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蓟州镇

蓟州镇长城大致横跨在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大部以及北京和天津市。《明史·兵志》载:“蓟之称镇,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始。”蓟州镇通常简称蓟镇,后来则实际上又分为三部分,蓟州镇、昌平镇、真保镇。蓟州镇最东从山海关起,西到怀柔慕田峪以东的亓连口,下辖十二路,镇城设在三屯营;昌平镇也简称昌镇,东起慕田峪,西到镇边城,下辖三路,镇城设在昌平城,这两镇大致为北京以东和以北的长城。真保镇北起北京门头沟的沿河口,一路向西南,到达山西平定县旧关(即固关),下辖四路,镇城在保定,主要防守北京西南部紫荆关到娘子关一线,以防敌军突破山西内外长城后,出太行山直奔河北、北京。

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蓟州,在京都左辅……东自山海,西近居庸,延邪千里,备云密矣”。这里因为东连辽海,西拱京畿,在明朝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北京最重要的安全保障,直接面对来自蒙古各部以及后来的女真的进攻和威胁。虽然早在明初洪武年间,朱元璋即已经在永平、蓟州镇、密云沿线设置关口129座,但边墙未筑。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先是修筑了喜峰口至九门口沿边的各关城池。至弘治十一年(1498年),“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这一时期的城防还相对简单,甚至与西边的宣大两镇也不能相比。

真正令蓟州镇长城防御功能完备起来还是始自于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任蓟州镇总兵之后。《明史·戚继光传》载:“自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隆庆)五年(1571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之后又有所增建,如万历元年(1573年),增蓟州、昌平敌台二百。此后直到明末,敌台累年修补增筑,一直没有间断。如今蓟州镇长城也是现存所有明代长城中保存精华地段最多的地区,诸如山海关、界岭口、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等名重天下的雄关要隘都属于这一地区。

蓟州镇长城从山海关出发向北,经九门口到达锥子山,与辽东镇长城相接。从锥子山转向西,经抚宁县、卢龙县、迁安市、迁西县、遵化市到达天津市北部的蓟州区。这一线上有山海关、九门口、义院口、界岭口、桃林口、刘家口、冷口关、青山关、铁门关、喜峰口、潘家口、龙井关、罗文峪、大安口、鲇鱼石关、马兰关、黄崖关等众多依托于燕山山岭之间的险要关隘,敌楼相望,气势磅礴,至今仍为明长城之精华。

从蓟州区向西进入北京市平谷区界内,长城由先向北再转向东北,在燕山主峰雾灵山西侧绕过,经密云区改为一路西行,再向西南进入怀柔区。在慕田峪进入昌镇地段,于庄户村一带分支,北线走火焰山九眼楼转至宣府镇辖区,是为外长城;南线继续西进至昌平区和延庆区交界的居庸关和八达岭,是为内长城,这一分支点现在被俗称为“北京结”,是明朝内、外长城的东端交汇点。从这里向西南经怀来县和北京市的门头沟区出沿河口,便来到真保镇的辖区。

从门头沟向西南经涿鹿、涞水、涞源和阜平等四县,长城已进入太行山脉北段。著名的紫荆关和倒马关就在这一线。整个河北省西部,若论长城之完好,敌楼数量之众多,以涞源县为冠。长城向东南进入山西省阳泉市,一路沿着太行山的各个隘口南下,经盂县、平定县、昔阳县、左权县直达晋东南。这一线主要是扼守太行山通往河北的孔道,以保证北京侧后的安全,娘子关、固关、马岭关、黄泽关等就在此线上。

明蓟州镇、宣府镇长城示意图

另外明朝万历后期,因辽东建州女真崛起,边患日益严重,为了加强东部防御,又单独划出蓟州镇东部设立了山海镇。 Js8EOrLalB1UOK8ARMirSR9LhqT7GN4LdUqktmJxLu8k4a/f+HaqK59Naeq64+h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