这些硬朗文字。
猫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