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华丽毛毯的一角

如果单纯以球队战绩而论,“03一代”中最早体验“终极赢家”滋味的人竟是榜眼米利西奇。活塞在2003—2004当季拿下了总冠军,但如果你真的打算用“赢家”来定义米利西奇的话,却需要踌躇思量,毕竟当詹姆斯、安东尼和韦德纷纷成为球队领袖时,米利西奇却成了球队的“人肉雪茄”。

活塞夺冠赛季中,18岁的米利西奇合计只打了34场球,场均只有4.7分钟出场时间,多半出现在球队一场场大胜终场哨响前的垃圾时间,“人肉庆祝雪茄”的绰号应运而生,到了季后赛中,米利西奇在仅有的8次出场中更是只得到了场均1.8分钟出场时间。

活塞本就不需要另一个内线,本·华莱士、奥库和老将坎贝尔早就已经将禁区球员的出场时间瓜分干净,赛季中后期,球队又从开拓者交易来拉希德·华莱士,后者成为他们夺冠的最后一块拼图,米利西奇就此进入了彻底被弃用的状态。

如果仅仅是被弃用倒也无妨,毕竟当杜马斯拿下米利西奇时,已经做好准备,他需要一个听话的新秀,一个不被媒体聚焦的年轻人,一个不会去抱怨球权的小孩。来自欧洲,英语都没有那么利索的米利西奇自然是最佳选择。

想一想如果是詹姆斯或者安东尼得不到出场时间,媒体会把底特律城掀翻。但如果是从争冠需要更衣室稳定这个角度出发,那么活塞第一年对米利西奇的使用也还算可以接受,但另外一些事情,却从源头上就摧毁了米利西奇的职业生涯。

我们一度认为这个毁掉米利西奇职业生涯的人是主教练拉里·布朗。一个古怪的学院派老帅,在他离开联盟多年后依旧无法再得到一份像样的高级联盟主帅工作之后,我们确实应该坐下来反思一下布朗其人究竟如何。

老布朗曾经率队拿下过NCAA和NBA双料冠军,是波波维奇的老师,被称为“教练的教练”。如果你只是一名路人球迷,你可能会对2004年那支底特律活塞记忆深刻,那是当代篮球史上最草根的一个冠军团队,老布朗是这个团队的缔造者和指挥者,那年总决赛活塞队的表现称得上是NBA历史上最荣耀的团队胜利之一。到了2005年,布朗又率领这支球队第二次杀入了总决赛,最终只是因抢七输给马刺而错过了再次建立一个活塞小王朝的机会。

但如果你是一名生不逢时的尼克斯球迷或者山猫球迷的话,你会发现,这个老头,确实有点怪。直到很多年以后我们才从内特·罗宾逊的陈述中窥得一二,他说自己在为尼克斯效力期间,曾经每一天都被老布朗指着鼻子骂。是的,每一天。

直到有一天,内特终于无法忍受,跑到老布朗办公室里含泪恳请老帅不要再这样骂自己了。而老布朗是如何回应的呢?

当着球队的面继续骂,并且还要告诉其他球员内特刚刚哭过。

想象一下这种行为可能曾经发生在更年轻的米利西奇身上。在NBA这个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的联盟里,强硬确实是最好的护身符,没人会愿意被视为娇弱的球员,所以你会在比赛中看到太多球员互相攻讦,引申到最后就成了垃圾话文化,讲究的就是输球不输人的体面感。顶级联盟,动辄千万美元营收的行业里,如果无法做到从生理到心理都足够坚强,那么你确实没有理由赚到这份收入,最重要的,你不能随意展示自己的脆弱,在战场上展示脆弱不会得到任何同情,只会得到更猛烈的攻击。

但老布朗可能已经做过界了,内特字字血泪的控诉权可当作一面之词,但米利西奇遭遇的不公可是有人从旁作证的。出来说话的并非旁人,正是他的活塞队友,2004年总决赛MVP比卢普斯。2005年老布朗离开活塞奔赴尼克斯之后,比卢普斯立即在一档电台节目里吐露真相:

“拉里对他太苛刻了。他摧毁了米利西奇的自尊心,导致他无法修复自信了……也许新教练菲利普·桑德斯来了之后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布朗真的下手太狠了,米利西奇可能去哪儿都无法修复了。”

一语成谶。米利西奇此后辗转魔术、灰熊、尼克斯、森林狼,却始终无法打出符合自己榜眼身份的表现。老实说,米利西奇离开只肯给自己不超过7分钟场均出场时间的活塞时,也不过将将20岁,但此后无论出场时间涨到什么程度,米利西奇在场上的存在感和发挥都很一般。

米利西奇加盟凯尔特人时,已经是2012年的夏天,他的NBA生涯即将步入第10个赛季。

米利西奇只为凯尔特人出战了1场比赛,然后他敲开了里弗斯办公室的门,走进去说:“我要退役了。我再也不会上场比赛了。我选择退出。”

接着,米利西奇转身回到更衣室,告诉队友们他会离开球队,以及离开NBA。他告诉高层他想要离开,给出的理由是:我要回家照顾自己生病的妈妈。

但实际上米利西奇的母亲只有一点轻微的疾病,而且当时已经接近痊愈,米利西奇只是给了自己最后一个体面的离开理由,这一年,他不过29岁。

时隔多年后,人们再去采访米利西奇,发现他已经在塞尔维亚成为一名安静的农场主,他在NBA赚到了足够的钱,现在农场的生意也足以让他过上富足的生活,关于当年选择离开篮球,米利西奇自己的解释却与公众舆论的猜测大为不同,他并不责怪老帅布朗。在米利西奇对自己这段篮球生涯的追本溯源中,才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早在1995年便已注定——米利西奇从未真正爱过篮球,只不过这个皮球可以帮助他逃避当时困窘甚至危险的生活而已。

进入NBA后,当那些金钱、美女、日复一日的训练和比赛、严格或者不那么严格的队友和教练从他的人生中闪过的时候,这些事物如万花筒一般迷乱了米利西奇的眼睛。9个赛季零1场的职业生涯除了给米利西奇带来一张千万美元级别的支票外,只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一个越来越强烈的念头:我要离开篮球,只有离开篮球才能获得真正平静的生活。

几乎每个了不起的时代里都会出现米利西奇这样被定义为悲剧人物的角色。塞尔维亚小伙的职业生涯为我们揭开了“2003白金一代”这块外表色彩斑斓的毛毯一角,那下面依然会有蛆虫。米利西奇的NBA之旅,也同样无可回避地成了这个伟大世代的重要注脚,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你可以选择打篮球,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生来必须如此。 mBpzorVyazxdjbTALXdpQ76vKzAkfCyAtJaLQ9eYxrdqJXCiHQ9dOqIxuaU5FU/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