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5 山西镇

山西镇长城是明代的内长城,其下设六路分守,大致位于今天山西省忻州市北缘,以长城与大同和朔州两市为界,东边在灵丘的牛帮口与真保镇长城相接,沿着恒山山脉一路向西南走浑源县、繁峙县、应县、代县、山阴县、原平市、宁武县、神池县,经朔州市南部到达偏关县丫角山,与大同镇的外长城相会。长城一路西去到达老牛湾黄河岸边,再沿河岸南下,经河曲县到保德县,形成了一条黄河边墙。这条线大部分与北齐长城旧址相重叠,依靠恒山山脉的天然屏障进行防御,有些地段就是沿用了北齐长城的旧线。待大同和朔州一线的外长城被突破,内长城便首当其冲,是保卫北京的第二道防线。山西镇的内长城处在整个明代内长城的西半部,东面策应京畿,南面屏障太原,西面需阻挡蒙古大军趁冬季黄河封冻时踏冰来攻,可谓三面受敌,地位格外重要。著名的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就在这条防线上。而这三关中,又以偏头关北临大边,西面黄河,东边侧后方还随时会有突破朔州一线外长城的敌军来袭,亦为三面受敌之地。处在这样的位置,偏头关一带更是层叠设防,步步为营。边墙从北向南,竟有四道之多。

偏头关亦俗称偏关,曾是山西镇总兵驻地,后移驻宁武关。据《偏关志》载:“大边,在关北一百二十里,东接大同镇平虏卫崖头墩界,西抵黄河,长二百九十里,今失在二边之外,久属草地,尚有藩篱遗址,未详修筑始末。”此即前边大同镇一段结尾处所说的明初大边。

“二边在关北六十里,正北为草垛山,边迤东为水泉、红门口,边极东为老营好汉山……东折神池大水口、宁武阳方口……明成化二年(1466年)总兵王玺建。”

“三边在关东北三十里,东起老营石庙儿,西抵白道坡石梯墩,沿山削崖,平地筑墙,长九十余里,明嘉靖八年(1529年)总兵李瑾建。”

“四边在关南二里,东起长林鹰窝山崖,西抵偏关教军场,随山据险,长一百二十里……为明正德十年(1515年)兵宪张风翊建。”

宁武关所在地即今宁武县城,扼守于恢河谷地,其北长城设防于阳方口,一如居庸关之长城在八达岭一般。《宁武府志》载:“嘉靖十八年(1539年),都御史陈讲寻王野梁废迹修复之。东起阳方,经温岭大、小水口,神池、荞麦川至八角堡,悉筑长城凡百八十里……二十三年(1544年)都御史曾铣……乃复增修筑之。三关中路之备,于是始壮焉。”

雁门关之长城在关北新广武一线,《代州志》记载:“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巡抚李景重筑雁门关边墙,绵亘十五里。”至今这段长城仍大部分尚存,且已经成为山西内外长城中保存最好、砖敌楼幸存最多的精华地段。 X99pzysoTYamGeTXpdXF+E8uGRyhkxP9mE3G/kJs/uszUH4yXTgBdLvAq7y4tm1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