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楚长城

与齐长城修建年代接近的还有南方的楚国长城。

《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这里的叶即指今天的河南省叶县。

《水经注·汝水注》载:“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

名为方城的楚国长城到底始建于何时,现在也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不过早在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楚国的方城应该就已经存在了。观叶县的位置,北距东周的都城洛邑实在不太远了,方城修在此处则相当于快要把刀尖顶到落魄的周天子脸上了。当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汇集诸侯联军南下伐楚,借以显示自己霸主的实力,并遏制楚国北上的锋芒。当时楚国派使者屈完前来,齐桓公请他同阅联军盛况以炫耀武力,屈完当即表示联军虽然强大,但“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此事见于《左传》,时间是齐桓公三十年、楚成王十六年,即公元前656年,由此可知,楚方城这时候已经是楚国北部的重要战略屏障,时间上与齐长城的建造应该基本接近。但这一次齐国也仅仅是示威而已,齐楚之间并未真正爆发冲突,并且从两国后来的态势来看,反倒是楚国一直对齐国构成威胁。

随着后来楚国势力开始真正问鼎中原,楚国所遭遇的有力竞争对手是强大的晋国,楚长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用以对抗晋国的。楚国打败和灭掉自己周边的许多大小戎国和姬姓诸侯国,并且胁迫了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如曹、郑、宋之流与自己结盟,严重威胁了这一地区传统强国晋国的利益,名为方城的楚长城也就成了楚晋争霸的前哨阵地。历史上晋楚两国多次发生大会战,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等。

鲁襄公十六年(前557年),“晋荀偃、栾黡率师伐楚,以报宋扬梁之役。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楚师败绩。晋师遂侵方城之外,复伐许而还。”这是《左传·襄公》中关于晋国大军伐楚攻至方城的一段记载。前546年,晋楚两国举行了弭兵之会,春秋两大霸主争霸的时代宣告终结。

随着战国时代的到来,楚国传统的老对手晋国已经分崩离析,分裂为韩、赵、魏三部分,对楚国的实际威胁基本解除,倒是西边逐渐崛起的秦国成了楚国新的敌人,楚长城也由御晋转为防秦。

《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八年(前299年),“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这是有明确记载的战国后期以秦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楚国的一次进攻,并且再一次明确提到了楚方城。当然随着后来秦国一家独大,一再打得楚国割地求和,甚至诱捕楚怀王、攻陷郢都,楚国已经招架不住秦军的凌厉攻势,方城也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楚长城早已湮灭在了崇山峻岭之中,一度杳无踪迹。

楚长城整体上的走向大致类似一个汉字“冂(jiōng)”,分为东、北、西三面,因此被称作方城。实际上楚长城的整体布局十分复杂,随着楚国疆域的不断向外扩张,长城也在不断进行增建,许多地方有多重防线,如东西两线最多形成了四条复线,并对所过山口、河流和道路进行了重重设防。其大致环绕在今天河南省南阳盆地周边的伏牛山脉之中,东起泌阳县,向北过舞钢市和方城县,然后向西折向叶县西部,经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南部,进入南召县境内,再转向南经镇平县到达邓州市东北,总长度约800公里。

河南省南召县楚长城

21世纪初,已经被人们淡忘的楚长城遗址逐渐被发现和认定,其中以南召县境内的北线长城遗存相对较多,距离也较长,残存者多以就地取材的石砌残墙为主,这些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的胶粘剂,全靠干插垒筑,这也是早期长城的一大显著特色。在楚长城沿线还有一些城寨遗址也被发现,证明了楚长城的确是一道据险而守、体系完备的军事防线。尤其因地制宜、因险治塞,也是历代长城始终秉承的一大防御理念,当地复杂的山势与地貌,配合劲弩锐卒,足以使得强大如晋国的武装力量也望而却步,楚长城的确堪称那个时代了不起的军事防线。 xgcCZzwu/fvlyb8A35jaBOJr51JReTfklToAlDccl5kDhZtODzxH45HQH5KeQq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